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發問與科學



發問與科學                                   斑                                                                
 你們可知科學精神的常見句中「存疑創新」的『存疑』是什麼意思?想要在科學研究方面有一番成就,不能不懂「存疑」的真義。首先,「疑」會產生「求知」的渴望,「求知」則啟發「思考」,「思考」則顯現出學習的主動性,最後學習效果必然更好。「疑」如果只擺心中,那這個「疑」就沒有產生實質的效果,疑而後能「問」,才是觸發學習連鎖反應的開始。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不敢問、不會問、問得不夠多、問得不夠深入以及問得毫無重點,是學生的通病,有必要加強發問的技巧,奠定科學思維的基礎。
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一個時期,就是孩提時期的質問期。所以,每個人都有好發問的過去,也可以說,發問並不是未曾做過的事。還記的你最早提出的問題嗎?你的質問期停在哪裡?為什麼會停止?過了質問期後,你到哪時候才又會開始發問?這麼問,是在提醒,我們只是在做複習的動作而已。
 跟著老師學習,老師們也會有盲點,有時認為自己課堂上的講述反覆許多學期,理所當然毫無疑問,有時為了趕課得加快速度不給問,而忘了回頭檢視訊息是否被正確的理解。所以做為學生,要勇於發問,有疑問不是恥辱,產生疑惑了還不問才是身為學生之恥,能發問才會進步,學習才能順暢。
 習以為常的態度,是追求真理的致命傷!蘋果熟了掉到地上,一般人習以為常,牛頓卻產生疑問,以致潛心探討,終發表萬有引力定律;世界上動植物成千上萬種,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為上帝創造,達爾文不解類似物種的變異如何存在,因而推導出演化假說。懂得發掘問題的人,古今中外都有,這些人有的成為大科學家,有的成為大思想家,其次的也都在各個領域引領風騷,舉出這幾個例子,無非在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許多新發現、新知識以及新問題,往往不是既有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夠涵括的,有時甚至還彼此衝突。如果墨守成規,不能發問,那又怎樣能研究,怎樣推動文明的進步呢?其次,知識透過傳播闡述,往往會有曲解或失真的危險,學生若是一味吸收而不去懷疑發問,豈不把錯的、假的當作真的、對的,使真理反而永不可見呢?更進一步的說,學生上課學習不光是理解、記憶而已,而是要把所學在生活中實踐、在測驗中應用分析以及為更高深的知識奠定基礎。於是,發問是最重要的,發現的問題愈多,對於事物一定看得更清楚,同時對於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也更具信心。
 回想在讀研究所的時候,最緊繃的課程就是必修課專題討論(seminar),為什麼這門課是多數研究生頭皮發麻挑戰性高的課呢?因為這門課得上台發表,還得接受台下所有師生的提問。想想看,所裡的老師都在座,所有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都在場,一個犀利的問題出現如果不會回答,呆立在現場,是何其尷尬的的事。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學術成就愈高的實驗室,不僅該實驗室指導老師很會問,連該實驗室的學生也一個比一個犀利,細節無所不問,藏著的矛盾都被放大,就如時下年輕人說的所謂的電神!問問題的能力,就是看事情的穿透力,所以要學會擁有「洞見」,非學會提問不可。
 在課堂上,在與人的溝通上,要減低提問造成的人際緊張,則發問應注意禮貌,"""謝謝"要掛在嘴邊,且態度要樂觀積極,像企求願望般和善等待合理答案。只要在發問前先弄清楚題目:重點是什麼?給什麼條件?請確實告知被詢問者你對題目的疑問或思考上的困難,並且在提問時,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先就自己的所知推敲可能的答案。還有,提問最忌「大哉問」!也就是題目大到老師得開一學期的課才能解釋的問題,就不適宜。或者,如果課本裡就有詳解的內容,你卻問了出來,這樣只會暴露你的不用心與偷懶。所以,問問題要大膽問,脫離框架,但問的問題內容要小心設計。
 實際的發問技法,我收集整理如下:
1.開放式提問法刻意問出一個能讓對方自由發揮的問題,藉此理解對方「最重視」的方向。這可以具體應用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例如:「請分享你在例假日都參與了什麼活動?」
2.假設提問法:對一個假設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事、時、地、物(過去、現在、未來)的假設發問。例句--假如現在有三葉蟲,那麼海洋裡會發生什麼事?
3.範例提問法:舉出符合某一條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資料,越多越好。例句--請舉例二心房一心室的動物種類好嗎?
3.比較提問法:就兩項或多項資料就其特徵或關係比較其異同。例句--人腦和電腦有什麼不一樣?
4.反預測提問法這也是主要用在各種口試或警方偵訊時的方法,但也可以應用在長官想探知部屬真正想法時使用。所謂反預測,就是提出「回答者事前無法預測答案」的問句。例如:你說你昨晚有去拜訪同學,那請問當時在同學家的牆面有什麼布置?
5.突破式提問法:除了針對原來資料或答案,能突破成規,尋找不同的觀念。例句--彈弓除了射鳥外,還可以做什麼呢?
6.推理式提問法:利用聯想推測事物的可能發展或作回顧與前瞻的了解。例句--林口台地萬一地震可能會遭遇哪些危險?
7.想像式提問法:充分運用想像力於未來,或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事物。例句--想想看一百年後的台北市交通會怎樣?
8.組合式提問法:對一些資料〈字詞、事物、圖形等〉加以排列組合成另外有意義的資料。例句--「天、人、虎」三個字可以組合成何種不同的句子?
9.「六W」提問法:利用英文中之Who〈誰〉,What〈什麼〉,Why〈為什麼〉,When〈什麼時候〉,Where〈哪裡〉,How〈如何〉作為發問的題目。例句--為什麼栽細葉山茶樹?栽什麼品種的細葉山茶樹?這棵山茶樹幼苗栽在哪裡好?什麼時候移植細葉山茶樹?怎麼栽細葉山茶樹?
10.類推型提問法:將兩項事物,觀念或人物作直接比擬,已產生新觀念。例句--老鼠和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11.例外型提問法:問歸納出的事物有沒有例外,常常會令對方卡住,因為這是大家常常忽略的,常常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習慣,從問例外的過程中,往往會開闢出新的研究路線或發現影響的新因子。例如:一般而言,虎頭蜂聚落不會渡冬,在甚麼情況下會例外?
12. 操控式提問法:也稱「明知故問法」。在警方辦案時經常用到,就是故意問一些答案很容易,不必問也知道的問題。好比說,你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有時候被問者感會到不耐煩。但其實這些問話的用意,一方面在於讓你回答熟悉的問題而卸下心防,一方面要知道回答者在直覺下的回答速度,以便接下來用突襲式問句時,作為分析的參考。
13. 取代提問法:用其他的字詞、事物,含意或觀念取代原來的資料。例句--白雪公主這個童話可以改故事名稱來代替嗎?
14.概述提問法就是在經過前面的一系列問話後,最終請答題者「整理一下剛剛說過的話」,例如:在專題討論課程中,同學進行研究企劃書的簡報,原本投影片講解得很順,但教授請他最後概述性再講一次,就說不上來。這就表示剛剛進行的簡報是強記的,其實這同學本身並沒有真的很明白整個研究的重點。
15.封閉式提問法:這點在許多溝通場合也經常使用,就是提問者以比較強勢的立場,請對方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當然,實際的場合,可能氣勢不會那麼咄咄逼人,但最終目的,就是暗示對方:「好了,前面交談那麼久了,該結束對話了!請做結論,要,還是不要?」
    以上的各種方法,再配合實際問問題的五種技巧,則可讓自己的發問更上一層樓。這五個技巧是:第一,一次問一個問題;第二,問完問題,停頓一下;第三,學習聆聽回答;第四,提問後續衍生的問題;第五,真誠的道謝。
    伏爾泰曾經說過:「要評論一個人,不能從他的答案,而是要看他所問的問題。」就算不為科學研究,人與人相處,想要打破藩籬,增進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以發問開始的對話。學習了科學的發問技巧之後,所有學生在任何學習課程或溝通情境都要反覆練習運用,問得好,問得巧,相信這樣可以提升你們所有人的求知效能與溝通技巧,達到學習的更高境界。
    像許多電影情節一樣,發問,是開始,也是結束。劇情始與一個問題,過程是精彩的解謎,而到了結尾,往往留下伏筆,產生新的問題,讓觀眾的心期待續集的早早到來。科學的探究,不也是這個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