搜尋此網誌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再訪滿月圓

         再訪滿月圓——學生戶外教學的深層記錄

    今天從集合到上車,然後整個從永和到三峽的路程,一直到目的地滿月圓的第一停車場,雨都沒有稍停過,我想註定今天是要全程冒著雨上山了。才剛從遊覽車走出來,就遇到藍鵲家族,這個家族不小,約莫十二三隻,牠們一見我們的雨傘隊伍靠近,就四散飛離了。

    以往來滿月圓,從第一停車場往滿月圓的入口處都是走柏油路,這次是我第一次從蚋仔溪生態步道通往入口處走,這段步道沿路都是新植的九芎和青楓,地面上也是新鋪的碎石。我們師生一行人在步道的階梯上,冒雨拍了第一張團拍,四位老師,25位學生,恰到好處的師生比。

    在售票亭等我們的,是萬湘愚老師和陳文西老師,簡單打招呼後,全團就交給他們了。但怎麼會是兩位解說員呢?原來我們這趟解說,上山和下山是不同志工服務的。特別喜歡「萬爸爸」這個稱呼,和萬湘愚老師本人的親切、沒距離非常搭調。

    聽到潺潺流水聲,滿月圓真正的入口就近了。這條蚋仔溪溪水湍急,我每次來此探訪,水徑上的大石位置都不一樣。再下游就是大豹溪了,滾滾流水匯聚到大豹溪後威力驚人,大豹溪恐怕是造成每年生命殞落最多的水域。

    又見山蕉、山棕和黃藤,傳統的簑衣從山棕製作,黃藤成熟的莖則可做藤條,這是剝除黃藤葉鞘上的粗刺後製成,去除體罰用的工具,它目前還可以製作藤椅、藤手杖等日用品。萬爸爸說,路上隨時隨地都有吃的食物,像山芋可以吃,葉表因奈米結構可以聚水滴。相較於有毒的姑婆芋,山芋葉片色淺葉圓,直立的只有葉柄,姑婆芋葉則無法聚集珠狀水滴。

    除了山芋、山棕、山蕉等植物有山字開頭、萬爸爸說,還有可食嫩芽的蕨類山蘇、花香濃郁的山黃梔、花色會變的山芙蓉、海拔高點的地方還有珍稀植物山毛櫸、可製蜜餞的山楂以及山茶花。

    稜果榕的樹幹上長出的果實是無花果,萬爸爸提醒孩子們,它是可以吃的,但怕你們其中之一是吃素,就不適合取用了!「無花果是葷的?」有學生問道。萬爸爸點頭說,因為每個無花果內都有小型寄生蜂寄生其內,要想挑除是困難的。

    解說的空檔,萬老師就會說說他的生平,他說他從聯電退休二十年,子女都長大成人了,在哪裡上班,有多少成就,他了無牽掛,平日就是在這山林裡當志工,跟野生動植物為友。

    山路很短,但解說拉長了上山時間和登山隊伍的縱深。萬老師說紅檜與肖楠不同,紅檜分佈在高海拔,肖楠分佈在低海拔。但滿月圓這裡紅檜肖楠都可看見。

    沿路幾株大花曼陀羅盛開倒吊的白花,其實孩子們也不甚有興趣聽這花有毒還是沒毒,聽解說時會乖乖聽,解說一停,就又四散去了。

    在野外常常會遇見樹上有巢狀結構,解說老師指著遠方的樹幹問說,「它們是蜂窩?蟻窩?還是鳥窩呢?有誰知道怎麼區別?」

    講到觀音座蓮蕨,基部有救命構造,富含澱粉質,是野外求生的好目標。

    難得的是,在萬爸爸解說的空檔,有一名學生主動問了在邊坡的很多小型蕨類是什麼蕨,萬老師湊近看了看,「喔,這是密毛小毛蕨,在滿月圓這裡很多。」我想起以前大學修「蕨類學」的艱困時刻,蕨類分屬一百多科,跑台實驗五十個顯微鏡底下,我很沒把握的填上答案的窘境,修完學分後,就把蕨類學還給老師了!

    在一個轉彎處,我們可以看見溪流的水面面幅比較寬,原來有攔沙壩,萬爸爸解釋人工攔沙壩後來變成台灣山林溪流的常態,小型瀑布或小型堰塞湖就也容易出現。這樣的微棲境的改變,終究也使溪流魚類隨之改變了分佈。

    終於走到以前的遊客服務中心的山屋了,現在它改稱「森林小舖」,孩子們三五成群找座位用午餐,我們大人則聊著天喝老闆娘手沖咖啡配芝麻糖!帶隊的四個老師此時才聚在一起,享受片刻出門踏青的閒適。我隨手翻起一本展示的翻譯書籍,書名為「一行禪師怎麼吃」,其中有一段話:

「在時空的次元裏

    咀嚼就跟呼吸一樣充滿韻律

    傳承所有祖先的生命

    為子孫開展一條上行之路」

邊看文字邊咀嚼芝麻糖,真的發現竟有咀嚼的韻律,觸動一陣酥麻,眼睛閉上再張開,便即刻開悟了。

    在跟萬爸爸閒聊的時候,眼睛撇見佐卡夫GECARF商標,老師的野外服裝還真的很不錯,很多實用的口袋,整件防水、透氣,我很想也有一件,不過我沒有詢問老師在哪裏購買!

    等待學生集合的空檔,導覽老師指著旁邊的大樹說,這一棵在這裡就是怪了!你們有沒有發現?仔細觀察一下,我見是銀杏,沒猜錯,老師接著說,本來這是被山老鼠偷運到登山口的,幸好被攔截,然後回種在這裡。像這樣的故事、軼事或者趣事,是不可能寫在官方導覽手冊的。

    下山時換陳老師解說了,萬爸爸已經先一步下山接另外一個團體了。回程的第一件事,就是從「森林小舖」往回頭仰視,目光隨著陳老師的手杖延伸出去,傳說中渾圓山勢的滿月圓山就映入眼簾了。「哇!」、「原來!」,不用多解釋,此景說明了一切。山上霧濃,所以滿月圓山頂就似駕在雲堆上的半圓型燈罩。

     果然換人導覽就會有不同的收穫,陳老師跟我們說,台灣有六種「槭樹」,包括:青楓、台灣掌葉楓、三角楓、尖葉楓、樟葉楓和台灣紅榨槭。掌葉楓、青楓、三角楓是這個山谷中常見的種類,賞楓紅其實也可以來這裡,但是,楓紅的變色條件是乾燥、低溫和日照足,光是第一個條件乾燥,這裡就是比較缺了。

     陳老師說,台灣的針葉五木:紅檜、扁柏、肖楠、台灣衫和香杉(巒大杉),這裡都有,但是比例上有些差距。陳老師問:「為什麼現在看到的巨木神木,以紅檜居多?」我們原先以為答案會是生物分佈的問題,結果答案是紅檜成年後容易空心,扁柏則較實心,因此伐木都先被選中伐光了。

     「你們都過來看看!」,陳老師比較要求大家的學習態度,他接著說:「水冬瓜果實葉表粗糙,像不像奇異果?」陳老師指著植物樹幹上的小果。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會需要野外求生,但是,如果能在平常就注意,誰可食用誰有毒,那麼我們在野外存活的機率就會增加。其實水冬瓜是屬於獼猴桃科水冬瓜屬的植物,果實多汁甜美,是野外可食植物中甜度最高的類別。

    雨停了。回程大家都收了傘。目光比較能向上看,見棵棵樹木都有大小不等的附生植物。那些大多都是蕨類,在樹上是著生,是附生,不是寄生!

    什麼是自然的歷史?通常經此一問,目標就會鎖定在漫漫演化長流中能夠一直存有的物種!滿月圓這裡還有一種冰河孓遺植物叫台灣桫欏,比起同為樹蕨的筆筒樹,台灣桫欏的葉子太念舊,葉枯了都還留在樹上。

    陳老師在一棵很大棵的江某樹下停下來,這江某樹是台灣最大蛾類皇蛾幼蟲的食草,以往在野外我都會在江某樹下待久一點,看看能不能順利遇見藏青色粉白色塗料的巨大幼蟲。滿月圓的高度不高,海拔僅200-400公尺,但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還是自然匯聚在這一區。

    下山大家的步伐都會變得快些,但是在一個轉彎處前鋒部隊遇到落單的台灣獼猴,就停頓下來,這公獼猴見人群也不避逃,俯瞰著我們,並且牠還很從容的在我們走過時上演空中如廁,少數目睹的幾個人都驚聲尖叫,真是不雅觀的畫面。

    陳老師問同學們有沒有人直上最高的瀑布?同學都搖頭!老師說,相傳從滿月圓到東眼山的山徑上,有一位修行的人,他行蹤飄忽不定,有時安靜的立在森林中,看見的登山客都會被嚇一跳。

    仔細看溪水,有片片鱗光出現,陳老師說,這些大多是苦花。苦花愛吃溪流的藻類,所以側身啃蝕岩石時露出了側鱗,當在陽光照射下看見鱗光點點,就是水下的魚群在覓食了。

    入秋後,青楓變色的顏色最豐富了。青楓從新芽的翠綠到老葉的墨綠,再經歷第一波寒流後,黃橙紅褚相繼出現,這讓步道五顏六色起來。

    這段溪流有四種溪流鳥類常駐,分別是紫嘯鶇、河烏、翠鳥和五色鳥。我們沿途有聽到五色鳥的叫聲,但老師說的其他的種類就不見蹤影了。

    回程先頭部隊看見結果實的竹子,原想等待陳老師,但陳老師在隊伍後面,於是我就撐起解說的重任,告訴身旁的孩子們,竹子是多年生的植物,平日是不開花的,但看見開花便是快壽終正寢了,大家今天很幸運,可以看見竹子開花!

    我們下山走柏油路面,可奇怪的是多遇到結網蜘蛛,大概都是中大型的,雨後天晴,牠們剛吐絲蛛網黏性超強,我們走前面的人都紛紛「掛網」。

    下山途中走在我旁邊的兩個七年級小男生,沿路不怕生的與我聊天,他們恰巧都說他們的爺爺的老家就在山上、有農地,他們喜歡在田野生活等等,我看看他們白皙秀氣的臉龐,細緻嫩滑的小手,他們應該很少到山上陪他們的爺爺挖竹筍採水果吧。我微笑看著他們的一來一回,有一種黃髮垂髫怡然自得的感悟!

    上車吧!下次再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