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系統思考----科學的平行世界


        系統思考----科學的平行世界           斑馬無上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種呼籲:「期待同學們不要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要對症下藥,有系統地解決問題」;或者「這個問題很複雜,環環相扣,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是單一個環節出了錯」;抑或是「那個市長的思慮不周延,思考的系統性不強」。這些例子都提到一個概念「系統思考」。那麼,何謂系統思考?科學如何建立系統思考?如何實際進行系統思考?
    多數人的難題多半是實際困難的冰山一角,當「現象」出現時,大家總是急著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往往忽略了整體的險境。如果有所警覺,當同一個狀況一再重複,大家就應該警覺這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有可能因為連鎖、多重因素及結構性,造就了這個反覆發生的「表徵」。這種窺見整座冰山的穿透力以及完整的歸因邏輯,正是進行系統思考的啟發。
    在談系統思考前,先談什麼是系統?系統的組成,需要具體物件,物件彼此有關聯,且形成規則,這就是系統。從大自然的系統切入,讓我們看看所謂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裡,系統以能量貫穿全局。能量進入系統,能量移出系統。能量在生態系中傳遞,生態系的維持與瓦解與否都與能量有關,食性關係,族群量,影響能量的累積和增減,可以說這個系統概念一建立,很多生態的現象或調控就可以被理解。
    系統是有階層性的。大部分的系統都由更小的系統組成,也會連結到更大的系統。所以,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以人類社會為系統關照時,所謂的小系統(微系統),就是指家庭、學校或同儕團體建立的基礎系統,以此向上堆疊成中系統(社區管委會、學生聯合會),大系統,或超大系統(國家、聯合國)。另外,影響系統的外部單位,例如:家庭與學校(懇親會),學校(懇親會)就是外系統,對於個體是會間接產生影響的。而像政黨、公司與社會網絡等,也是大系統,這種系統則受社會文化、意識型態或價值觀宰制。在這個系統中,看的是個人的世界的穩定或變化程度。時間系統則是很特別的系統,在時間系統中,別具意義的日期會反覆不斷地影響系統,讓系統活躍,或者震盪,或者陷入集體的沉靜。例如:傳統節慶、神明的誕辰、戰爭紀念日或重大天災。
    如果系統的存在是如此的重要,導致系統思考成為決策高下的關鍵,那麼如何利用系統循環圖(Causal loop diagrams)進行系統思考,就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系統思考循環圖的操作步驟:步驟一、寫出「變量 Valible」;步驟二、用「環鏈 Links」將變量串聯;步驟三、尋找「環路 Loops」,說明複雜關係,並回到初始點。第五項修練的作者彼得·聖吉曾說:「系統思考將引導一條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體;從對現狀做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從迷失在複雜的細節中,到掌握動態的均衡搭配。」為什麼要畫系統循環圖?對於一般人而言,化約論是比較直覺與方便的思考方式,其實連科學家也擅長把一個系統拆成一個個獨立的小區塊,進行獨立分析。例如,身體是個系統,身體又由器官組成的,器官又是組織組成,組織則由細胞組成,細胞又由分子組成。化約論認為,只要從最底層的部件分析,再重組回去,就可以了解整個系統。但真的是那麼簡單嗎?這也是科學家令人詬病的地方,解決了小區塊,就能回答大系統的問題嗎?
    系統思考的益處,是幫助人們面對複雜性的問題,見樹又見林,克服了盲點,而且可以進行正確的預測。實際的做法,就是結構化,結構化促進了系統思考。這樣做一是要防止分割思考,能注意整體思考;二則要防止靜止思考,強化動態思考;三更要防止表面思考,關注本質思考。應用結構化進行思維,是遵循著思維的生理性與思維的習慣性,讓系統涵蓋問題面,使問題迎刃而解。
    系統思考是一種以終為始原則。明確目標,清晰界定現狀;從結論說起,講三點。
    系統思考是分解分析原則。我們還是避免不了拆解這件事,但是拆解就像把機具依照合理的榫接區別線做拆解,可以使用三種結構(樹型結構、矩陣結構、流程結構),或兩種方法(歸納法、演繹法)來拆解命題。
    更好的拆解概念,稱為MECE原則,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中文翻譯成【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檢視事件是否全面,沒有遺漏,檢視要素是否獨立,互相不重疊,所給的檢視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相互獨立】表示問題在細分後仍是在同一個維度上,並有明確區分、不可重疊的特性。而【完全窮盡】則意味著拆解的範圍全面而周密。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看80/20法則。所謂的80/20法則(The 80/20 Rule),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或猶太法則。強調是否重點突出,也強調了想強調的東西,法則中不斷提醒是否觀點簡單明確,容易理解。這個法則能有效地適用於許多組織、大小系統內,不同的功能和任何個人的工作效能。最大的用處,是協助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分辨出所有隱藏在表面下的作用力,像鴨子划水一樣看到水底下拼命滑動的鴨蹼,則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最大生產力上(核心因子),並防止負面影響的發生。
    在商場或教育界最常見的整體思考法可以說是SWOT分析法,又稱優劣分析法、SWOT分析法或道斯矩陣,是一種機構或教育單位競爭態勢分析的方法,也是市場行銷的基礎分析方法之一,透過衡量自身的優勢(Strengths)、看清自身的劣勢(Weaknesses)、審視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潛在或現存的各式威脅(Threats),用以在制定未來推展部署策略前,對自身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及定位。這個分析法還是符應系統思考的參照全局,把邊界框出來,把合理的目標設定。
    與科學比較遠的是稱為PEST分析法,亦可以是一種系統分析方法。PEST分析法是利用環境掃描分析總體環境中的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與科技(Technological)等四種因素的一種分析法。這也是在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時,外部分析的一種類型,能給予單位一個針對總體環境中不同因素的概述。這個策略工具也能有效的了解系統的成長或衰退、系統所處的情況、潛力與前進方向。
    比較實務的系統分析法是要素法,適合開工的工廠和科學實驗室經營運行使用。要素法強調的4M1E(5M1E),是指Man(人),Machine(機器)Material(物料)Method(方法),簡稱人、機、料、法,告訴我們工廠工作或實驗中心中充分考慮人、機、事、物四個方面因素,通常還得包含1EEnvironments(環境)來考量,故合稱4M1E法。如果是5M1E,則是多了测量(Measurement)這項。此法常用於要因分析、對策尋找以及工作準備等,也是避免見樹不見林的埋頭苦幹型出現。
    系統思考其實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時期。古代有這樣的民謠:「釘子缺,蹄鐵卸;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見微知著,民間的市場缺鐵釘,竟可預測國家的安危。這是一種基於本質的思考,也是系統思考的呈現。
    下圍棋是很好的系統思考訓練,初學者【有子就吃有地就圍是不是系統思考?據信,剛開始下棋時,如果貪地或貪子,就會走向全盤覆滅。為什麼段位高手過招,我們總不明瞭定石的邏輯,不知道棋手下了一子,就能預見後面十手、二十手或更多的攻防。
    如果像廣告台詞樣推銷系統思考,則可以說系統思考會讓你遠離認知偏差錨定效應】。這也是我們平常容易犯的毛病。一般人在決策時,會過度偏斜先前取得的資訊(錨點)的比重,即使這個原先的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或已經過期。在接下來的決定中,再以第一個決定為基準,逐步修正,於是反而造成離基準點越遠的事時。人類容易過度利用錨點,在海上作業是真實的情況,殊不知遠洋漁船下的錨並沒有著落海床, 過度相信錨點而不用輔助儀器(如衛星定位)來對其他資訊(魚群或海相)與決定做出詮釋,當錨點與實際上的事實之間的有很大出入時,就會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
    不相信系統思考的蒙地卡羅誤謬】,又稱為賭徒謬誤,是一種機率誤謬,主張由於事件發生了很多次,因此會感覺接下來不太可能發生;或者由於某事已經很久沒發生了,因此接下來則很可能會發生。系統思考就是讓我們堅持客觀,看清楚機率的本質,每一次的擲骰子永遠是獨立事件,骰子的系統在骰子本身維持的公正性,而不是擴大了它以外的意義。
    作為系統思考的輸入(input)端動作,反饋(feedback)是至關緊要的。如果系統是有容量限制的容器,反饋就是將排出物質回收的管線,反饋也可以是有結筏的外來管線,反饋也可以是限制水量的浮球。做為系統的反饋有很多種。反饋的類別又可分為:回應(Response),意見(Opinion),調查(Survey),評論(Comment),評分(Rating),結果(Result),建議(Advice),想法(Idea)
    系統思考就是掌握理解與行為目標的脈絡,脈絡常常隱而難見,系統思考的脈絡化就是類似對螞蟻巢灌熱錫,使硬化的錫呈現蟻巢結構,或用千分之一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漂洗過的菩提葉,顯現出完整的葉脈。
    系統思考也存在著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 paradox)。困難的問題易解,而簡單的問題難解。我們在設計人工智慧AI系統時,可以很快訓練出(或生產出)下贏人類棋手的AI,卻無法模擬人類四歲小孩的說話方式,這也是系統思考的盲點。
    話說至此,我們倒過來想看看,這世界有沒有無系統(不成系統)之事物?你遇過嗎?到底是系統存在而我們無法看透?或者系統模糊,結構超越我們的理解?
    所以,在論述這個主題的最後,參與者是否能列舉一個你自己能理解的系統,描繪系統,釐清問題、推敲因果,繪製系統圖找出解決方案,則是驗收理解系通思考與否的功課。
    科學與我無關的時代已經結束。因為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問題的一部分時,才能夠解決問題。第五項修練的作者彼得聖吉也說:「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該如何掌握重要資訊?系統思考幫助你看清複雜背後的結構。」你系統思考了嗎?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性別平權在校園的實踐


        性別平權在校園的實踐
    各位要知道,聯合國大會在20159月,通過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下簡稱SDGs),作為20152030年全球人類發展的願景與價值。其中的第5項目標揭櫫「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女性的權能」大旗,再次強調性別平等不僅是基本人權,也是世界和平及永續發展的必要基礎。也就是說,當前的世界,性別仍然限制了許多人的發展,妨礙了許多人的自由,尤其是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尊重。於是,在第五項目標下,明列了9個子項目,應許全人類在十五年內達成以下的具體目標。
5.1 在世界各地消除女性的一切形式歧視(End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ll women and girls everywhere)
5.2 消除公私部門對婦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Eliminate all forms of violence against all women and girls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5.3 消除童婚、早婚、逼婚及割禮等一切有害行為(Eliminate all harmful practice, such as child, early, forced marriage and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5.4 承認和尊重無薪酬的護理照料和家務(Recognize and value unpaid care and domestic work)
5.5 確保女性全面有效參與及享有進入各層級決策領導階層的平等機會(Ensure women's full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at all levels)
5.6 確保普遍享有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及權利(Ensure universal access to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eproductive rights)
5.a 根據國家法律進行改革,給予女性獲取經濟資源的平等權利(Undertake reforms to give women equal rights to economic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laws)
5.b 提升女性對技術的運用,以增強其權能(Enhance the use of enabling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empowerment of women)
5.c 採行健全的政策並加強可強制執行的立法,以促進性別平等(Adopt and strengthen sound policies and enforceable legisl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我們除了照本宣科的傳達了SDGs在性別平權的宣示之外,也期待所有的師生能將這樣的思想,這樣的文字,散播回家,傳播給更多人知道。性別平等,是指男女應當獲得同等身分、地位、機會、權利及義務,不被區別對待的一種思想。學校是推動性別平權的最基本單位,以本校為例,在硬體設施的考量上,是最直接呈現性別平權的指標。這是最基礎的指標,每層樓都有等量的廁所,相對位置上的廁所不同性別會錯開,例如西南角的廁所一三五樓是男廁,則B1、二樓及四樓就是規劃為女廁。
    同樣的,課程實施時,我們也要落實SDGs的精神,於是,在中餐教室操作,學生不管男女,都圍圍裙;在實驗室做實驗,不論性別,都要戴手套。中午用餐時,平權的概念也是如此,不管男女同學,都要輪流抬餐桶,都得依序擔任打飯菜公差。
    而我更喜歡在升旗時司儀有男有女表現各異的特質。而旗手,也有男有女;自治會幹部,亦有男有女;學校代表隊也是有男有女;外掃區有男有女;中午的廣播播音員與DJ還是有男有女,真正的實現性別平權的風景。其實,只要不特別強調,不特別揀選,主其事者心中沒有偏斜,這些工作或職位隨機分布,正常情況下就應該是有男有女的。比奇科莫曾說:「公正不但必须做到,為了令人信服,它還必須被人看到。」性別平權的公正性,值得我在此為文書寫一番。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發問與科學



發問與科學                                   斑                                                                
 你們可知科學精神的常見句中「存疑創新」的『存疑』是什麼意思?想要在科學研究方面有一番成就,不能不懂「存疑」的真義。首先,「疑」會產生「求知」的渴望,「求知」則啟發「思考」,「思考」則顯現出學習的主動性,最後學習效果必然更好。「疑」如果只擺心中,那這個「疑」就沒有產生實質的效果,疑而後能「問」,才是觸發學習連鎖反應的開始。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不敢問、不會問、問得不夠多、問得不夠深入以及問得毫無重點,是學生的通病,有必要加強發問的技巧,奠定科學思維的基礎。
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一個時期,就是孩提時期的質問期。所以,每個人都有好發問的過去,也可以說,發問並不是未曾做過的事。還記的你最早提出的問題嗎?你的質問期停在哪裡?為什麼會停止?過了質問期後,你到哪時候才又會開始發問?這麼問,是在提醒,我們只是在做複習的動作而已。
 跟著老師學習,老師們也會有盲點,有時認為自己課堂上的講述反覆許多學期,理所當然毫無疑問,有時為了趕課得加快速度不給問,而忘了回頭檢視訊息是否被正確的理解。所以做為學生,要勇於發問,有疑問不是恥辱,產生疑惑了還不問才是身為學生之恥,能發問才會進步,學習才能順暢。
 習以為常的態度,是追求真理的致命傷!蘋果熟了掉到地上,一般人習以為常,牛頓卻產生疑問,以致潛心探討,終發表萬有引力定律;世界上動植物成千上萬種,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為上帝創造,達爾文不解類似物種的變異如何存在,因而推導出演化假說。懂得發掘問題的人,古今中外都有,這些人有的成為大科學家,有的成為大思想家,其次的也都在各個領域引領風騷,舉出這幾個例子,無非在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許多新發現、新知識以及新問題,往往不是既有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夠涵括的,有時甚至還彼此衝突。如果墨守成規,不能發問,那又怎樣能研究,怎樣推動文明的進步呢?其次,知識透過傳播闡述,往往會有曲解或失真的危險,學生若是一味吸收而不去懷疑發問,豈不把錯的、假的當作真的、對的,使真理反而永不可見呢?更進一步的說,學生上課學習不光是理解、記憶而已,而是要把所學在生活中實踐、在測驗中應用分析以及為更高深的知識奠定基礎。於是,發問是最重要的,發現的問題愈多,對於事物一定看得更清楚,同時對於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也更具信心。
 回想在讀研究所的時候,最緊繃的課程就是必修課專題討論(seminar),為什麼這門課是多數研究生頭皮發麻挑戰性高的課呢?因為這門課得上台發表,還得接受台下所有師生的提問。想想看,所裡的老師都在座,所有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都在場,一個犀利的問題出現如果不會回答,呆立在現場,是何其尷尬的的事。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學術成就愈高的實驗室,不僅該實驗室指導老師很會問,連該實驗室的學生也一個比一個犀利,細節無所不問,藏著的矛盾都被放大,就如時下年輕人說的所謂的電神!問問題的能力,就是看事情的穿透力,所以要學會擁有「洞見」,非學會提問不可。
 在課堂上,在與人的溝通上,要減低提問造成的人際緊張,則發問應注意禮貌,"""謝謝"要掛在嘴邊,且態度要樂觀積極,像企求願望般和善等待合理答案。只要在發問前先弄清楚題目:重點是什麼?給什麼條件?請確實告知被詢問者你對題目的疑問或思考上的困難,並且在提問時,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先就自己的所知推敲可能的答案。還有,提問最忌「大哉問」!也就是題目大到老師得開一學期的課才能解釋的問題,就不適宜。或者,如果課本裡就有詳解的內容,你卻問了出來,這樣只會暴露你的不用心與偷懶。所以,問問題要大膽問,脫離框架,但問的問題內容要小心設計。
 實際的發問技法,我收集整理如下:
1.開放式提問法刻意問出一個能讓對方自由發揮的問題,藉此理解對方「最重視」的方向。這可以具體應用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例如:「請分享你在例假日都參與了什麼活動?」
2.假設提問法:對一個假設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事、時、地、物(過去、現在、未來)的假設發問。例句--假如現在有三葉蟲,那麼海洋裡會發生什麼事?
3.範例提問法:舉出符合某一條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資料,越多越好。例句--請舉例二心房一心室的動物種類好嗎?
3.比較提問法:就兩項或多項資料就其特徵或關係比較其異同。例句--人腦和電腦有什麼不一樣?
4.反預測提問法這也是主要用在各種口試或警方偵訊時的方法,但也可以應用在長官想探知部屬真正想法時使用。所謂反預測,就是提出「回答者事前無法預測答案」的問句。例如:你說你昨晚有去拜訪同學,那請問當時在同學家的牆面有什麼布置?
5.突破式提問法:除了針對原來資料或答案,能突破成規,尋找不同的觀念。例句--彈弓除了射鳥外,還可以做什麼呢?
6.推理式提問法:利用聯想推測事物的可能發展或作回顧與前瞻的了解。例句--林口台地萬一地震可能會遭遇哪些危險?
7.想像式提問法:充分運用想像力於未來,或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事物。例句--想想看一百年後的台北市交通會怎樣?
8.組合式提問法:對一些資料〈字詞、事物、圖形等〉加以排列組合成另外有意義的資料。例句--「天、人、虎」三個字可以組合成何種不同的句子?
9.「六W」提問法:利用英文中之Who〈誰〉,What〈什麼〉,Why〈為什麼〉,When〈什麼時候〉,Where〈哪裡〉,How〈如何〉作為發問的題目。例句--為什麼栽細葉山茶樹?栽什麼品種的細葉山茶樹?這棵山茶樹幼苗栽在哪裡好?什麼時候移植細葉山茶樹?怎麼栽細葉山茶樹?
10.類推型提問法:將兩項事物,觀念或人物作直接比擬,已產生新觀念。例句--老鼠和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11.例外型提問法:問歸納出的事物有沒有例外,常常會令對方卡住,因為這是大家常常忽略的,常常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習慣,從問例外的過程中,往往會開闢出新的研究路線或發現影響的新因子。例如:一般而言,虎頭蜂聚落不會渡冬,在甚麼情況下會例外?
12. 操控式提問法:也稱「明知故問法」。在警方辦案時經常用到,就是故意問一些答案很容易,不必問也知道的問題。好比說,你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有時候被問者感會到不耐煩。但其實這些問話的用意,一方面在於讓你回答熟悉的問題而卸下心防,一方面要知道回答者在直覺下的回答速度,以便接下來用突襲式問句時,作為分析的參考。
13. 取代提問法:用其他的字詞、事物,含意或觀念取代原來的資料。例句--白雪公主這個童話可以改故事名稱來代替嗎?
14.概述提問法就是在經過前面的一系列問話後,最終請答題者「整理一下剛剛說過的話」,例如:在專題討論課程中,同學進行研究企劃書的簡報,原本投影片講解得很順,但教授請他最後概述性再講一次,就說不上來。這就表示剛剛進行的簡報是強記的,其實這同學本身並沒有真的很明白整個研究的重點。
15.封閉式提問法:這點在許多溝通場合也經常使用,就是提問者以比較強勢的立場,請對方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當然,實際的場合,可能氣勢不會那麼咄咄逼人,但最終目的,就是暗示對方:「好了,前面交談那麼久了,該結束對話了!請做結論,要,還是不要?」
    以上的各種方法,再配合實際問問題的五種技巧,則可讓自己的發問更上一層樓。這五個技巧是:第一,一次問一個問題;第二,問完問題,停頓一下;第三,學習聆聽回答;第四,提問後續衍生的問題;第五,真誠的道謝。
    伏爾泰曾經說過:「要評論一個人,不能從他的答案,而是要看他所問的問題。」就算不為科學研究,人與人相處,想要打破藩籬,增進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以發問開始的對話。學習了科學的發問技巧之後,所有學生在任何學習課程或溝通情境都要反覆練習運用,問得好,問得巧,相信這樣可以提升你們所有人的求知效能與溝通技巧,達到學習的更高境界。
    像許多電影情節一樣,發問,是開始,也是結束。劇情始與一個問題,過程是精彩的解謎,而到了結尾,往往留下伏筆,產生新的問題,讓觀眾的心期待續集的早早到來。科學的探究,不也是這個樣子?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寫出科學味----中學生科學展覽作品說明書寫作建議


寫出科學味----中學生科學展覽作品說明書寫作建議
    今天是三月十七日,已經是新北市科學展覽初審送件截止日後的第一天。送出今年的六件檔案後,趁著在記憶還鮮明時,總結最近指導學生寫科學報告的經驗,分享給有志持續在這塊園地耕耘的師生參考。

    研究動機,其實是引人入勝的開始,你怎麼進入這個實驗的?是甚麼讓你靈光乍現?建議說明書有500字以上文情並茂動機及問題形成過程,就像說故事一樣,前情提要常常是鋪陳出精彩故事的起頭。

    研究目的其實很多人不會寫。研究目的就是你繪製研究的心智圖時最初分出去的分支,在研究目的中,把你的研究主題拆成幾個子題,或者稱子目錄,包含47次主題,研究目的不能少,會使得研究單薄,好像結構不嚴謹。研究目的也不能多,會使得研究看起來像大雜燴,沒有重點,東扯一項,西說一樣,令人不想閱讀,或者抓不到重點。

    很多人都會忽略研究設備與器材,我則認為,明確清楚的儀器耗材列表(品名、尺寸、型號、廠牌、單位、數量及用途),是最基礎的。從這個區塊,可以知道這個研究和這個作者的細膩程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研究,何嘗不是如此。

    在實驗步驟中,別忘了交代重複次數,能不厭其煩地描述實驗前提。如果能夠放2張以上的實驗設計圖研究流程圖,以圖示幫助閱讀者盡快抓住重點,也有助於研究的價值被重視。

    大標題不僅僅是幫助別人理解,也是提醒自己在科學寫作時隨時注意焦點,不會離題。目的、步驟、結果與討論的大標題都能完全對照互相呼應
    在結果中,有35張以上的彩色統計圖(符合統計科學呈現的圓餅圖、折線圖、柱狀圖、分布圖或其他),讓人閱讀時一目瞭然。在我的科學寫作訓練中,教授就一直強調過,圖比文字容易理解,彩色圖示比單色容易理解,至於真實照片或示意圖誰優誰劣,就不一定了,得視狀況而定。

    記得一個寫結果的要領,就是結果是客觀的陳述。結果不管是圖、是表或文字,都不要先加入主觀的評論。在結果的段落中,插入3張以上的比較表格,且在內文中有描述。5張以上的成品或半成品照片(含詳細圖說)。

    科學寫作是很講究寫作規範的,科展作品也不例外。標題具有層次,且順序正確,按照:壹、一、(一)、1、(1)、Aa,依次下標,下一層縮排,內容若有超過第二行,文字再縮排。

    我們要有很清楚的概念,這本說明書中有圖有表有文字,但是圖表是不會獨立存在的,圖表是在文字中敘述不足時輔助用的,所以文字會有【如表N】或【如下圖】這樣寫,之後才會出現圖表。然後,圖表之後接的文字會先空一行,文字之後接的圖表也會先空一行,圖與圖說不分離, 表與表說不隔頁,這樣規定,是因為要讓閱讀者讀圖與表很順利。

    討論部份的書寫,我看過太多學生,用過多的篇幅,描寫這個實驗哪裡出錯,那個實驗為何失敗,其實討論的重點不在這裡。在討論中引述5次以上的前人研究。再討論這一區塊,可以明白辨識作者的論證能力,包括反駁既有理論、產生新理論、分析什麼情況會破壞所提理論或產生因果關係支持既有理論。

    科展作品說明書是一個結構完整的報告書,在這種模式下,所有的章節,包括摘要、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過程與方法、結果、討論及結論等段落,都得用完整的句子敘述,而非片語或僅具標題的大綱而已。

    寫到結論,真的是研究的精華,重中之重,結論中再次強調你們的重要發現(至少兩點以上)。除了用更精簡的句型重複強調研究的重要發現外。結論中也得描述對未來的展望,讓評審知道你的研究的未來性

    科學研究不是只是做自己的實驗,而是摸清楚實驗的脈絡,在科學史上作足文獻探討,所以建議說明書中至少引述5篇以上的完整研究報告,做為參考資料。參考文獻的寫法,一要格式統一,二要符合競賽規定。我們必須知道,有些教授的習慣,甚至是先對著參考文獻的列表,一一檢核說明書中何處引用,或者文中引用時,參考文獻是否列名?

    其實,封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欄位,叫關鍵詞。我的建議是關鍵詞在科學寫作很後期再補上去,因為這3個完整的關鍵詞是幫助以後的人方便找到你的研究。什麼是你該打在這欄的專有名詞呢?我想,就是通篇研究最頻繁出現和最重要的字吧。

    總的來說,研究的質量雖然和頁數沒有實質關聯,但是如果文本豐富,至少代表你的投入程度。在頁數限制30頁的規定下,若能超過25頁以上(不含封面、目錄及附錄),便顯得比較適當。在我指導的例子中,只有少數篇幅很少而獲評審肯定的。

    檢查書明書中的圖與表時,注意是否符合【圖的文字說明在下,表的文字說明在上;圖說要句點,表說文末空白】的寫作規定,並且在製作圖表時,要設想每一張圖或表都是獨立的,也就是說,閱讀者單獨看你的圖或表,就能完整的到一個訊息。因此,圖說與表說的文字分常重要,主格要非常明顯,就算一直重複也是得書寫完整。

    在寫作品說明書的過程,一直要有一個輔助的文本在旁邊,就是符合規定的簿本以及連續登錄填寫詳實的實驗日誌。實驗日誌可以幫助寫作,不僅在細節上提供參考,也可在缺乏靈感時,從實驗日誌擷取文字登打於報告中。

    整本報告完成後,如果要輸出紙本,記得裝訂最好左側三針,且膠裝完整

    討論可以考慮設標題。討論的標題明確,須包含自己認定的發現與主觀的見解。引人注目的大標題和詳細的副標

    為了避免被評為抄襲,在報告本文中只要引述(無論是縮寫、節錄或摘要)別人的文獻時,就須詳列出處,以示負責。

    除了標題之外,作品說明書的內文所有文句字型及行距須統一,這樣會讓報告書顯得乾淨好閱讀。依規定字型12號字體(內文,新細明體),標題14號字體(標楷體)

    作品說明書寫好後,到底寫得如何?可以試著給科展團隊(指導老師及學生)以外不相關的第三者閱讀過且得到其回饋。這是一種外埠評鑑的方式,最好試讀者的專長領域越遠越好。因為我們常常會犯了「想當然爾」的毛病,身在其中,很難看到自己沒有交代清楚的地方。

    在結束的階段,判斷作品說明書的文句是否通順,就將說明書內容朗讀一遍,文句唸出來是順的,就是合格,但得避免一些口頭上常用的連接詞或發語詞,科學報告不能太口語化

    就算科學展覽比賽是分組評比的,但作品是否呈現跨領域研究,則是非常新穎的標準,這代表的是研究者創新的程度。其實,不僅是跨領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出現在實驗設計(天才設計)、統計分析方法(新方法)、自行製作的儀器(新工具)及對結果的解釋(新詮釋),都是值得寫入報告書的亮點。

    摘要是本說明書最後才要完成的。你必須濃縮整個研究,寫一個300字以內精簡的摘要。所謂的濃縮,就是含一句前言、幾句主要方法、幾句重要發現、幾則特別見解以及一句未來展望。由於文字的限制,摘要就得字斟句酌,特別精煉。

    雖然這是科學競賽,但符合主題且有設計感的作品說明書封面,在視覺上絕對有加分的效果。但這是錦上添花用的,如果不專注在結果的呈現,花再多的時間在封面設計上是本末倒置。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授權碼


授權碼
這是一篇給師大學生的公開信,持續有效到我不再擔任通識中心的老師為止!
    又有幾個不認識的大學生寫信來索取加選的授權碼,每次還是得一一回覆我不能如其所願核予的原因,索性寫一篇完整的意見陳述,以後就用轉貼網址回覆就好。
    首先,大部分要求授權碼的信件都過於簡略,更有沒禮貌的同學,索取的理由不充分,有的甚至沒有理由。與人溝通,不是先要表明身份,說明困難點,爭取認同嗎?
    早在學校調查開課老師開課調查表時,就有一欄是填寫授權碼核予人數了,這一欄我都是寫零人,相信選課系統註記也是授權碼零人才對,怎麼還是要強加索取呢?我寫零人是有原因的,就像不二價的實績店,不會把定價拉抬過高讓顧客砍,而是老老實實的把本利都算清楚了,沒有砍價的空間一樣,我上課的教室最多就75個位置,於是就開滿75人,沒有苛扣的空間,哪來的多餘彈性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處世原則和個性,而我是個性乾脆的人,如果開放授權碼,光是學生索取的先後順序,我認為就會是個問題,我怎麼保證我的公平?大學生怎麼知道我公平?有人是寫信,有人用Messenger,有人請我認識的修過課的同學傳話,這樣怎麼分別?所以,【設壇】十幾學期以來,我都沒提供授權碼,以前沒有,這次沒有,以後也沒有,這也是對不同時期選課的同學一種機率上的公平。
    其實,這同時也是個數學問題,科學思維一班上限75人,每學期開兩班就150人,四年八學期總共有1200人次,這四年其實選修到的機率很高很高,沒有必要這麼執著某個學期一定得選上而必須索取授權碼。
    再說,大部分的人沒有很愛科學,真的,請捫心自問。所以,沒有選上科學思維這門課,並沒有甚麼大礙。如果真的很喜歡科學,也有另一門課【科學不一樣】可以選擇的,我也樂於推薦。
    另外,我也跟各位同學建議,加退選時你可以再試試,根據經驗,應該有人因故退選的。我的課,從來沒有75人修到最後,我相信其他課程也是,必要性不言而喻。
    最後,還是要感謝勇敢索取授權碼的同學,你讓我每次都要自我檢討【授權碼】這個制度的合理性,而我也期許自己保持著彈性,願意接受理性的建議或者辯論。設若我從兼任變成專任,有固定的辦公室,或許我就會主動調整這樣的設定了。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最後一次的期初校務會議



        最後一次的期初校務會議
在座的家長會徐會長、各位家長代表、親愛的夥伴們,大家好:
    首先要謝謝大家有效率的通過剛剛的提案。各處室準備的開會資料,內容的非常豐富詳實,我在會前都有詳讀,各處室會把已完成的和即將要做的業務都列出來,讓大家一目了然,處室的差別,頂多是在內容上採詳述或簡述,各處、各組都做得非常好,這就是好的開始。這學期準備期也蠻長的,可以從今天的表現看到大家都準備好進入新的一個學期的學習。再來,我要感謝徐會長很支持校務的推動,是我們學校強而有力的力量,常常都會主動打電話給金漢主任,說要捐多少錢,真的源源不絕,大家掌聲感謝會長。在上學期學期初的時候,家長會費還有一些缺口,但我現在就比較不擔心了。
    在期末聯誼餐會裡面,有抽中精油或蜂蜜兌換卷的同仁,我會在近日儘快請總務處發放蜂蜜,是冬天12月採的蜂蜜,數量非常少,人稱鴨腳木蜜;精油的話,如果同仁經過校長室,就會聞到陣陣提煉精油的味道,我現在正在趕製中,3小時只能產10 cc,其實是非常的辛苦的。那我回憶一下,我在密集提煉的時候,身體好像都比較好,也都沒感冒。但是我一停止提煉精油時,就連續感冒三次,其中一次還是A型流感,我想應該還是要持續提煉精油吧(眾人笑)。另外,會長有提供活性碳空氣濾蒸器,再加上我提煉的精油,加進去的話更好,但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下周邊同仁,同仁如果會過敏或不舒服時,就要立即停止使用。
    為因應防疫,我們在原本的環境教育LINE群組上,一下子改名為防疫的 第3級群組,而且還要求沒加入的同仁也要加入群組,其實這都不得已。這3級社群是一定要成立,所以就有一點在強迫大家要接受上級長官們交辦的這件事情,所以請大家忍耐一下。等到這個疫情過了後,就會恢復原來的環境教育群組、照片分享等等。大家屆時可以自由選擇留下來或離開,都沒有關係。但是,這段時間就請大家忍耐一下待在這群組內。
    這學期開始,各學區的國小就來通知,他們全部停辦招生說明會,但是我們招生的力道還要比前7年再加強,因為我們預計可能會有超額的情況產生,如果是8班,我們就要超額1個。如果是7班,我們就要超額4個。真的很希望到9班,就不用超額。我們按照中長程計畫到109學年度,國小的學生約少了10幾個,約有200多人。是比去年少一些,我們還是有希望。我們要能透過學校的一些特色,還有行銷的加強,讓我們招生到9班再多一點,那我們所有老師就都能留下來。這樣也能夠讓我留下一個完美的Ending,就是我這8年內都沒有老師超額,這是個人的希望與目標。
    謝謝教師會對於因應疫情下環境教育研習的安排,之前已經準備那麼多,實在很不願意取消,但是為了健康還是取消了,這時候還要安排退費作業,實在很辛苦。另外,這學期還是希望教師會能夠繼續支持學校的運作。
    下學期,學校大型建設案有兩項,第一個是全校的監視系統改善,第二個是運動場跑道整修。這兩項,我們都已經提至教育局,希望能夠獲補助及改善,因為這涉及學校師生的安全、活動的安全,所以很重要。
    提醒大家的差勤要正常,各處室、導師、科任導師,要像健康自主管理一樣,差勤也要自主管理。我是從來不擋假的,只要送上假單來,我幾乎都會准。但請大家自主管理好,依規定到校,按程序請假。不要沒注意或疏忽自己的差勤,一旦有人投訴或舉報或其他單位發現。到我這裡來,都是公事公辦,能補請就補請,不能補請的就會有一些懲處,這東西就是一翻兩瞪眼,沒得商量,所以再次提醒大家。這是一個很基本的程序,譬如:一天加班不能超過4小時,一個月不能超過20小時,多做的都是白費,但少來的就是有問題,這就是規定,大家要清楚。
    另外,要提醒大家,就是時代一直在改變,當老師的就要順應時代的改變,不要體罰、不要言語霸凌學生,對家長的溝通上,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維持一定的禮貌,讓自己不要受到傷害。現在,有些家長不是很理性,也常會誤會你的話,也會用截圖的方式去投訴您,會增加我們的困擾。其實,教學應該要單純,我們的孩子能教就教,不能教的就只能用比較冷處理方式,我們不是要放棄他,只是孩子的生理年齡、心理跟不上,也許等他長大後,生理年齡都跟上時,也會隨之成熟懂事,或許那時會體悟對老師講話的態度是錯的。有時候想要在他這個時候,就立即去改正他,達到我們的標準,真的只是會傷害你自己,我們就盡力而為就好,不要再為一些小事,跟家長做無謂的爭辯。時代真的變了,也是要注意到這一點,要保護好自己,然後,我們教育的路才會走得更長更遠。
    最近工作的重點,除了常態性的工作外,那大概就是校務評鑑。校務評鑑是430日,上傳資料到227日就停了,包括我自己在內,在短時間內要輸入所有東西,這真是燒腦又費勁的事。系統其中有一項是開放問卷的部分,分成老師回應的部分、家長回應的部分以及學生回應的部分,當然都是匿名的。大家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心聲,我很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肯定。到了二重第8年,有90%以上對我都是肯定的,少數幾個對我比較有建議的部分,也都非常理性,也都言之有理。要知道,每個人都不會是100%完美的人。舉個例來說:有一個匿名者說我會去爭取一些資源,但是資源爭取之後,常常沒有辦法繼續去追蹤,讓資源有點後勁無力,資源就會浪費,如:上學期 ViewSonic 合作案,因合作案引進這個資源之後,就會讓老師自主的跟他們的團隊溝通,但我就比較沒有去涉入及關心,像這種情況真是同仁對校長的仔細觀察,非常的敏銳,也非常的正確,這是我的疏忽。其實,當我想要做的事太多的時候,就會發生這些情況,我也會檢討,也謝謝同仁的提醒,大家的提醒都是針對學校,大家的建議也都是正向的,也都是正確的。另外比如說,校長的領導的特色:強硬、情感取向,真的完全正確,真的就是描述的很到位。確實,我想要做什麼,一定要把它完成,還好這個意志是往好的方向,如果往壞的方向,就對學校不太好。還有同仁說,當遇到比較有不同意見時覺得常常我的立場有時候會偏向導師,這邊我自己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想我的行政同仁會有點氣餒,我做許多決定多導向老師這一邊較多,那比較沒辦法。至少因投入教育界時,都是以老師自居。我自己看到時也嚇一跳,但這都是評鑑帶給我們的好處,讓我或我們一起做檢討。其他的、大部分的對我誇獎或者是支持的就不再贅述,點滴在心頭,很感謝大家。其實,校務評鑑停辦,許多校長都是很高興的,校務評鑑四年一次,對校長的評語也是匿名填寫,大部分幾乎是滿江紅。但是這8年我在這裡,大多數同仁都是支持我的。
    只要還有一天,我就努力一天,堅持一天。對我來講,現在的每個活動都是倒數的,最後一次的,最後一次開學,最後一次開學典禮,但對同學來說,我是說不出口,因為小孩子比較脆弱,比較難面對分離,搞不好我一講,大家教學就會不正常化,孩子會下課就到校長室看告別秀,聯絡簿裡提到校長的離開。唉,我哪來的自信?還是讓這學期平靜順利的進行比較重要。最後,還是深深地謝謝大家,謝謝會長,謝謝教師會,謝謝各處室,謝謝所有同仁,我們在一起努力這個學期,疫情一定會過,也希望大家都能夠健健康康,不要染上病毒,你中的話,我們就要停課,之後還要補課,很麻煩的(全場笑),什麼遠距教學,停課不停學,學生還小,自制力不夠好,家庭環境參差不齊,沒有辦法控製品質的。
    今天,是最有效率最早結束校務會議的一次,總共三十五分鐘(看掛鐘),最後祝大家一定要身體健康,散會。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得理饒人


        得理饒人
    寬懷是領導者的美德,理直氣和是帶頭的人的闊氣。
    幹部、聰明的人、領導者或者是老師,最容易得理不饒人。有時候是位居上位,帶著指導者的一種輕蔑,有的時候是連帶地升起一股優越感,認為次次出錯斷然不會是自己所為。其實,見解錯誤的人,一時打結的心思,未必真不講理。但得理不饒人的樣態,硬是抱著道理爭勝,則是陷入了另一個盲點。
    學校模範生選拔時,見候選人一個接一個上台致詞,像極了政治活動的政見發表會,講錯話的時候,台下的學生們毫不隱藏的大笑,讓台上的候選人極其尷尬。我注意到有一個候選人,非常的特別,他不說自己的好,他介紹其他模範生的長處,把自己上台的寶貴機會,當成成就他人的宣傳時間。後來他沒有當選全校模範生,因為大家不記得她的好。
    紅燈亮了,不能過馬路,這是交通規則的鐵律。可是有一個長者,一位老爺爺,他步伐費力地還走在馬路中間,他顯然中風過,走路不能邁大步,而且柱著拐杖的手還因過度用力而顫抖,他是違反了交通規則沒錯,可我們開車的,可以逕行開過去或急按喇叭示警嗎?大聲咆嘯老人家又有何用?是不是可以得了個理字,而耐住性子等待老人家平安穿越?
    社團的男學生失戀了。分手就算了,分手也夠痛了,尤其是初戀,還要忍受前女友在社群媒體公開人身攻擊,甚麼渣男、廢物、無用等都脫口,不是兩小無猜過?不就牽牽小手?怎麼一轉身不留餘地,各種負面的詞都出籠,讓當事人難堪加倍。若因而讓對方委靡自傷,又或者惱羞成怒,贏了分手的理字,換來更大的互相傷害,是不是損失更甚?
    太多的今是昨非,讓被責難的人難堪,指責的人又能佔多少的便宜?得理且饒人吧!姑且不論預防著自己也有犯錯的時候,得理,不是也需要得到的理可以延續或可以伸張嗎?讓對方已經失去堅持的立場,就別再推倒對方了吧!君子之爭,就是在分出勝負後,能夠伸手扶起對方,也向對方鞠躬致意,讓對方輸了也不會心生怨恨,這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甚至是電影情節大俠主角常常示範的道理。
    得理且饒人吧!

二訪金門


        二訪金門
三月六日
    一早驅車前往松山機場,跟著師大的張永達教授去金門,參加教育部108學年度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金門】推廣工作坊研習課程。這次的身份,是以曾經執行過此計畫的計畫主持人報名,實際的目的,是希望今年能再次提出申請。
    出遠門時,等待交通工具的時間就是訓練觀察力的絕佳機會。候機室裡旅客三五散坐在座椅上,我正前面一排椅子,單獨坐著澎防部少將軍官一人,上校一人則拎個公事包隔兩格坐著,再右手邊另外一排椅子上有上尉軍官兩人彎腰低頭聊著天,戴厚厚的眼鏡,估計約莫是文職軍官,沒有健碩的身型。這些軍官在往澎湖的飛機廣播驗票時,便起身聚攏變成一隊人,登機去了。
    這次搭乘的班機是立榮螺旋槳小飛機,但氣候穩定,也就沒有飛安的疑慮。整個航程非常的安靜,偶有幼兒哭鬧兩聲就安撫妥適。鄰座有咳痰聲,我本能的往走道靠,全程都斜30度角盡量背對他。下飛機時遇到舊識張校長,原來與他搭同班機參加同一個研習。報到時掃描了一遍簽到表,已有數人註記臨時取消,這樣導致搭巴士時一個人可以坐兩個位置,算因禍得福嗎?
    第一站金門中學,帶隊的教官帶著我們繞過古蹟「白宮」,到另一個場地白宮後棟參訓。地主校長簡短致詞後,張永達教授揭開課程的序幕,簡略的帶過金門縣科學教育專案執行成果介紹後,強調了通過審查的一般原則和優先補助原則,讓在場欲申請的學校代表重新盤整撰寫科學教育專案計畫書的策略。
    張教授第二段課程,就是分享他自己的專業。講題雖是金門水韭的生態,但得從夢幻湖台灣水韭談起。此時我調整成學術模式,彷彿自己仍是坐在底下聽研究發表的研究生,也更專心做筆記,咬筆頭。老師說,一般水生植物沒有氣孔的,但台灣水韭有氣孔,台灣水韭的氣孔密度隨葉尖高度而越高。台灣水韭屬於CAM植物,利用景天酸代謝途徑進行光合作用。期間老師秀出一張夢幻湖火災後的投影片,提夢幻湖是因為台灣水韭在那裡繁衍,但吸引我的是畫面呈現一個特別的現象,紅麵包黴因五節芒火災殘餘而大量發生。經老師提示,才知道台灣水韭在民國九十年已被公告解除珍貴稀有植物名單。之後發生了大考的問題,由於課本沒有改,考題卻考出來,結局就是該題送分。精彩的部分來了,老師也提高音調,說台灣水韭與金門水韭都是22對染色體,DNA只有一個序列不一樣,型態上台灣水韭球莖有三瓣,金門水韭有兩型,兩瓣和三瓣同時存在。這樣一強調,更提高了我們想一探金門水韭真面目的慾望!
    利用午休到教務處找學弟呂世璋,四年多前第一次到訪金門,也是他邀我來擔任講座的。我到教務處撲了空,原來他已轉任圖書館主任,我再轉往圖書館與他碰面。兄弟相逢,不免回憶過往,說誰又在哪見過,誰誰又多久沒見,不過閒聊中他透露膝蓋韌帶受傷,希望他早日康復。
    午後的第一場演講,就是聽楊恭墉督學分享金門縣科學教育推廣系列,原來他是侯用校長,之前也在基層當國小老師。
    我們戶外課程的第一課是金門國家公園植物生態,金門國家公園的前身是工兵營和林試所苗圃,以及一些私有土地,這裡以前是戰地,設立老兵故事館保存文史資料,但是不在我們的課程之內,所以也就沒有入內參觀。老師提醒,在野外走踏,為了預防恙蟲病,要學他褲管得塞入襪子,然後在襪子外噴防蚊液,這讓我們全團全部著了束口褲裝,合照時真的非常俗得逗趣。穿梭步道期間,解說的莊老師提到可能遭遇緬甸蟒,讓我沿路都有一種期待,眼神總會多掃向地面的暗灰處。不過,生態學身份有爭議的緬甸蟒,有人說是外來種,有人說是本地產,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
    終於到了一個花崗石的大岩盤,凹陷的地方積水,範圍也不大,竟然就是金門水韭唯一的天然生育地。隨隊解說的老伯伯說,夏天水體太小太淺水溫常超過氣溫五六度,這時金門水韭就會生長不好。其實這樣的環境,高鹽、缺水和土壤貧瘠,是還有像寬葉毛氈苔、長葉茅膏菜等食蟲植物分佈的,只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是金門水韭。
    沿途有多種紫色小花,讓我蹲下來拍照,眼尖的莊老師,當我對焦某一種植物,他就喚出那小草的名字,有耳挖草,另一種開紫花的是海綠,還有一種是箭葉堇菜,刺薊的花也是淺紫色,也算是這一系列的模特兒。而不想拍的滿地的菊蟛蜞菊,遍地的黃花,聽說是故省主席林洋港在擔任台北市長時期參觀新加坡後引入台灣的。提到耳挖草,莊老師就再補充說另有叫挖耳草的,開黃花,是食蟲植物。
    金門有很多人工水庫,都是為了儲存淡水而設置的,司機是老鳥識途,帶我們行經小太湖(太湖水庫旁,士校路隔開的一區水域),湖中小島還有今年最後一批的鸕鶿,用望遠鏡一看,果然如解說的鳥會前輩所言,普通鸕鶿和丹氏鸕鶿混群,還有亞成鳥正在跟親鳥索食。關於金門鸕鶿群聚的問題,今年鸕鶿減少是因為研究人員執行繫放驚動,從數千隻剩幾百隻。但官方的說法顯然不是如此,我們是要相信小道消息,還是公開在網路上的政府資料呢?
    下午的戶外學習,我們學員才比較能自由互動,這時才跟同團萬華國中主任師大78級學姊王美玲認親,學姊大學也是甲班的,兩位導師也跟我一樣,這樣一比對,更增添了熟悉感,一路上便多了一個聊天討論的夥伴。
    再一站是金門民俗文化村,我們竟是同時間唯一入內參觀的一團,許多商家都沒有營業,沒有人潮的喧囂,雖然感覺備受禮遇,但心裡也知道這是疫情影響下的非常態。園區十八間建築群總共蓋了二十五年,有兩塊綠地沒蓋,因為經費資助孫中山革命去了。導覽的王先生是王家大院的後人,第一站就從他小時候讀過的私塾開始,這堂名為海珠堂的學堂,設於清光緒二十六年,有課室,有藏書閣,有外籍老師的住宿房,前有盼池,呈半圓型,只有皇家建築才能是圓形的。
    仔細看這屋簷設了有趣的排水孔,排水孔是朝向屋內的,代表聚財,而落水頭設成鰲魚龍頭魚身,則是取獨占鰲頭之義,期待學子往外發展。中庭有洗硯池,導覽員強調是取水出來洗,所以池不是墨色,音也不是「許願池」。我們在大宅院穿來串去,一磚一瓦都有故事,一圖一物都藏典故,感觸實在是難以言喻。
    燕尾翹脊是傳統閩式建築,即屋舍正脊兩端飛翹而末端成燕尾分岔之形制。王姓宗祠大門漆上正紅色,這門顯示是有當官的人家,許多宅院都有泉州白石淺雕,而在泉州當地已經停產,非常珍貴。我喜歡每棟建築不同風格的交趾燒,而交趾燒裡大量出現土豆,因此地土豆又稱長壽果,當地俗諺稱:「呷土豆,呷嘎老老老!」就是這個原因。對於「摸龍頭,可以蓋大樓」這個傳說,幾位隨行的校長是很熱衷的,可以由大家都和這麼一塊花崗岩露頭合影看出端倪!園區有一棵百年刺桐,樹冠已經去掉了三分之二,這全然是刺桐釉小蜂的傑作,關於害蟲,金門還真的一項不少。
    我發現車行途中都有麥田,還沒舉手發問,地陪李先生便解說起麥田來,原來金門高粱酒製程中15-20%的原料是用小麥,主要是要取小麥外殼的黃麴黴菌、酵母等微生物,先將小麥等原料壓成磚塊狀的粗胚(制麴塊),再將粗肧放到大麯發酵房發酵。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培麴)和堆放(堆麴)之後,製成高溫麴和中溫麴用來製酒,才能夠賦予金門高粱獨特的香氣。
    在金門野生藍孔雀生態介紹這個研習時段,我們下車走一段步道,步道上多的是剛築土丘的火蟻窩,就像金門機場紅火蟻的問題一樣,火蟻在金門還是很嚴重的擴散著!養牛的地方就有孔雀,有酒糟、有地瓜、有飼料,就會吸引藍孔雀。根據調查,藍孔雀最多時有五千多隻。藍孔雀原本是在金門的學校小動物園裡當寵物,後因衛生問題,縣政府欲集中在畜產試驗所,但遭遇颱風後鳥籠破壞便使得藍孔雀族群溢出。徒步找尋孔雀時,牠似乎在捉弄著我們,就算孔雀的叫聲就在前方,我們還是看不到影子。但就在放棄上車後,往船型堡的轉角,我們終於遇見三隻成年藍孔雀漫步草叢間,司機很貼心,還熄火停車,讓同團人可以穩定的拍照拍個夠。
    夜裡,溫度果然驟降,我們來到知名的高坑牛肉店,這平時都是高朋滿座的知名地點,今晚餐廳還是只有我們一團兩桌人。飢腸轆轆,上桌的有牛肚、牛肉香腸、冷盤的牛肉凍、香煎牛小排、牛腸、牛胃、牛肉麵和牛腱,因為防疫,我們還得斯斯文文小心翼翼地分公筷母匙取餐,而我懷疑四神湯裡的也是用牛小腸入湯,果然是牛肉名店,筷來瓢往,杯幌酒錯後,本來塞滿整桌的所有的料理都逐漸清空見盤底了。
    用完餐後,今晚就下榻在市中心區的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因著晚餐佐的金門高粱,也就一夜好眠了。

三月七日
    生物時鐘就是這麼精準,在設定鬧鐘的六點前一分鐘,我便自己醒來了。早安金門,我還在盥洗換裝,白腹秧雞就在我窗外的草皮上鳴叫。拉窗簾,尚未開窗,牠便又鑽入草叢中。
    早上的課主要還是莊西進老師主講,遊覽車早於表定時間五分鐘到,但他已經帶著架設好的單筒望遠鏡在等我們了。慈湖國家級濕地課程開始。從李光前將軍殉國處開始導覽留鳥紅冠水雞群。木麻黃開著成串小紅花。花嘴鴨邊飛邊叫,已經有些個體變成留鳥,這個池子有琵嘴鴨、赤頸鴨、夜鷺、鸕鶿、小水鴨、灰頭鷦鶯(報春鳥)、翠鳥等接續出現在眼前。
    走在慈湖、雙鯉湖和慈堤間的步道,岸邊都是小葉銀合歡這外來種,其實很是礙眼。
    沙洲橫陳在慈湖,沙洲上停棲著黑面琵鷺、白面琵鷺、唐白鷺、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蒼鷺,有幾隻蒼鷺頂上還掛有飾羽,青足鷸也沒缺席。
    莊老師就喜鵲的出現,講了外來種的定義,也詳述了環頸雉引進金門的故事,三十幾年了,和藍孔雀一樣,其實也沒帶來什麼生態浩劫,當美麗的錯誤,就讓牠們安身立命在金門了。
    一路上走路的腳踏聲和解說聲以及學員不時發出的讚嘆,想看久仰的水獺根本就不可能,但是沒有看見水獺本尊,莊老師卻讓我們看新鮮的水獺排遺。大家圍在一起蹲著,手機拿起來猛按快門,竟然是對準著一坨屎。水獺黑色長條狀的糞便,仔細看混著魚骨和鱗片,有時不同族群還會嗜吃螃蟹,甚至也捕小蛇。金門的水獺不做樹枝壩體的,這點也和其他地方的水獺親戚不一樣。而科學家從國外進口的人工巢箱,則是兩年來沒有一隻水獺入住,應該算是失敗的吧。到今天為止,當地人和科學家,沒有發現水獺固定的巢居。走在路上,又看到水獺的排遺和獸徑,莊老師說,水獺的叫聲像大老鼠短促的尖銳鳴聲。這水獺橋,底下有水獺家族的腳印,五爪,有蹼,後腳踩在前腳的三分之一處,重疊,所以看腳印是一直行的泥痕。網紋招潮蟹(又稱弧邊招潮蟹)在大家競相拍攝水獺印痕時亂入,沒有人為牠分神!
    魚池邊散生了一些潺槁樹,黃邊鳳蝶食草為潺槁樹,所以黃邊鳳蝶也跟著在金門分佈,早期會說這是金門特有種,但金門離大陸這麼近,其實要產生生殖隔離而擁有特有種是非常困難的事!
    終於,再鄰近慈湖的這個池,小鷿鷈出現了,但不等莊老師架好單筒望遠鏡,牠便下潛水中再也不見蹤影。岸邊到處是乾枯的蘆葦,有位學員問蘆葦和五節芒怎麼分,其實差異是非常大的。
    視野裡是一隻攀上枯木仰著脖子曬太陽斑龜、老師說的紅耳龜已不知去向、但金門的寶是金龜,金龜的棲地不在這裏!
    斑翡翠是國際賞鳥人士來此指定的必看物種,但我們今天一無所獲。
    在唯一的參觀隊伍離開慈湖的時候,魚鷹突然現蹤,還企圖表演俯衝抓魚,可惜失敗了,悻悻然而去。我們是看到魚鷹走後,陸續有黃腹大魚躍出水面,似乎是在慶祝沒有被抓一樣,讓我們驚嘆不已!
    遠處高蹺鸻現蹤,和青足鷸混搭著或站或臥在土堤,東方環頸鸻偶爾飛掠過,也不會驚起他們。這一路賞鳥的學習活動,其實可以說漸漸有數字的迷思,看幾次,看幾隻,然後也有裝備的限制,看不清楚的,就會想要有更好的設備,想著下次再來。
    結束濕地的導覽後,因拍攝被李先生翻動的火蟻落後而走在隊伍的後頭,於是跟莊西進老師閒聊,原來他是68級的大學長,我的前後期學長學弟從金門高中來的全是他的學生,大聲叫學長好,這樣一層關係一確認後,當下他便把手中的圖鑑「鸛鳥金門」就直接遞到我面前送給我了。這本限量版金門賞鳥指南,其實大學長參與很深,但礙於自己同時也是編審委員,所以也就沒有具名了,無論如何我請大學長在書上簽名留念,以紀念我們的相遇。
    回程途經八二三砲戰的遺跡,一個破舊的樓房,據說是當時共軍搶下的指揮所,當時死了很多共軍,牆上滿滿的彈孔是國軍反攻時打的⋯⋯
    午餐走進胡璉將軍博物館旁的石蚵之家吃石蚵套餐,有蚵仔煎、蚵嗲、炸蚵仔、蚵仔麵線。飯後到下午一點,還有幾十分鐘的時間,便到胡璉將軍紀念館走走,看著一些歷史資料,文件照片,把所見的狀況做了一些連結,發現典範最能長存的不會是戰功,而是跟著歷史可長可久的制度和樹木樹人。
    來到水產試驗所,這是我們學習的倒數第二站了,試驗所的兩個人已經在門口恭候多時了,這樣的情形在公部門並不多見,可見當地人對張老師帶隊參訪是多重視。我們ㄧㄧ入座後,試驗所的黎技士就針對金門鱟魚生態,為我們開場。黎技士報告,水試所的重點工作是魚苗放流及鱟的復育。為什麼要復育鱟呢?官方的說法,說這鱟是古生物,活化石,祖先在寒武紀就出現,奧陶紀就定型,鱟的血淋巴內的變形細胞會產生特殊蛋白質(鱟素),會跟細菌的內毒素結合,降解內毒素。如果用物理的方法,細菌的外毒素70度就可以降解,可是內毒素則要攝氏170度才能分解,所以鱟的重要性就是鱟素可以幫助政府或科學家準確偵測細菌的感染與否。
    黎技技士接著播放解說影片,影片的開始是一段童謠:「身穿鐵甲笠,尾穿西洋劍,海裡四界泅,無驚海水鹹;岸邊叩叩爬,唔怕日頭炎;鱟啊鱟,鱟啊鱟,鱟啊鱟,鱟啊鱟;什麼人啊是拎祖先?」去年開始國際上才將鱟列入保育類紅皮書,國內還沒開會列入。鱟成熟必須蛻皮14次,第十五齡的成鱟才有性徵。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參觀一個世界發光的在地產業,金門酒廠,由酒廠人員解說酒廠的歷史和高粱的釀酒歷程!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品酒和買酒,所以我懷疑誰和我一樣,紀錄了解說員很自豪的許多世界第一。也許,這也為我下次再訪金門,埋下一個不露痕跡的伏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