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如何提升中學生的現代公民環境素養

        如何提升中學生的現代公民環境素養     二重國中校長   鍾兆晉                              
    盧貝松的「搶救地球」到齊柏林的「發現台灣」,越來越多現代人願意走入電影院感受純為環境紀錄片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流行的語彙,大部份的學生都知道愛護地球人人有責,似乎每個人都懂,好像大家都不反對環境惡化是這個時代人類生存最關鍵的問題。其他像是「節能減碳」或「資源回收再利用」,政府的政策宣示、民間團體的大力推動、網路平台的快速傳播或學校教育的教學內容,隨處可看到環境議題的關鍵字。這些議題的實際的內涵是什麼?有什麼重要性?而學校端如何採行有效的教學行動呢?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教育人員能從自身做起感受這些問題的嚴重性,而且願意積極面對並開始在校園內行動嗎?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放眼未來,讓孩子們具備現代公民環境素養,好好的活在他們以及更多未來的世代!
環境倫理
    現代公民環境素養的基礎就是釐清人類與環境的倫理關係。這不是完全嶄新的觀念,在「西雅圖的天空」一書中,早已描述印第安酋長揭櫫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不可獨存的境界,強調了人與人、人與自然本應和諧共處、互相依存的關係。然後,新的土地倫理被倡議,企圖對抗工業革命後人類中心主義對土地的掠奪與超限利用。土地倫理的基本論述是:「當一個事物有助於保護土地與其上棲息生物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 」
    在校園,一塊有限的公有土地上,怎麼去實現土地倫理呢?基本上,最直接的做法,當是減少硬舖面,讓土地能夠呼吸,使學生能夠享有最大面積的綠地,就是第一步。接著,依校園面積的比例,選擇使用率最低的角落,容許棲地自然演替,然後再依學生活動頻度區分校園植栽密度及人為管理的程度,這個做法我稱之為「校園里山倡議的實踐」,校園里山倡議主張促進校園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管理,它的願景在於實現學校教育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演替過程來維持多層次生態校園、開發校園環境學習活動,亦即塑建一個學生與自然的正面親密接觸的機會。
   現在,整個世界的環境倫理推動趨勢,讓人與環境的互動,指向三個向度:分別是社會正義的向度、環境保護的向度以及永續發展的向度。學校要努力的,在社會正義的向度上,維護校園成為原住民、新住民及弱勢族群學生安心平權的友善環境,讓學校是公平正義的起點。在環境保護向度方面,學校通常也處在高度人為開發的水泥叢林中,以城市生態學的觀點,學校可以從生態孤島變成生態庇護所,像諾亞方舟一般,提供在地原生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的保護。在永續發展的向度上,建構校園綠建築雨水回收系統中水回收系統落葉堆肥系統以及電器節能設備,這些硬體的改善,搭配對學生進行環境解說的教育訓練,使得詮釋的行為,內化成產生意義的機制。
認識地球
   瞭解地球環境的運作機制是現代公民的另一個環境素養。於是,透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瞭解地球上生態平衡發展的理論,認識物質在地球的無限循環,承認各種生物對此一系統有著無可取代的角色,進一步能尊重各種生物存在的價值,並保護生物生存的棲地,維護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但是大尺度的空間體驗不容易形成概念,透過推行國際教育,使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平台與世界其他國家同年齡的學生真實交換環境保護的生活經驗,用英文與世界接軌,瞭解地球村的觸手可及,才能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另外,灌輸「蝴蝶效應」理念,接受「一隻蝴蝶在北非拍動翅膀,可能在地球另一端掀起颱風。 」的現象,使學生連結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地球,進而深信從自身做起的行為改變有機會拯救千里以外北極熊的生存。學校實際的做法,必須重視學生的環境價值環境態度,在現行課程中融入價值觀辨認與澄清的教材與教法。宣示性的明星瀕危物種宣傳或者實際為常見蝴蝶闢建遷移廊道的工作,其實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生透過感官的吸引,先喜愛,隨後才能注入關心,也就是導入豐富了自然探索教育的「順流學習法」,這套在野外實施的教學原則,彼此間相互鏈結,形成一個很有彈性的系統。順流學習法具有四個自然、平穩、循序、漸進的階段,按順序是:第一步--喚醒熱誠、第二步--集中注意力、第三步--直接體驗以及第四步--分享啟示。這套教學原則要教師寬容慈愛,以近乎溪流河水一般順暢、有目標及有方向的方式,推動種種體驗自然的教學活動。這個部份,尤其可以操作於戶外教學,讓生態旅遊從學校安排的戶外教學實現,這樣的設計有利學生養成對環境友善的休憩活動習慣,而現存的休憩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裡,除了限縮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外,要屬遊客對野生動物的直接消費行為最為嚴重了。
節約能源
    能源節約與替代能源的發展是現代公民另一個基本的環境素養。所以現代公民要體認資源循環的重要性,先要產生資源有限的危機感,然後才容易身體力行資源回收再利用,為建立一個低耗能循環型的社會做出貢獻。工業革命是地球環境惡化的初始點,工業革命以後化石能源帶來的生活便利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無形之中卻因溫室氣體的增加排放而加速了溫室效應,也就是全球暖化的問題。現代科技其實不放棄轉移開發蘊藏量更大的天然氣水合物做為新一代的主流燃料,然而代替化石能源的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氫能、生質能等替代能源的開發,才是人類永續生存的長遠之計。學校一方面在節水節電上,使用新一代的發明減少能源的消耗,一方面則應致力設置風力及太陽能等發電設施,結合能源教育,將正確的能源使用觀讓學生帶回家庭。
積極參與環境行動
    拯救地球其實已經有時間的急迫性!譬如:地球暖化的問題不是知識不足所造成的問題,而是全人類是否願意積極處理並採取行動的問題。日前,菲律賓代表因海燕颱風的災損在聯合國氣候大會含淚控訴世界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的應對緩慢,要求各國必須承擔氣候債,雖然,颱風的規模是否與地球暖化有直接的關係仍未經證實,但是世界環境休戚與共已經是普世認同的共識。其實減緩地球暖化的有效策略就是減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之排放,學校教育最有效的作法就是鼓勵及安排學生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約定教職員工不開車上班日和節約用電。
    教育學生食用當季的食物也是節能減碳的有效策略,因為符合季節氣候生長的作物,依著本性和適宜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的條件,會成長得最好;反之,違反季節氣候生產的作物,通常需要特別的處理〈例如延長花季所施放的化學物質或夜間照明,或者長時間的低溫冷藏延後腐敗〉,就會消耗更多的能源。
    此外,適量的飲食也是節能減碳的行動,飲食過量不但會影響身體健康,造成肥胖,用餐後產生大量的廚餘,則會製造環境的負擔。學校必須宣導,每餐的廚餘都要回收,甚至進行堆肥的製備,讓這些廚餘轉化成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幫助其他作物增加產能。如果不回收廚餘,轉化廚餘,而直接運送至焚化爐處理,不僅損失營養物質,更會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累積。
    在所有有關的環境行動中,植樹是應被盡量禁止的,而護樹是應再加強的,健康的自然土壤本身就會演替出在地的強韌樹種,這樣的植株免費且適宜生長,境外移入的樹木根系並不完整,若只為觀賞而移植外來種,則盡失生態功能。至於老樹巨樹,應受法律保護,保障其永續生長。樹木是環境良莠的重要指標,校園綠美化的主要貢獻者,樹木的生態意義,以及長久存在後與文化歷史的情感結合,使護樹的概念是有必要的生態覺知。

安全與防災
    晚近的自然災害,如四川地震、南亞海嘯以及海燕颱風,讓人類感知自己生命的渺小與科技文明的有限。就算是人為災害,在大自然的推波助瀾擴大效應之下,也可能造成全球性的恐慌,譬如日本福島的核災,就是人為因素與自然災害相伴隨的證例。現代公民需具備安全與防災常識的原因,主要基於人類開發過速、新科技與舊知識接軌有落差、環境風險加大以及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更為繁複所致。然而,災害影響生命安全的原因甚多,詳細分析危險發生的肇因,多半始於人際接觸的不確定性、人與環境的不良互動以及未能分辨環境變化所致。因此,現代公民若缺乏分辨安全與危險、尊重他人與自我、尊重環境與土地的能力,將使自己身陷許多危機之中,甚至將影響層面擴大到自己以外的家庭及社會。所以,如何預防自然或人為的災害、減少災害、應變災害到處理災害,使自己與他人處於安全的環境之中,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環境素養之一。學校進行安全與防災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在所處環境中能趨吉避凶,甚至更積極的保護環境,以減少天災人禍。實際防災的演練,也因天然災害的類別不同,而採取不同的作為。
其他具體可行的策略
    學校若重視環境教育,就應將提升學生環境素養納入校務發展中長程計畫,經過與會人員的討論參與,將具體行動化為指標,列為學校發展的重點,才有落實的可能。另外,將環境議題導入學生自治會,由學生組織自行發想環境保護活動,也訓練其自我組織的公民行動能力。而教師自發性進行環境教育行動研究,則可深化教學,開發教材教案,尤其校長若親身投入課程發展,更能收領頭羊之效。
    在教學方面,如果各領域教師能將環境素養融入課程,並發展出適合在地的獨特教案,使環境教育成為校本課程,配合環境教育中心,發展適合自己學校的「濕地教育」、「山林教育」及「海洋教育」,豐富學生的學習歷程。同時,學校應落實環境教育法,對親師生及社區負擔起環境教育推廣的責任,增強環境保護的法律效度。
    另一方面,學校更要成為綠色消費及綠色採購的模範,公務預算盡可能的選擇符合環保歷程的產品購買,也能將綠色採購的立意及流程公布週知。而學校在食的方面,可積極推行蔬食日,蔬食行動是直接有效的環境行動。因為少攝取肉類也可以節能減碳,畜牧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原兇之一。從能源轉換的角度而言,生產者〈蔬菜、水果〉行光合作用直接固定太陽的能量,若以生產者為能量攝取的來源,可以減少能源在食物鏈流動時的能量損失,所以學校可於營養午餐的供應中,擇日進行蔬食日。
    對環境覺知較敏感且學術性向濃厚的學生,科學教師可鼓勵其在校園進行生態研究,透過長期的進行環境監測和獨立研究,可以獲致真實的實驗結果,再於公開場合發表成果,使經歷過這場探索的師生終身成為所羅門的信徒,可以為環境仗義執言。
     鼓勵學生從事「綠領菁英」研習,參與綠領行動,使現代公民的綠色生活深化到各行各業,綠領菁英的概念即是培養未來各個領域的領導人才,使其具有企業社會責任,並且認為將環境保護理念發展成為企業核心價值是正確且必要的工作。學校亦可鼓勵學生以執行環境保護做為服務學習的方式之一,讓學生樂當環境志工
結語

    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的躍進和經濟發展的蓬勃加上人口的持續增加,加速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自然資源的耗盡或生態系統的崩解,使人類陷入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所幸人類是具有反省能力的動物,但一般人是不會在意「人類環境會議」在哪一年發表什麼內容的宣言,也不大清楚聯合國在哪一年的何處召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並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但是在誇張的災難電影「明天過後」或「2012」以及更多的生態紀錄片連續發佈後,憂慮的現代公民應對人類發展有了全面性檢討的聲浪,從阻止瀕危動物的滅絕到關心生態棲地的保育,網路科技也讓環境議題的串連和發酵更為快速,環境新聞的傳播更為精確。環境素養的提昇是人類與其共存的所有物種、維護人類社會文化多元發展以及強化社會公義的重要手段。環境教育是提昇學生環境素養的必要歷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環境關懷與全球視野,以及社會正義的氣度與實踐能力。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以增進學生環境素養的同時,除了環境科學知識的吸收、環境情感的深層觸動和環保技能的陶冶以外,更應強調學生學習之前環境覺知喚醒和學習之後的公民實踐,這是進行環境教育教學的現場教師所必須要相互勉勵的。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國際交流在二重----來自巴基斯坦的問候

2013年11月6日14:30,二重國中英語群組教室驚呼連連,笑聲不斷,因為在美玲老師的指導下,與巴基斯坦的School Link Coordinator 也就是Dr. Amjad Qureshi合作,和Govt. Pilot Secondary School, Multan.學校進行一場視訊交流,二重國中的孩子們明顯靦腆,跟對方分組報告分享二重國中環境教育成果,也就是如何打造綠色學校。首先,兩校校長先打招呼,然後兩校學生互問問題與回答,最後進行英文簡報,下列圖示則是對方分享的簡報檔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種蒜的啟示

        種蒜的啟示                    斑馬校長
    園藝社的孩子們在頂樓有機農園我種的秋葵田旁種了蒜頭。但是孩子們,種蒜不是把土鬆一鬆把蒜瓣插入土中,拿乾草覆蓋,就可以拍拍屁股擦擦手等著收成;種蒜要瞭解蒜,要澆水,要施肥,要除蟲,要掌握時機做對的農務。換言之,種蒜要用心,種蒜是一種生命教育。
    孩子們,蒜頭是屬於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與蔥相比,狹長而扁平,與同有扁平葉的韭菜相比,蒜葉色較淡,葉柄圓柱狀突出地面且葉表面有蠟粉;成熟蒜的地下鱗莖由灰白色的外膜包覆,內有小鱗莖,稱蒜瓣,是由莖盤上的腋芽發育膨大而成。蒜頭又名大蒜,植株底部鱗莖味辛辣,嗅聞則有刺激性氣味,是重要的調味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蒜素、檸檬醛以及硒和鍺等微量元素,故亦有藥性。不像大部份的作物,有的專食葉,有的採收果實,有的只取地下莖,蒜頭則是整株可食的,蒜葉稱為青蒜或蒜苗,花薹稱為蒜薹,均可作料理食材
    孩子們,說到時機,我告訴你們,蒜頭喜好冷涼空氣,不耐乾熱,蒜苗適合在溫度2025℃之間抽芽,蒜頭莖葉的適溫在 1520 ℃之間,若超過25℃則植株發育遲緩,莖葉容易枯黃,甚至提早成熟休眠導致蒜球狹小。因此,施種期宜自9月至12,而以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之間最為適合,我想你們的時機是正確的。
    孩子們,由於蒜頭屬淺根系的鬚根,且根毛較少,因此對土壤含水量是非常敏感的。我們必須注意,幼苗期水分不宜過多,以免母瓣腐爛。而在全株旺盛生長的鱗莖發育期,則需要較多水分及肥料供應,以促進蒜球厚實飽滿。種蒜以保持土壤飽和含水量時,其生長和產量最高,所以表淺的灑水是不夠的,要用浸潤的方式。但蒜頭採收前停止灌水,讓蒜葉收乾,可以提高蒜頭品質。至於青蒜和蒜薹則於生長盛期採收,栽植後的第80天至100天,為青蒜的採收最適期,採收過早,雖葉肉較嫩,但產量相對少,採收過遲則莖葉老化多纖維,口感不佳。 
    孩子們,你們蒜瓣埋得不深,所以採收時蒜白會太短,你們種的時候土翻不鬆也沒有攏高土堆,所以未來蒜叢會不大,我已在鄰田種了另一批蒜頭,可以讓你們做為對照,就當是經驗吧。總之,我擔心你們以為蒜苗長出就好了,這樣就太高估蒜頭了,蒜頭這植物是很有意思的,它在初期的生長都還是利用蒜瓣的養份,你們別忘了,七年級的生物課上到無性生殖時做實驗,放在濕棉花的蒜頭也可以長到20公分高的,但注意抽高的翠綠蒜苗時,可否看見基部的蒜瓣已乾癟枯黃,用盡養份供養蒜苗?這就是重點了,生命的延續是難得的,是要付出代價的,是要有犧牲的。所以,田裡的蒜苗抽長後,你們是要繼續照顧的,若以為栽種成功置之不理,就是輕忽生命的。

    孩子們,看似常見平凡的蒜頭,卻有非凡的功效,這讓我聯想到,「天生萬物必有用」。胡適曾說過:「要怎麼收獲,便那麼栽。」而看似容易種的蒜頭,要種得好卻得費一番工夫,也讓我深有所感,體悟延續生命的難得與不易。種蒜事小,做人事大,但若能將蒜種好,懂得種蒜的道理,理解生命的理路,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會產生洞見,會活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