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校園內營造多孔隙的棲地



教育廣播電台【環保繽紛樂】小單元錄音逐字稿
各位聽眾大家好:
    我是新北市中學環境教育輔導團的召集人、二重國中校長鍾兆晉,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環保主題是【校園內營造多孔隙的棲地】。
    現代校園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一座座校園成為都市水泥海裡的生態島嶼,於是打造綠色校園,就是肩負起保護及涵養野生動植物的世界公民任務。校園內營造多孔隙的棲地,則成了具體可行的作為之一。我們必須打破一種長久以來的迷思,認為美麗的校園等同乾淨清潔,校園內營造多孔隙的棲地,就是顛覆校園的視覺完整性與整齊劃一。以前,校園的枯木必須清除、石頭必須丟棄、剪除的草屑落葉必須掃掉,但是現在進步的作法,則應該是保留它們,讓它們在適當的地方,發揮它們的功能。
    那麼,營造多孔隙的棲地,有什麼好處呢?除了可增加生物多樣性之外,由於多孔隙棲地的立體化,也增加了生物分布的密度。自然創造出更豐富的物種,形成更複雜的食物網。
    校園多孔隙棲地實際的作法,常施作在棲地交接處,例如生態池邊,水域與陸域交接;或者草地與樹叢,或者馬路與邊坡,或者牆壁與水溝,校園的這些角落,堆砌枯木、空心磚、亂石、竹筒等,或者割草過後的乾草堆成小丘,像這些做法,營造了蛞蝓、鼠婦、馬陸、蜈蚣、昆蟲、蜘蛛及壁虎等小動物的棲息空間,亦可在樹叢上提供鳥窩,頂樓屋簷釘蝙蝠屋、女兒牆上提供獨居蜂旅館的竹管等方式,營造「濃縮自然」的環境。
    SDGs永續發展目標第15條是這樣寫的:「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校園內營造多孔隙的棲地,正是符合這一個目標。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讓我們一起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讓我們一起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教育從來就不是教師單方能成就的事,教育是社區、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合作所譜寫的文化形塑的動態篇章。近日有幸閱讀一本書,名為「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helping children succeed-what works and why)」,這是保羅·塔夫繼「不計代價」(whatever it takes)和「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之後的第三本教育研究專書,我誠摯的推薦家長們一起共讀這本書,以尋求我們在教育理念能夠產生同頻的最大共振。
        記得在校長會議報到櫃檯取得此書後到閱畢不到24小時,之所以能夠一頁續一頁如此利索的咀嚼書中文字,都歸因於內容精準掌握現場教育問題並分析鞭辟入裡,即使作者與我相隔千里之遙,對拉拔教育弱勢的頻譜卻如此一致,像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一般,相見恨晚。
        我確信我是作者設定的目標讀者之一,我也私自以為家長們也包含在內。誠心拜讀本書之後,對於書中提到的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也就是恆毅力、自信心、自制能力及主動學習等內在心理素質),深有同感。也就是說培養這樣的能力,雖不如學科能力(英數理化)或智力測驗等容易評量給分,卻是決定個人出社會後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另外書中強調「先愛後教」的師生關係、深度學習處方和描述家庭之外的教育工作效果等章節,印象也尤其深刻,如果是家長們閱讀,感動或觸動的點又會是什麼章節呢?文字的流暢和辭藻的豐富不是重點,重點是說服我的科學研究證據,還有許多作者梳理的案例分享,作者在理論表述和實際行動指引上,給實際參與的教育工作者很明確的建議。
       身為校長的我,我的反饋行動是:我在閱讀完此書之後,希望將這本書傳給校內也想要完整閱讀的同仁,每一個接力閱讀的同仁,可以在書上做任何的記號、註解、發想、反思、小紙條、便利貼、重點畫線、感動金句標螢光筆等等,並在閱讀完成後,交給下一位同仁前,在此臉書貼文下分享閱讀心得,若完成一個人,我便購此書一本,再贈予教育圈新血。這樣的發願,正在教師圈中聯鎖反應中,我好奇的是如果家長們閱讀,會有什麼反饋呢?
        我們總是期待家裡的孩子在學校得到最好的教育,那麼我們應該要做什麼樣的努力呢?是否只要我們自己的孩子求學順利就好?還是響應校長的閱讀後心得,尋求同班的同學、同年級的甚至同校的孩子們一起共好?各位親愛的家長們,書中強調所謂幫助孩子成功,關鍵並不在於想盡辦法拉高他們所有人學科的成績和紙筆測驗的能力,而是應該關注於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學校有歸屬感以及覺得學校的學習有挑戰性,孩子們也能勝任。我、每位老師以及各位,都要篤定的知道每個孩子們的成功是一種環境產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才能見效,這就是我殫精竭慮打造多元學習的原因。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銳意栽培,全是贏家的未來學校方向定錨後就再也沒有動搖過。
        本書雖然強調是談學生學習與正規教育,但其實很多的觀念都跟成人的終身學習及企業管理有關,身為家長或各種團體主管們的各位,是否也抽空翻翻這本有意思的良書呢。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打開初見面的禮物


               打開初見面的禮物
       新生們,給你們的文章「選擇」,是半個月前寫的,到了真正見面的今天,我倒有不同的話想告訴你們。那篇「選擇」,你們就好好收著。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在見證當代的歷史,回想我的學生時代,三十幾年前,我何其有幸躬逢其盛見證男女合班第一屆、髮禁解除第一屆、舞禁解除第一屆、學生會合法成立第一屆,好精彩,很自豪,帶著光榮回顧。那麼,現在的你們就沒有機會了嗎?什麼創新都被做了嗎?不會的,時代的巨輪不會停頓下來的,你們參與的AI與雲端學習,你們面對的教育改革,都是獨特的,更有挑戰的時代標竿,我反而羨慕起你們,我們已成為歷史走入歷史,而你們正在創造歷史。
        不知道是哪一年開始,我要老師們準備給新生的五樣見面禮,為了每一屆都有自己特色,我們都要費心思去想著,送什麼不同的禮物才好,又得兼顧預算的限制,每年都是一個燒腦的作業。今年,我們討論出這五樣東西,禮輕情意重,這專屬於你們這一屆的小物,希望你們好好的收納著及使用著。
        七彩筆袋:可愛的七色彩虹,代表著掛在遠方的夢想,希望你們帶著七彩筆袋學習,努力實現自我。
        愛心筆:筆筆愛心,充滿真情,期待你們用此筆寫下和善與溫暖的文字。
        修正袋:不要怕犯錯,犯錯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學習承認錯誤和修正錯誤的負責態度。
         巧克力:甜食,好入口,但在此是簡稱,是指學會「巧」妙「克」服困難的能「力」。
         牙刷:用以清潔,要你們注重衛生,從每日的規律潔牙開始,有衛生就能保持健康,有健康才能有效學習,這是環環相扣的道理。
        最後,你們收了見面禮之外,還要完成一張簡單的學習單,第一個問題是封閉性的問題,告訴我們,在師長用心準備的見面禮中,你們最喜歡的是哪一項?還要跟我們說明原因。第二個問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如果讓你們自己選擇,你們會想要什麼樣的禮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你們要好好的填寫這個學習單,因為這是我們檢討這次準備的禮物之適切性,以及未來準備新的見面禮的參考,畢竟,我們也希望準備好的禮物是適得其所的。

選擇


選擇
親愛的七年級新同學們:
        我迎接你們的第一篇文章,我選擇跟你們談談「選擇」這個概念。首先你或者你的父母選擇了二重國中,這個選擇讓你的國中三年走向一個很不同的發展,因為我們這所學校,充滿了機會,不停的要學生選擇,可以說在你的青春期還製造許多貌似障礙和困擾,其實是來到一種激發潛能的環境,讓你的大腦閒不下來。
        你想想,你得在班會召開時選擇幹部,或者自己選擇職務競選。開學不久,你就要選擇社團,我們這個學校的一個大賣點,就是第八節也讓你選擇,你可以繼續發展強項,你也可以選擇加強課業輔導,或你還是可以選擇自學。放學後,你得選擇適合你的補習班,才藝課,你的選擇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規劃和掌握。
        在學校事務的參與方面,你可以選擇自治會,你選出你心目中最好的會長,帶領大家參與學校重要活動,或者你選擇更國際化的角色,擔任模擬聯合國的代表,你甚至可以選擇擔任姐妹校來訪時的學伴,展開國民外交的訓練。
        你用餐可以選擇團膳公司,你也可以選擇自帶便當,你選擇校園的服務團體,因為你知道這個學校加倍鼓勵學生付出愛心服務人群,畢業時你可以比市長獎更早領到獎章!
        這個年紀的你,更應謹慎選擇好朋友,適合你的好朋友陪你度過青澀歲月,不恰當的選擇會連累你的進步。是的,連上課時的同組組員,你也要好好選擇。隔宿露營你要選誰同帳?畢業旅行你會選擇和誰同座?你不是只有在考卷上看得到選擇題,連你在校園裡遇見校長,你都面臨選擇,「要跟他說英語,還是中文?」、「要叫他校長,還是斑馬?」、「要揮手,還是點頭微笑?」、「要熱情,還是冷靜?」,是不是好多選擇?
        你們進入青少年時期,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進行生涯試探,生涯試探時,你是否選擇技職教育?還是普通高中?有時候你的選擇是要想個一年半載的,不急著劃答案卡的。
        回到家是更大的挑戰,因為「君子慎獨」啊。你得選擇先休息再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再休息。寫作業時,你也得選擇先寫哪一科的作業,或者哪一個作業放棄。整體來說,你就是在選擇先苦後甘,或先樂後苦。
        我提出「選擇」這個命題,其實就是提醒你們,什麼是長大?你一定想著升上國中換了這身制服,你就是長大了!但是長大伴隨的就是父母師長的放手,不再替你們選擇為你們做決定。於是,在整個過程中,你們要審慎選擇,選擇好後,就要堅持選擇,忠於選擇,人生的選擇題,選了,就無法用任何種類的立可白塗銷重改了,好好的學習選擇以及勇敢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選擇吧。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孩子,你什麼時候回來



        孩子,你什麼時候回來            斑馬
    我有一組撞球球桿,跟了我十幾年,現在也在校長室的左側櫃子上,那是我乾兒子國中畢業時送我的,收到時並非全新的,因為這是他本身的球具。
    對的,我唯一的乾兒子,之前沒有,之後也不再收了。回想那年,因為輔導室的安排,我認輔了一個孩子,其實我很忙的,當時身兼總務主任,還有自科社的學生七十幾人要指導科學研究。可我相信,只要還有一點體力和心思,能當弱勢孩子的心靈雞湯,是一種福報。我第一次跟他碰面時,是趁他終於到校時找他打籃球,我以為他哥哥愛打籃球,推測他也是。我沒有拿著認輔紀錄簿跟他邊談邊寫,我就只是一邊投籃一邊跟他對談,他說:「我不愛上課,上課沒意思?還有,我也不喜歡打籃球!」當下我有點洩氣,覺得自己的推測失準,不過我就順勢問他:「你老是翹課,是去了哪裡?」他很大方地說:「去撞球啊,撞球間有冷氣可以吹整天,多好。」我說,我以前混附中街的(希望我父母看了不要太驚訝),也會打撞球,不然來挑一桿?他說:「真的嗎?你們老師都是乖乖牌,小心你會被我電!」他其實沒大沒小。我說:「怎麼知道?要試試看啊,如果你贏我,我就幫你去跟學務處說,我要組撞球校隊,那你以後就可以請公假練球了。」我邊講邊站三七步加抖腳。他眼睛亮了起來:「學校有撞球檯嗎?」我說:「有啊!就剛好有,但是在地下室,不過很久沒人用了,也沒有冷氣!」不久,撞球隊成立了,我還利用職務之便,在球桌上加裝日光燈。至於為什麼會成立?我翻了白眼(沒看過斑馬翻白眼嗎),因為我輸了那場比賽。
    那時候他一直在跟他父親對抗,他在家都耍酷冷冷的,可他跟我總是嘻皮笑臉,我很難想像他說的冷是多低溫。在每週固定幾節的撞球隊練習裡,孩子指定幾個他熟知也會撞球的好手一起加入,而且彼此也球技相當,漸漸地,在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有歸屬感又有榮譽感的浸潤環境下,他穩定到校了。在多次球聚晤談中,他透露了他先前拒學的心聲。主要是小時候,他父親總是酗酒,喝醉就會無來由揍人,連他親媽媽也被打,最後離開了這個家。「家裡沒有人受得了他喝酒!」他氣憤地說。「嗯!」大部分時間我總是傾聽而已。後來,他父親續弦,後母也只會顧她自己的小孩,他從小就不是很喜歡她,所以長大也沒有什麼交集。後母明顯的偏心,他父親更是對他視而不見。「斑馬,你看,我有來沒來學校,他也不在乎!」我就說了:「沒關係,還有我在乎!你沒來學校,不是在懲罰他,而是拿自己的未來在開玩笑!而且,現在誰不知道你是我乾兒子,有我照顧,有我說話,知道嗎?」他沒有回答,但是又撞了一桿一顆星進底袋。
    眼看,事情就這麼順利的發展下去,無波無浪的,一直到畢業多好。但是,有一天,不,是連續好幾天,他突然又不來學校了。我打電話給他,他說,他跟父親大吵一架逃了家,現在在媽媽那。我說:「孩子,你哪時候回來?學校也是你的家啊!」他就說明天一定回來。是啊,學校也是他的家,學校也有溫暖,也有他喜歡的人事物。
    為什麼會開始叫他乾兒子呢?我也有點模糊了,原本就是單純的擔任認輔老師,頂多因為哥哥也是我的學生,覺得更投緣罷了。後來,好像是過農曆年我包了紅包給他,從此他就叫我乾爹了。所以,他每天中午都會來找乾爹,大部分時間見我在忙指導學生科展的事,他就會坐在旁邊打開電腦上網。而且,他後來到課率很正常,也有拿到畢業證書。有一次他在messenger上回想過程,他留言說:「原本操行不及格差1分,是導師范敏峰老師在畢業成績審查會議求情,才有畢業證書的樣子。」其實,如果按照他原本中輟的情況,他是根本沒有機會的,是他自己後來幫了自己。我還記得很清楚,那年他考基測,他的作文還拿了四級分,他很高興的跟我說,我當然很驕傲,但我沒跟他講,老師們都大感意外,原來他的寫作能力是在基礎之上。
    畢業典禮那天,他來跟我道別!「乾爹,我的球具送給你!」直接就擺在我的辦公桌上。「孩子,你給我球桿,你是不是以後不打了?」他還是不改帥氣地說:「想太多,我要買過新的啦。乾爹,你球技不好,以後我不在了,你至少有我的好桿可以用。就收下吧!」這傢伙,硬是不讓溫馨感人的灑狗血畫面在這段呈現讓我可以描寫。
    「無論如何,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不管做什麼行業,好嗎?還有,乾爹還在,一直都在,有空,就來找乾爹敲一桿吧!」我們當老師的,就是忍不住在交談的最後囉嗦這句,代替我們也會想學生的無限牽掛。


備註:本文已獲當事人同意刊出。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間奏
    學習科學探究與實作,不是為了要讓別人知道你或看見你,而是為了自己能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享受尋找答案的樂趣,順便能在科學展覽的場合分享科學發現。所以,走到這站(市科展複賽),你們都好了不起,我為你們感到驕傲,同年齡的孩子有多少人是沒這能力與福分的!市科展結束了,我們有了不同的名次,領受不同的頭銜,接下來還有少數人會帶著使命繼續走(七月底的全國科展),先下車的,再去櫃檯買一張通往未來的票,等待時間與機會俱足了,再上另一班車。
    我自認為是個資深科展陪跑員,想聽科展陪跑員的肺腑之言嗎?
    給選手:平常的努力再多,時間花得再長,也不能保證在當下少數的評審能認同你的發現之重要。所以,放下吧,放下執念,放下遺憾,甚至是那很難抹平的不滿,一定有不足處,掩蓋了你的努力,而你自己沒有看見!
    給指導老師(帶多組的):你心目中的名次永遠和評審的不一樣,因為評審做的是總結性評量,而你做的是形成性評量。你不知道如何安慰較認真的落選者,或者你很想為得大獎而歡呼尖叫,卻顧及其他組的感受而壓抑自持。
    給指導老師(帶一組的):全心全力陪作實驗,期望總比實際高,比完賽,也要拆夥了,學生來來去去,是不是常常有失落感?試著帶多組如何?試著邀請參賽過的選手回來幫忙如何?自然界的問題解決不完,我們多邀一些人玩科學吧!
    給家長:科學展覽是重要的學習歷程,也是檢視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做研究工作的職業試探,一翻兩瞪眼。而且既是試探,則沒有所謂浪費,走一遭,都是值得!
    給評審(尤其是長期擔任新北市的):在評定名次之前,有沒有回頭檢視你以前推舉出去的作品後來在全國科展光譜上的位置?換句話說,你們評的是未來性還是過去式?思考一下,我們師生的命運都在你的手上!
    給學校:科展是學校科學教育成果展現的指標之一,學校重視,就一定會有成果!什麼是重視?不外乎就是給資源、給彈性、給鼓勵和給承諾。然而,最好的結果,就是百花齊放,特優不集中在少數學校,而特優也不多年為少數學校所掌握!
    給教育局:是時候思考辦理區級科學展覽了,多一級,就會降低市級科展的龐大工作量!多一級,也能精煉優秀作品,更讓多數教師學生早點做別的努力!
    給自己:沒去國展的學生,該早點讓他們重設目標!重新出發,是最好的安慰方式!至於國展的孩子,就繼續帶在身邊,緊箍咒再多唸一點,研究技能再升級到另一個檔次,繼續調教到暑假了!
    謝謝創科社的孩子們,你們平日或者跳動跑頻,或者不盡如人意,但是終究完成作品跑完全程。我呢,則掙到第十六年進國展,可以又去會會老朋友了。其實,科展是豐富科學教育生命的間奏,不是學習的全部,作為間奏,它可以更自由,而且也是增益主旋律的重要陪襯。

沉靜殺手—論黑冠麻鷺對校園生態的影響



        沉靜殺手論黑冠麻鷺對校園生態的影響        鍾兆晉

在校校有喜鵲之後
    先前我們因環境教育評比走訪許多學校之後,發現校校都以有喜鵲進駐而欣喜,這個巧合,引起了我查詢喜鵲分布的動機。經查在台北市野鳥協會的長期記錄裡,也呈現同樣的趨勢,尤其在1995年之後,喜鵲族群擴張迅速,一對又一對的喜鵲,進駐校園最高的樹木築巢。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在校校有喜鵲之後的現今,可以說新的鳥種擴散趨勢,則是校校有黑冠麻鷺。黑冠麻鷺性喜獨自覓食,漫步在綠蔭遮陽的草地上尋找獵物,應說其天性不畏大型動物,所以有過近距離觀察經驗的人就越來越多。
    然而,回顧三十年前,黑冠麻鷺是罕見的,稀有的,在賞鳥人的清單中常是亟欲尋找的稀有留鳥,整個大台北地區僅於植物園有零星發現紀錄。牠與喜鵲同樣在關鍵的1995年時空中,當喜鵲已經逐漸擴大分布的時候,同年4月,在內湖山區首次發現黑冠麻鷺築巢育幼。然後像雨後春筍般,都會區裡的發現紀錄也慢慢地多了起來。到了2008年之後,不僅像植物園或大學那樣的大型城市綠地可見黑冠麻鷺的蹤跡,連一般的社區公園、林蔭大道以及中小學校園,都可以發現牠的長期留滯。黑冠麻鷺,堪稱是現代都會區動物保護意識抬頭最顯著的受益者。

以前的黑冠麻鷺
    目前為止,針對黑冠麻鷺的學術研究其實有限,主要仍限定在基礎的生態觀察。例如: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沈瑞琛和陳立楨(1996)利用資料庫統整黑冠麻鷺的分布,同時觀察並詳細紀錄了一對黑冠麻鷺的整個求偶、繁殖及育幼的過程;尤少彬及姚正得(2000)則分析中台灣黑冠麻鷺的基本繁殖資料;而Chang2000)則在追蹤觀察時發現,黑冠麻鷺亞成鳥就具有繁殖的能力。
    在日本,Kawakami等人(2005)也對當地的黑冠麻鷺族群做過研究,跟台灣不同的是,當地的黑冠麻鷺族群仍小,而且多棲息在潮濕的密林內,也因此他們的研究法是用黑冠麻鷺的叫聲來調查,在這個研究中揭露黑冠麻鷺個體間的最近平均距離是272(±22)公尺,跟鄭宇宏和陳易揚(2009)研究在臺大的族群有十分類似的結果(269.5公尺)。
    袁孝維(2011)帶著團隊就近在台大針對校園內825隻黑冠麻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生殖季期間的活動熱點主要集中在巢位附近,而一般活動分布則較為分散。且該研究也發現樹木與草地的比例是黑冠麻鷺活動區域選擇的重要因素,樹木密度太高或太低都較不適合黑冠麻鷺棲息。此外,黑冠麻鷺對棲息或是築巢樹種也有選擇性,以樟樹及榕樹為主。而覓食行為方面,亞成鳥較無戒心,成鳥的警戒心則較強。亞成鳥覓食效率較成鳥低,因此需要較多的覓食時間來補償。但是在他們的研究中並未對黑冠麻鷺的族群擴散提出警語。

近攝新寵兒
    103年起,筆者服務的校園開始進駐一對黑冠麻鷺。碩大的身軀及色彩飽和的鳥羽,加上在地面固定的地點駐足且容易接近,變成喜好攝影的教職同仁課餘扛大砲(長鏡頭)鎖定拍照的新寵。
    隨著黑冠麻鷺巢位的曝光,親鳥哺育幼鳥全紀錄很快就在網路上被公告,連學生使用手機拍攝,也可以輕易捕捉到解析度很高的鳥影。大家在保護動物意識抬頭的風氣下,把這對黑冠麻鷺當成校鳥,成百上千的特寫畫面逐漸累積。學生們不會追趕牠,不會以物品丟擲牠,在友善的校園環境中,黑冠麻鷺家族成長迅速,曾經族群飆升到兩巢共八隻,後因新生雛鳥長大離去,經常性的維持在兩對四隻成鳥。

找不到蚯蚓
    問題終於浮現了。就在107年夏天,有一組欲研究蚯蚓的科展團隊,回報找不到蚯蚓,我開始意識到黑冠麻鷺對地面生物的可能影響。我帶著學生重回我親自確認曾經有大量蚯蚓的榕樹下落葉層翻找,腐植質依舊深黑,但遍尋不著蚯蚓,不只蚯蚓,連蜈蚣、馬陸和雞母蟲都減少。我撇見一旁佇立鮮少移動的黑冠麻鷺,牠正定睛的打量著我們師生的一舉一動。
    經過幾番嘗試,我們發現,蚯蚓等土棲動物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躲進更深層的土壤之中。這種因應黑冠麻鷺強大捕食壓力的適應行為,並沒有解除我們對找不到蚯蚓這件事的憂慮。對於黑冠麻鷺來說,你會躲,我會換。於是,寬廣的食性和捕食技巧的精準,讓黑冠麻鷺上樹捕鳥追蜥蜴,低地啄蟾蜍,水邊刺鬥魚,陰溝抓老鼠,影響的層面,就不只是土層中的蚯蚓那麼單純了。

大笨鳥不笨
    像黑冠麻鷺這種靜候型的捕食者,失手的機率很低。我們在觀察另一個可能有大量蚯蚓分布的地點則是有機教學農園,在這裡我們有新的證據,可以看到菜畦上黑冠麻鷺的尖嘴刺穿壤土留下的洞,很深很完整,顯然這一啄又猛又果決,讓蚯蚓都為牠瞬間喪命。所以,再也不要喚黑冠麻鷺為大笨鳥了。牠一點也不笨,牠的眼神銳利,可以感應地表因地底動物的移動而發出的聲音或連動的起伏。
    黑冠麻鷺不笨,親鳥會回收舊巢,而且回收得很徹底。這種會再利用舊巢材縮短新巢構築時間的鳥,其實離笨應該很遠。再者,牠們築巢還是漸進式的,也就是隨著幼雛邊發育,巢礎還會改變增厚。

捕食無極限
    非常特別的是,黑冠麻鷺攝食後,也會像猛禽一樣向外吐出食繭,尤其在巢的附近橫向枝椏的下方。這個特性讓我們得以檢驗牠們的食量到底有多驚人,到底是多少物種的天敵?從一個食繭可以看到前日取食的情形,譬如這次的鏡檢,就看到小型脊椎動物的脊椎骨節及脛骨骨節、哺乳動物毛髮、象鼻蟲頭部及前胸背板、天牛翅鞘、雞母蟲頭部外骨骼及植物纖維,一次又一次的食繭分析,幾乎可以構築校園的動物相了。

校園生態的隱憂
    像黑冠麻鷺這樣大型的鳥類,每天必須攝取足夠的熱能才能維持代謝,於是便見其大量捕食落葉層及淺土層動物,包括脊椎和無脊椎動物。這不但可以從食繭的殘骸、毛髮、殘翅和外骨骼來判斷,更可從糞便的大小和次數看出食量的多寡。長期的追蹤下,發現牠們還有可能清空校園生態池,小型魚類幾乎會完全遭殃。至於壓迫小型鳥類的生存空間,就從綠繡眼、麻雀及白頭翁這三種常見小型鳥類自從黑冠麻鷺進駐校園後,便少築巢於校園,且減少在校園出沒覓食的時間就可看出端倪。只有群飛的樹鵲、群聚的泰國八哥、群移的黑領椋鳥和體型大更兇狠的喜鵲,才不受黑冠麻鷺銳利眼神的鎖定。

結語
    我們得重新思考一個問題,不是只有入侵外來種的擴張,才會破壞本土生態平衡。像黑冠麻鷺這個曾經的稀有物種,都有可能在幾十年內變成極度擴張的種類,緊迫壓縮了更多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可見,萬事萬物的過與不及,都是造成失衡的引爆力量。於是,我們短期能做的,就是控制校校容納黑冠麻鷺的數量,以不影響蚯蚓及其他表層土壤生活的動物消失為準繩,對多量的黑冠麻鷺,進行人道的干擾使其離開,以免這沉靜殺手默默地將校園的地面變成單調寂寥的黑白世界。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跟著斑馬玩科學--科學營手冊前言



跟著斑馬玩科學
    服務學區的國小學生,體驗自然科學實驗的操作,已經是一種慣例了。是的,習慣成自然,習慣在三月底辦理營隊,科學教師們自自然然的策畫了一些活動,這個科學營已經為學區的孩童辦理第七年了。三蘆區國小探究與實作挑戰營,今年報名的人數,又更勝從前,在營隊開始前,大家都被這個狀況鼓舞了。
    其實,一直以來,喜歡科學的從來就是小眾。在中小學階段,科學就被摒棄在主流學習之外,這對培養二十一世紀的未來公民而言,是負面的影響,很大的影響。科學其實就在生活當中,就是日常的當下,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無一不是科學所製造所囊括所解釋所揭露的,何以我們對科學這麼生疏?是不是產生了莫名的距離,對科學心生無謂的恐懼。
    所以,跟著我來玩科學吧!把握這兩天的假期,跟著我們這些愛科學的老小孩,在仿生獸大進擊裡,用機械帶動自製的行走器,模仿動物的關節,讓無機變有機。然後,我們也學習點電學,利用資訊科技的進步,在網站上測來電,先做虛擬電路板,縮短試誤學習的時間,再進階做實體電路板Aduno,實證電學的存在。這兩天會充分探討化學與物理學的綜合影響,所以能看到顏色的無窮幻化,還能從撞球遊戲中懂幾何數學,並習得社會昆蟲學,來個校園養蜂的真實挑戰。
    兩天的科學營隊受限於時空,總無法海納所有有趣的科學實驗,但是能體驗部分經過精心設計的創意科學課程,再和來自多所國小志同道合的同學彼此的激盪下,相信許多孩子心中的科學幼苗,或者是科學魂,又離甦醒更近了。我們不會譁眾取寵搬創客來套路,因為真實的創意是要經過消化吸收同化再產出的,國小階段的科學學習,就還是以發現與探索為主,樂在探索,能享受動手做的快樂,才是壯大科學素養的根基。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強調,就是缺乏



        強調,就是缺乏
    追求人類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是校園培育現代公民的一個重要目標。透過教育手段,在學生進入社會前,將橫亙在人類社會間諸多無形的藩籬撤除,是必要的工作。這個藩籬,重重帷幕,層層疊疊,到目前無止,都還是社會衝突的引爆點。這個藩籬,就是包括對種族、宗教、性別、年齡、職業或身心傷殘等等身分的歧視與差別待遇。在甫過三八婦女節後的此時,就以性別為例,談談校園內的性別平等概念宣導。
    學生邁入國中階段,應已具備正確的思辨能力,可以說之以理,形塑價值觀。此時的孩子,青春正盛,身心正劇烈發育,也可能積極尋找性別認同,表現明顯的性別特徵。在建立性別認同的時候,就是是否產生性別歧視主義(Sexism)的關鍵時刻,性別歧視主義一般是指基於他人的性別差異而非他人優缺點所造成的厭惡或是歧視,但也可用來指稱任何因為性別所造成的差別待遇。這個時期的孩子,為了強調自己的性別,有時產生了過度的非理性的排他性,這是在形塑自己的性別認同時,加入了具成見的切割線。
    我很高興每天上學時在校園停車,看見外掃區拿著竹掃把的學生是有男有女,也很欣慰朝會頒發整潔秩序比賽代表受獎的班長亦男女參半。班級幹部裡面,再不是學藝女的體育男的,舉凡學生的衣著、文理學科的學習、運動表現及休閒活動,頂尖的都是男女各半,符合人口比例。這得歸功於平日,我們的老師們,就是無差別的教導孩子,烹飪課時,任何性別都得穿起圍裙洗手作羹湯。在此也呼籲家長,在家庭親職責任的分工,應該也要體現性別平等。
    進一步,我們在學習中,在課程的呈現上,不避談現今社會的困境,部分企業主對於女性生理假的不合理限制,或因其生理性別對於其專業能力懷抱質疑,還有嚴重的職場性騷擾,或者對於懷孕或育有幼年子女者提出不合理要求,這些因其生理性別予以不平等之待遇,甚至因其性傾向予以不平等之待遇,都要在校園內形成議題,批判錯誤,並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揭露不平,學習表達正確的性別平等態度。
    尊重,是最基本的態度。尊重他人的性別差異,不會減損自己的性別認同,尊重,就能存異求同,削減因性別差異產生的差距。尊重,就是不把性別當作拔擢的標準,相反的,也能同理性別產生先天的劣勢。
    新北市議會2018年選舉66席當選議員中,共有26名女性,佔比例4成,而這26名女議員都沒靠婦女保障名額,全數以本身票數達標,不少選區女將得票數更穩站前二名,分析過往的紀錄,新北市議員選舉更已經連續3屆沒有使用到婦女保障名額的案例。這是非常好的例子。強調,就是缺乏。當我們的社會不再強調性別間的不平等時,當不強調也能體現性別平等時,當性別平等教育的倡議文章如本篇所言不再出現時,我們才是真正的平等。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語重心柔----107學年度下學期家長日校長的話



        語重心柔----107學年度下學期家長日校長的話
親愛的家長們:
    感謝能來出席家長日的家長們,親自到校開會,也希望導師轉達未能出席而心繫孩子的家長們,學校仍會盡全力一視同仁照顧所有的學生。我同你們一樣,家中有個十七歲的青少年,你們受的遭遇和當下煩惱的事,我也正在經歷。如無意外,我也會出席孩子高中的家長日。反思這個過程,是讓我自己在跟我父母當時經歷我青春期的心境同步化,也就是養兒方知父母恩。譬如說,我終於理解也必須學習我父親化解親子衝突的用心,在我眼前看到那個不管我用多和諧的字眼問話都要拉長尾音不耐煩地回答我的樣子,似乎就是我年少的翻版。於是,我們只要回憶幾十年前的自己,就能夠比較看清楚小孩子,關心他關心的,談論他談論的,想要得到答案,不是耐心等待,就是自已查找。若孩子此時沒有叛逆期的,我要恭喜你,同時也要提醒你,現在的小孩有的只是晚熟,只是延後罷了。
    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鄰座的家長身分是從事甚麼工作?是甚麼家庭?環境是如何?經濟狀況是怎樣?可是學校都知道,而且經過統計(為了填報教育優先區的資料),這學期需要不同程度協助的各式弱勢學生比例是百分之六十四之多,所以我們很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少人能加入家長會協助學校事務。這都沒關係,出錢出力的事隨喜,學校盡一切的努力,匯集公部門的補助、認真填報教育儲蓄專戶的社會募資、媒合三十幾個慈善機構獎助學金的護持、善心人士的指定捐助以及教師們自己的慷慨解囊,讓我們的孩子們無差別的擁有充足的學習。我常常要核閱教育儲蓄專戶的支出文件,最近的一次是八年級隔宿露營的捐助簽呈,有一個欄位是學生填寫的受贈感言,那是要回饋給捐助者的,這個欄位我都會一封一封的檢查,瀏覽是否應付了事?是否寫了錯別字?是否書寫草率?我引述其中一個孩子的一段話:「……雖然我不認識你們,但是還是很謝謝你們,這一份捐款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也讓我在此行中得到新的知識,嘗試不同的冒險。你們讓我不致因缺席重要活動而遺憾,使我覺得在未來要是遇到也有需要幫助的人,我也會盡力去幫助他們,讓愛傳達下去,把愛送給最需要的人。」
    各位家長,每次每次,我在看不同的孩子表達感謝的文字時,我都不能控制我的淚腺,我因棒球受傷的左眼會先潰堤,然後右眼跟進,於是我把動人的回饋文字照起來做紀念。整個分析以來,這其中有細心照料學生的導師,也有著大愛的捐助者,還有犧牲奉獻多做很多工作的行政同仁,更有知恩圖報奮勉學習的孩子們,這就是我們二重國中的美好的教育圖像,不是嗎?所以,如果你是那位孩子的家長,請不要低頭,也不要羞愧,我們正在用愛儲備他的能力,他必不匱乏,他已懂得珍惜,他知道學校保護他自尊的決心,沒有人會問他第八節、第九節、校外教學、寒暑輔、各式營隊甚至是出國教育參訪誰繳全額?誰繳部分?誰全部免費?然後,這些孩子必帶著感恩的心努力學習,產生的諸多精彩的奮鬥故事,就這樣美妙的發生了。
    紀伯倫在先知這本書的論孩子這段的末尾寫道: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我們當父母的,也就是那甘之如飴的弓,我們奮力彎曲自己委屈變形只求得到更多的力量傳給那箭。而孩子是箭,他的未來我們必不參與也無力參與,讓他奮力飛吧,飛向更遠也更難以想像的未來!
    最後,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給予林會長率領的家長會眾代表、委員、常委和副會長們感謝,謝謝他們將小愛擴張成大愛,在關心自己的孩子之餘,還能伸出援手幫助更多的孩子,並且在學校邁向創新的時代時,以各種具體的力量呼應、支援和參與,讓二重國中快速崛起,成為現代教育的新典範。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斑馬之踢踏

     








           斑馬之踢踏
我乃荒原群奔群走的斑馬之領頭
未曾先跑
經常性地警戒抬眼
遇覬覦的蠢動  而慣以長短交替之宏亮長嘶
啟動雷霆地裂的萬馬狂奔
使獵者凍冽如同發了凜寒的顫慄
復於殿後奔馳中  馬鬃與尾毛擺盪著   波動著  散放著
再回過頭凝視野心的想望   並噴鼻且腹鳴
這就是一種       捨我其誰的      暢快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嶄新啟動˙貳重Style----二十二週年校慶講話



        嶄新啟動˙貳重Style----二十二週年校慶講話
我們教育局的大家長張局長、李余典議員、李倩萍議員、王威源議員、家長會長林宗岐教授、各位來賓、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校友以及所有的同學,大家好:
    今天,是二重國中二十二歲的生日,在此謹代表二重國中向前來祝賀的嘉賓至上虔心的敬意,謝謝你們在敝校低度的宣傳下仍能高度的參與。在這個重要的日子,兆晉要報告的內容有【三個創新、兩項宣言和一個證明】,什麼創新?何種宣言?幾許證明?讓兆晉一一向各位報告。
    今年的校慶形式,有三大創新,第一,與三重社區大學秋季成果展聯合辦理,在「一起實現三重夢」主題下,二重國中加強了在地成長團體的合作;第二,取消繁瑣傳統程序(不繞場、不久站、不練班呼也不比大隊接力),以簡潔的棒球開球儀式及師生壘球對抗賽揭開校慶序幕,讓教師以運動和學生互動,也呼應了本校作為棒球名校的主軸;第三、舉辦真正展現學校特色的社團園遊會,舉凡動態、靜態、遊戲闖關、飲食衣物、環保惜物、音樂表演及現場魔術秀,豐富多樣,值得一提的是,由學生自治會擔綱處理,讓導師們退居了幕後。
    在校慶這別有意義的一天,率全校許下兩個共同的心願,於是提出兩項宣言,第一個宣言,就是宣布三重棒球場未來將是二重第二校區,爾後二重學子,往返中山橋左右成常態,管理並使用這個得來不易的訓練基地,雙重火力經營雙校區,即將成為杏壇的佳話。第二個宣言,就是積極推動改制本校為公辦公營實驗國中,成為全國生涯發展向前探索、多元展能分組學習、評量改制(段考評量改期中期末兩次)及實踐「全是贏家的學校」、「沒有圍牆的學校」之精神的實驗教育先驅。
    最後,我二重強烈風格,以此校慶為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證明本校團結一心,心之所往,步亦隨之,記得去年我們還在疏洪道舉行草原野餐慶生派對,而前年我們則是以校慶響應世界地球日辦理全市環境教育活動,我們想要的,我們就能達標;我們計畫的,我們就能完成。所以追求創新改變是我們二重的集體意志靈活展現,而追求創新改變的能量和能力,其實是奠基在師生一日復一日開心共學的累積,這種累積,寸寸推進,涓滴成流,就是我們的外邦友校予我們的同名稱號,【二重流】!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把學生留在學校



        把學生留在學校
    中午我還在批閱公文,有四位同學喊報告,我抬頭問:「甚麼事?」,他們手上都環抱著紙箱,狀似非常沉重。帶頭的小個子說:「學務處要我們從警衛室搬來校長室給校長,我們不知道是甚麼。」我看封面署名,想起原來是徐副會長捐贈的書,我便請孩子們將紙箱整齊的放在一角。我再瞄一眼那孩子,穿著整齊的衣服,眼神也甚有神,如果他順利在學校,而且今天的他不但沒有萎靡的趴睡,還能精神奕奕地幫忙師長,更顯然是擔任指揮帶頭的人,那麼我真的覺得學校教育之於他,又再更深化影響力了。
    我很感動,內心充滿了感激,謝謝老師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孩子們有禮貌地在退出去時喊「報告完畢」離開辦公室後,我的視線望向校長室入口左側的牆壁,那裏掛著一面白板,上面有註冊組各月的中輟生人數標示,在新的年度要重新開始歸零前,我照下一整年的統計結果,如上圖。他就是那個偶一為之的【1】,他追得回來,全校就是零中輟我常常批閱有關他的家訪資料、輔導紀錄、中輟公文及其他許多學輔單位的文件,如果在學校遇到他,都會跟他多說幾句話,對他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這是一個平均每月中輟人數低於0.5人的概念,我們追求的不是數據的完美,而是策略的實質奏效。表示二重國中教師同仁們在課程上做出吸引學生的努力,在輔導學生心理層面的專業著力,給孩子的是溫暖,設計包容有彈性的措施,漸進式拉回學生,讓學生喜歡上學,樂於留在學校,視進校門為必然,在學校待得長久。
    強調零中輟,是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口號,落實成具體的行動,是義務教育的最基礎工作,要很多人付出更多的心力才能達成的善果。這個目標,所有導師們都視為基本任務,學務處與輔導處總能協同合作,並且尋求社福單位的最大支援,再加上友善而溫暖的校園環境,形成一個綿密的愛心之網,終將有中輟之虞的學生,留在學校,順利完成學習。
    這裡是三重埔的二重未來學校,我們迎接新的一年,仍然朝零中輟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