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        斑馬校長
    我們常常看見新聞播報政治人物去探視某某地某某庄的某某人瑞,有時還附帶採訪保持長壽的秘訣,最後都以讚嘆、尊敬與激賞作為播報的結尾。我們也可以從史書上的記載,知悉秦始皇或者漢武帝這類成就帝國版圖的君王,為了長生不老所做的提煉秘藥仙丹的努力。換個場景來說,佇足在現代連鎖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前,就可以發現,書局中非文學類的暢銷著作,養生保健的書往往榜上有名。可見,人人怕死,追求延長生命長度之相關知識,一直是世人積極汲取的內容。
    但是,生命的長度是生存的重點和意義嗎?有了長度的生命就能成就非凡嗎?生命有沒有厚度可言?生命的厚度又是什麼呢?怎樣才能增加生命的厚度?用數線做比喻,如果沒有生命厚度,人就好像活在數線上的點,隨著時間的遞移,做點狀的移動,他的生命,只有前後的關係,離開年齡,就沒有依附了。所以在當兵時就只能跟人家比幾梯幾期,在單位就只會提年資,在家族,就喜歡論輩份排長幼,這就是依附生命長度的線性人生,檢視看看,這樣的人在周遭多不多?
    有一本世界名著叫『老人與海』,書中的老人就是有生命厚度的長者,一般號稱捕魚老手的魚夫們,在酒吧吞下黃湯後,只會吹噓哪次出海多險惡哪次出海創造破紀錄的漁獲,老人不同,老人懂海相,懂獵物,孤寂卻樂觀,『人能夠忍受痛苦,可以被毀,但意志不能被打敗。 他削瘦憔悴的身形裡,駐著有智慧的高貴靈魂。
    中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都是八小時,花費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分秒不差,大家用在校園的生命長度,沒有人佔了便宜,但是,怎麼在學校求得生命的厚度呢?把上學當旅行,每天都到相同景點的旅行,天候不同,季節不同,配合節慶不同,上課體驗不同,想想我們很難忘記旅行的細節,因為從上遊覽車就開始記錄了,用相機記錄用腦子紀錄,最後還寫個遊記,怎能忘呢?用這樣子的心態上學,可以很輕鬆地累積生命的厚度。還有閱讀,閱讀讓學生的腦容量瞬間擴充,尤其是喜好的課外讀物,廣泛閱讀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再來,試著與智者交談,老師當然是智者,但同一個老師最有料的時候是在課後,下課後你跟老師談,你談得越久越多次,你會發現老師課本以外的知識更有趣,更多元,更敢講,更年輕。在講台上的老師是被制約的了,老師私底下的真性情才會被你碰觸,你就能快速增加生命的厚度。還有自省這一項,也是加速添增生命厚度的因子。請常常問自己,學這段的重點是什麼?老師背後闡釋的意義是什麼?我該怎麼用這知識?老師有沒有教錯?我的見解和其他同學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裡不同?
    最後,凡事細心,也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就舉屈維葉為例,他是法國古生物學家,當別人任意認定出土的化石為變形的現代生物時,他的細心讓他看見生命的全貌,發現了沒有現生後代的史前生物。他細心推敲,累積歸納經驗,終於可以見微知著,靠著像指骨、頸椎或下顎骨等少部分骨頭,就判斷出史前時代的生物種類,不會曲解。為什麼這和生命的厚度有關?因為當有人假扮妖怪想嚇嚇屈維葉屈維葉靠著平日的訓練,拆解怪物若為真,則是草食性的,不足為懼,因此沒被妖怪震攝。這種細心建立的知識體系,讓人不受非理性的外在因子控制,就是一種篤定沉穩的心理素質。
    「想要增進生命的厚度,不能一直只想著未來。」第二十四屆紅樓文學獎新詩第一名得主尤尊毅這麼說。現在就讀台大的尤尊毅分析道:「生命貴在當下。可是當學生的,總是從老師那,或者從家長那,甚至從學長那,得到一種催眠,或者一種暗示,就是『現在不重要,現在要隱忍犧牲,現在要放棄,現在就是為了未來』,所以國中時等高中,高中才能玩社團;高中時等大學,大學才能搞自治拿日文檢定;大學時等研究所,研究所才會寫論文。在學時等就業,就業後就等退休,結果每一個求學階段或生命歷程都沒有好好的體驗那個階段的學習樂趣,不熟悉校園,沒好好與老師相處,不珍惜當時的友誼,沒有現在只有未來的人生,是沒有生命厚度的。」
    「自己可以檢驗自己的生命厚度的。」三年前首批免試保送建中的陳奕翔很篤定的說。目前的身份是台大化工系大一新鮮人的陳奕翔接著說:「很簡單,你現在就做自我介紹看看!或者就寫一篇自傳看看!大部分的人,國小的自我介紹到大學的自我介紹其實都差不多,都是我叫什麼名字,我從哪裡來,我的興趣是什麼,然後就坐下了,很膚淺,缺乏內容。我覺得,有生命厚度的人,他講得出他重要而豐富的過去,他精準的掌握現在的角色,他同時進行著多重學習,他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就會很特別,言之有物,那種特別,不是口齒清晰聲音清亮類國語文競賽選手式的做作的特別,而是一種用生命的厚度感染人讓人印象深刻的特別。」

    開始想想自己的生命厚度吧!科學家告訴我們,十二歲以上的孩子早就具有探索抽象概念的能力,也有反思自我的定力。想想看,拓展生命的厚度,沒有滴水穿石的定力,「厚」從何而來?堆疊生命的厚度,沒有盡其在我的精神,「厚」何以求得?有了生命厚度的生命,就算短暫,也會是完美的詩篇,就像幾十個字的新詩如果優美,也能感動其他的生命於永恆。生命的厚度,就是生命的內涵與質量,應該可以是國中生學習的課題了。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你為什麼要進創科社

你為什麼要進創科社                 葛瑞特∙斑
斑馬說:「來,你請坐!」
神童答:「謝謝校長!」
斑馬首先問:「你為什麼要進創科社?」
神童答:「我媽媽要我來考的。」
斑馬問:「你這樣講,不怕斑馬不錄取你嗎?」
神童答:「你不會那麼膚淺,你會問我為什麼我媽媽講我就要聽從。」
斑馬問:「好,你告訴斑馬為什麼?」
神童答:「我媽媽也是深思熟慮過,充分打聽過,明查暗訪過,充分知道創科社是二重國中重點發展的資優科學社團,才要我來的。我媽媽不會害我,我充分理解。」
斑馬問:「你自己呢?難道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神童答:「有呀!我決定聽我媽媽的建議呀。」
斑馬問:「我想聽聽你自己內心原始的想法,可以嗎?」
神童答:「我自己確實是想讀二重國中的,因為我知道它有最多元最有趣的社團,我希望在這裡讀國中三年都參加不同的社團,滿足我自己的好奇,豐富我自己的視野。」
斑馬問:「這樣,你會不會很委屈?來創科社和自己的規劃不同?」
神童答:「不會啊!我又沒說我三年都要待創科社,我想我只要第一年參加創科社就好。」
斑馬問:「那什麼社團是你的前三志願?」
神童答:「我說了你別介意,我的第一志願是風雲電戰社,第二志願是飛天羽球社,第三志願是熱情童軍社。」
斑馬問:「電戰社和創科社一樣,都是要考的,難道你不知道嗎?」
神童答:「知道呀,好幾個社團都是要先甄選的,我有偷偷去報考了!哈!沒考上,才來考創科社的。」
斑馬問:「你有分析自己為什麼沒考上電戰社嗎?你具有反省能力嗎?」
神童答:「我考完後發現,很多人是用整個暑假在準備的,我以為只要速度快會過關就好,還沒考之前我對自己深具信心,沒想到很多技巧我都不會,我應該是準備不足。」
斑馬問:「你這樣講真的還讓人頗尷尬的,你不覺得嗎?
神童答:「不會呀!沒考上電戰社技不如人我認了,但如果我夠優秀,值得被挑選出來進行科學訓練,你應該不會介意我是電戰社沒考上的人。」
斑馬轉移話題問:「你不怕創科社活動多,延伸作業量大,無法承受嗎?」
神童答:「對斑馬來說,想招募的應該就是不以為苦,樂在其中的科學狂熱者,我國小參加過斑馬辦的三重區國小科學營,我喜歡那樣的活動,如果我嘗試了受不了,我會選擇離開。」
斑馬問:「真正的國中科學社團是要進行科學獨立研究的,和營隊性質不一樣,這樣講,你還有意願嗎?」
神童答:「當然有意願。這樣最好,我就研究電戰的主題,研究如何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電戰的破關,我可以因此玩更多電玩,哈哈!」
斑馬最後說:「像你這樣有見解,不屈從或猜測主考官偏好的學生,顛覆我的既定認知,我是極喜歡你而且願意雕琢你的,我可以現在就宣布,你被錄取了。那麼,請你發表錄取感言好嗎?」
神童聳聳肩無奈地回答:「看來我不想進創科社失敗了!斑馬,你真的很難對付耶!」

斑馬答:「下一位!」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做老師的朋友

        做老師的朋友           斑馬
    國中階段是學生生理與心理狀態變化最大的時期,家長在與老師建立關係時,既不宜如國小時期般的緊迫綿密,以免學生反彈父母不放手不讓他們長大,又不宜全然的把小孩當大人絲毫不過問任何事,國中階段的親師關係,拿捏真是一門學問。教育學的研究報告指出,「親師關係」對學生的影響,不論在學習行為、品格陶冶和親子關係等都有顯著的相關。親師關係若能朝正向發展,學生無論在學校或在家庭各方面,都會有明顯的進步;相反的,親師關係惡化,學生則會有很多行為上的盲點不易被發現和糾正,後果就是學生學習效果不彰或行為偏差擴大。家長希望和老師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老師為了學生何嘗不是如此盼望?但大人們的關係更需要雙向的努力,這牽涉到許多微妙的心理感受與互動、溝通的技巧及共事的建立,但最重要的是互相之間有同理心,擁有柔軟的心和開放的態度,是親師正向互動的基礎。
    在親師關係中,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老師在學校主要的工作是在幫助學生探索自己、啟發學生對於知識的好奇與熱情以及陶冶孩子的品德;家長的工作,則是要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特性、協助老師因材施教以及在家庭時接軌老師的教育理念。
    所以,做老師的朋友,是家長最好的選擇。這樣才能瞭解老師的教育理念、個人成長軌跡與個性,幫助孩子接納老師的教誨,也讓孩子知道大人們溝通順暢團結一致,就沒有僥倖運作從中牟取偷懶安逸逃避學習的空間。除了老師家訪或以聯絡簿留言請求配合外,家長也可以主動詢問老師,有什麼事情是老師希望父母在課後可以協助孩子的。你對老師是一對一,老師對家長是一對多,是相對辛苦的。當你對老師打開你的心胸,表現出你對孩子學習的關心時,老師也同樣會敞開心胸與你互動。
    為什麼要把老師當朋友?為什麼平常就要有交流與互動?因為許多親師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於彼此缺乏情感的基礎,就直接訴諸法與理上的爭辯,結果弄得親師關係交惡到不可收拾。我們幾十年的教育現場觀察也告訴我們,許多家長是等到孩子出了事才肯願意跑學校見到老師的第一面,見老師就跟見陌生人一樣,有時甚至把老師當成敵對的對像,這樣的情況都是不利處理問題的。
    親師關係,就跟所有的人際關係是一樣的,往往都需要一段彼此認識、建立互信的磨合期,要縮短磨合期,除了可透過積極運作班親會增加互動機會外,現代科技的各種溝通平台更提供了多元的選擇。在相處中,即使有時家長可能不同意老師的決策,或者不欣賞老師的個人風格,但無論如何,家長應儘量以跟老師協力同心為前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為目標。要成為「百分百」的父母並不容易,要成為「百分百」的老師也是一樣的,但是大家的公約數都在孩子,不是嗎?跟老師做朋友,增加接觸機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擔任學校志工。父母到學校當志工,應以提升所有孩子的福祉和老師攜手合作的態度出發,切忌帶著一副指導老師、取代老師或監督老師的態度在校園服務,這是不利溝通的。總之,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朝向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發展,當老師是你孩子的朋友時,你有什麼理由不把老師也當成你人生階段裡協助你孩子度過青春期的益友呢?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頑皮問道 Zebra The Great

頑皮問道    Zebra The Great
   【如是我聞。一時,斑馬在二重中頂樓空中有機教學園。與大喜鵲眾千二百五十獸俱。】
頑皮問:「我有科展的問題想要問你,有空嗎?」只見斑馬拿著從雨水回收桶接出來的水管在澆水,為了增強水壓,斑馬還按壓著水管頭,讓水柱形成較寬的拋物線。
斑馬答:「你在跟誰說話?」眼睛只注視著水柱弧線的末端。
頑皮說:「喔!我重新講。斑馬,您現在有空嗎?」語句修飾了,還故意捲舌。
斑馬答:「嗯!請說!」斑馬看了頑皮一眼,然後繼續澆灌他的紅鳳菜。
頑皮問:「斑馬,為什麼你要澆沒有菜的地方?你是在發呆嗎?」他蹲了下來,指著斑馬澆水的點。
斑馬答:「是嗎?沒意義嗎?」斑馬繼續澆沒菜的區域。
頑皮答:「我覺得你在浪費水!」他很質疑。
斑馬答:「好,我告訴你,有種菜的區域和沒種菜的區域,土壤是黏一塊是相相通的,如果我只澆有種菜的區域,很快的,水就會往沒有澆的乾燥土壤浸潤,澆在蔬菜上的水很快就會流失,植物很快又會呈現缺水狀態,你懂嗎?澆水,就和你們讀書一樣,有一樣的道理。」
頑皮回:「喔!你講得前面我懂,但怎麼又扯到讀書了啦?」語氣中充滿疑惑。
斑馬答:「嫩!當然有關!」有點不耐煩了,認為聰明的孩子應該能領略。
頑皮問:「願聞其詳。」還打躬作揖,真是鬼頭鬼腦。
斑馬答:「澆水灌溉,就像你們讀書一樣,尤其在頂樓,你以為澆水只澆標的物,就好像讀書只讀課文,課文的前段不讀,課文的作者不讀,對課文的賞析不讀,你以為讀了課文就懂課文,就像你只澆標的物就以為澆夠了一樣,對於知識的增長是不足的。」說完,斑馬轉身,將水澆到一整區沒有種菜的空地。
頑皮問:「ㄟㄟㄟ,斑馬,你一邊講,怎麼就傻掉了,去澆到沒菜的區域?」他揮舞著手大叫。
斑馬翻了白眼,冷冷的答:「嫩!你在鬼叫什麼?在頂樓,沒種菜的土地,也要澆水,不能任由日照曬乾,這叫養地,你懂不懂?土壤裡面有蚯蚓,有微生物,要維持水分,他們才能存活,土壤的物理性質,完全乾掉後膠著,再浸潤也不利植物生長,所以要持續澆水,保持土壤活性。」
頑皮答:「喔!養地?該不會也跟讀書有關吧?」他搔搔頭髮。
斑馬答:「當然!在頂樓,空地澆水,就像讀書時抄了好筆記,考完試後仍然把筆記收納好,編上號碼,做好知識管理,下次大考時好拿又好用,都是同樣的道理。」說著說著,斑馬又轉向澆剛剛灌溉過的區域。
頑皮問:「啊!原來如此!但是斑馬,你忘記剛剛這區你澆過了嗎?怎麼再澆一遍?」
斑馬答:「你覺得澆濕了嗎?」斑馬用鏟子一鏟,拿出只有濕上層五公分的土塊。
頑皮抿抿嘴回答:「喔!還沒全濕!我想,又是跟讀書有關了吧?」
斑馬答:「當然!,就像讀書時老師教第三課,你還是會回去看第一二課一樣!你以為讀熟了,你常常只有淺讀,要不斷反覆驗證,你讀得深不深,不能像澆水一樣,看到表土濕了,就以為澆好了,其實根系深處都還是缺水的呢。」
頑皮問:「那­­­麼,你有一區荒煙蔓草的,還讓它長葉下珠和豬屎豆,是你沒體力種了嗎?」
斑馬答:「嫩!孩子,要有遠見,土地要休耕,要讓它恢復地力,這樣下一次種就會長更好!」
頑皮回答:「喔!我懂了!這跟讀書也有關!我們要有寒暑假,讓頭腦適度的休息,這樣我們讀新的書,才會更帶勁,對不對?」他很得意的以為自己終於接對了
斑馬答:「好吧!這次你講的接近了答案!反正,要有遠見,眼前沒有收成的短暫損失,如果能換來往後永續的收穫,是值得這樣做的!但是,種菜哲學中,有一項叫做輪作,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頑皮問:「輪作是什麼?這也跟讀書有關呀?」
斑馬答:「輪作是一種農業技術。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的季節都會被有規律的播種不同的農作物,每種農作物都會在間隔幾年後被重複種植。輪作可以將土壤特殊養分被耗盡的危險性降到最低。在輪作系統中,榖類作物一般被第一年種植,接著的第二年是多葉蔬菜作物,第三年是放牧作物,最後是豆類作物,因為這類作物可以恢複土壤中的氮肥。」
頑皮問:「我怎麼看不見和讀書的連結?」
斑馬答:「哈哈!當然有關!我們讀書,每一種科目就像不同的作物,我們讀不同的科目所使用的大腦區域會有變化,就像作物利用地力的情況不同一樣,讀累了國文算數學,其實就是讓讀國文時活躍的大腦區休息,是不是就像輪作的概念?」
頑皮答:「嗯!我懂了!但我累了!我要輪作了!斑馬再見!」他快速的消失在樓梯間。

斑馬喊著:「喂喂喂!你不是要問科展問題?」但已經沒有人回答他。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蕭蕭斑馬鳴之闡釋篇----校務會議講話節錄 斑馬校長

       蕭蕭斑馬鳴之闡釋篇----校務會議講話節錄    斑馬校長  
    我們必須統一口徑,對於家長的提問:「學校開這麼多社團,我的孩子是要讀書的,會不會受干擾?」,我們要很平實很篤定的跟他們說,學校重視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當然包括只愛讀書的孩子,想想看,如果班上不愛念書的同學,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從事的興趣去發展,也能從發展的技能中得到成就感,那麼他幹嘛要干擾只愛讀書的孩子呀?他們也沒空沒心思干擾呀!我說這是家長的迷思,同時也是我們部分同仁的迷思,以為本校努力成為全國最落實多元展能的國中的同時,就是放棄對智力擅長的學生的輔導!那麼,想想看,我們不是同時也是新的數理資優培育制度的區域中心學校嗎?不是緊抓著頂尖學生群去參加課程發展嗎?
    去年的此時,就與各位分享我對差異化教學的看法,認為我們就是先落實差異化作業這件事,就足夠了!我現在還是強調,我沒有忘記這件事,我們都知道我們手邊的班級都是常態編班,學生都不是均質的,既然不是均質的,為什麼課業量與作業難易度卻一樣呢?這樣是真的公平嗎?我建議每班的平常作業,應該至少分成三等級,學習弱勢的給他較容易完成的份量,一般的學生就給他普通的份量,資質好學習佳的就要他完成延伸的作業,這個概念我這學年就會向學生說,我會告訴學生,你可以向老師請求你的作業要降等還是升等,學習是主動的事,我會要孩子知道,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落後可以告訴老師,學習超前也要自己追加作業量。這個目標達成了,我們學校就會翻轉,不必搞太花俏的東西。
    現在這個態勢,已經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學生進入我們學校,我都跟家長說孩子們可以選擇雙社團,一方面我們在課表安排上允許我們這麼操作,一方面我們也很驕傲有各種優秀的內聘的外聘老師帶領各社團,所以,我們對於自己帶的社團不要有本位主義,學生在科學社團,偌兼培養音樂素養,有何矛盾之處?學生會打籃球,同時兼練田徑,有何不可?參加社團可能在準備大型比賽時,會耽誤到一次的段考和幾次的小考,但是我們學教育的,難道不知道一次的評量不會影響他的終身學習嗎?我們訓練出來的學生,以後到高中到大學,應該更有競爭力吧!因為,他得學會時間分配和佈局專長與課業的練習比重。我應該就拿創科社的例子來說,超過一半創科社的同學,在經過科展洗禮後,成績反而是進步的,不是花掉大量的時間在做實驗寫報告嗎?為什麼成績還是進步了?因為懂得在有限的時間,專心致力的讀書,如此而已。有能力的孩子,老師應該是對他加油添火,而不是去澆水滅火的!

    時代在進步,教育的思維也要與時並進,學生得到知識最多的地方,已經不限於學校了,而我們若還在限這限那,永遠都只能追趕而已。大家思考看看吧。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石頭心

        石頭心----給二重新鮮人的一封信                 斑馬校長
親愛的同學們:
    開學快樂!歡迎你們來到二重築夢中學,我是你們的頭頭斑馬校長,第一次跟各位在學校正式的見面,非常的開心,希望以後的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更多的下一次見面,都能保持新鮮度和起初的熱情,告訴你們斑馬對生命與學習的心得,聽清楚喔,是斑馬對自己的期許,不是對你們的要求喔。這一次,我要跟你們分享的名詞,是「石頭心」!
    我們都有聽過「頑石點頭」這個片語,通常會出現在褒揚教師付出心血讓冥頑不靈的學生醒悟而學習的例子中,所以你們在場很多人,現在都還是頑固的石頭喔(不知在場是否有害羞低頭的)!但是孩子們,斑馬要講的石頭,不是「頑石點頭」中的石頭,而是形容你們像包著寶石的石頭,寶石都在石頭的核心,讓寶石顯露璀璨的光澤就是要讓你們的石頭心露出來,重點是你們各個都還是不同的寶石呢。所以,石頭心是好的形容詞,是貼切的名詞,石頭心在形成的過程中,比石頭表面還要慢冷卻,因此容易產生結晶,但是外表粗糙暗淡的石頭,怎麼知道裡面是寶石呢?怎麼成為光彩奪目的寶石呢?深究起來,就是要有識貨的人,要有收藏的人,要有切割的人,要有拋光打磨的人,要有加工的人,也要有推薦介紹的人,更要有欣賞珍藏的人。如果你要你自己的石頭心有價值,就要遇到這些人,而這些人,有大部分就是老師,這樣你們懂了嗎?所以,老師教育你們、磨練你們、要求你們和關心你們,就是詩經所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在讓你們的生命價值變得珍貴而獨特。
    有一部知名的日本動畫叫「心之谷」,女主角是跟你們年齡相仿情竇初開的國中女生月島雫,當她知道她喜歡的學長聖司已經發掘到自己將來的志向,而自己卻只有簡單的生活沒有目的地過日子,她把心中的擔憂向聖司爺爺表達時,聖司的爺爺就說出了本片的核心對話:「「原石」雖美,但仍需雕琢才能成大器。」於是她下定決心,要扎實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及內涵,好跟上聖司學長。各位,你們準備好開挖自己的石頭心,讓它的美麗顯露出來了嗎?
    當然,你們看見「石頭心」,可能反而第一個想到的是抱怨老師的「鐵石心腸」與管教的不盡人情,其實我告訴你們,依斑馬的瞭解,老師們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們有最大的耐心和愛心,來承接你們這堆原石,而他們手邊曾經成功打造的寶石,已不知凡幾,如果你們提早受教,提早體認他們的鋼硬外表包覆的柔情,你們就會很快提昇的。
    另外,我想你們才剛脫離國小,我就說個有關「石頭心」的童話故事吧!這是個德國鄉間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是德國作家赫夫的作品。這是一個有關於追求財富、追求享樂,曾經失去自己的心、最後又找回自己的心的勵志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做彼得,是一個年輕人,本來他的職業是燒炭工,收入很微薄,每天弄得髒兮兮常被人看不起,所以,他總是想,希望有一天可以變得像其他人一樣,短短的時間內就很有錢,而且可以到處享樂玩耍不必工作。他聽說,森林裡有一個荷蘭人,可以幫人變成大富翁。他找到他,也達成願望,但是代價就是要把火熱的心換成石頭心,換成石頭心的彼得喜怒哀樂都無感了,做什麼事都失去活力,有錢,但是不快樂,而且對人很刻薄,連他的母親都因細故被趕出家門。後來,大家都用同樣的方式和態度對待他,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想換回他的心,他遇見小精靈,小精靈幫助他找到那個荷蘭人,成功的要回他原本的心,從此過著有溫暖的心的快樂生活。   各位同學,這故事所講的石頭心就不好了,他是隱喻物質慾望蓋過一切的錯誤人生觀,不是我在一開始講的石頭心,你們懂嗎?
    最後,斑馬反而希望自己有另一種「石頭心」,讓斑馬的心臟強一點堅固一點,不會忽快忽慢,忽強忽弱,時而滯悶,偶有抽痛,這樣的石頭心讓斑馬可以忍受你們暫時性青春期的叛逆行徑,可以陪伴你們打球,出席所有你們的學習活動,見證著你們度過人生最精彩最豐富的國中,你們說,好不好呢?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我的科學啟蒙恩師李堯端 鍾兆晉

        我的科學啟蒙恩師李堯端             鍾兆晉
    深夜12點,我在Google搜尋引擎鍵入三個字,李堯端,他是我國小高年級時的自然老師,我突然想起他,想起仁愛國小的科學大樓,想起小時候懵懵懂懂學習科學的點點滴滴。為什麼會想起他?因為要跟學生們上課,談科學史,談科學學習的傳承,我想要他們做師徒譜系,卻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師,這時候想起來,格外的懷念,我想讓我的學生,也知道自己的師承何處?
    查到了。這是網路上我的老師的介紹:「李堯端老師民國2342生,籍貫福州市。民國37年隨父李通幹來台,母留大陸,現均已過世。42年畢業於屏東師範,先後任教於屏東新園、林邊國小。50年起一直服務於仁愛國小,直到88年屆齡退休長達近40年。由於大部份時間均擔任自然科任,故對此科目深感興趣,所以退休後基於對學校的情感,與興趣,仍回校協助科學活動。老師協助學校推動科學展覽教育不遺餘力,89~95年間協助學校指導科學展覽製作,均能獲得佳績,深獲師生肯定。老師退而不休,仍協助推動幼兒科學教育,曾擔任屏東縣及高雄縣公私立幼教師幼兒科學教育製作與應用研習講師。」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我的老師進行搜尋,我像尋根一樣,找到我科學知識的初始源頭,我的這篇文章,是獻給李堯端老師,如果我拿到科學的博士學位算是一種成功,那得感謝李老師在我啟蒙階段讓我的天賦得到完全的自由。同時,也要分享給現在正要起步探索科學的同學,告訴你們我的責任是:「帶你看見自然的大草原,至於你要在草原踩踏還是翻滾或者狂奔,都是你的創意和你自己的決定,斑馬會在這草原佇足吃草,你離開草原也罷,你流連忘返也好,你想回頭的路,斑馬也會再次指點,你來,你走,斑馬都在。」
    我的科學啟蒙恩師李堯端老師,他上課的時候都帶著濃濃的鄉音,喜歡講述科學史,也常常動手精準的示範操作儀器,像魔術師一樣展示自然現象。同時,他還喜歡出課外題,讓我們做報告,不拘泥在課本範圍,自然課最需要離開課本,跟大自然跟日常生活貼近。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給我113分的學期總成績,就這樣寫在手寫的成績單上,非常突兀。在當時仍是傳統的、保守的以及戒嚴的70年代,他給我象徵突破框架永不受限的如此高分,讓我像著了魔似的愛上大自然,也一度以為自己真的就是科學小神童,這是他對待我的方式。直到今天,電腦輸入成績的時代,我身為老師,在也不可能為我的學生輸入113的分數了,因為程式已經鎖死老師輸入的最高分就是100分,這一點我已無法仿效。老師給我其中最關鍵的經驗,也就是左右我後來學習歷程的事件,莫過於老師挑選我成為仁愛國小科展團隊的成員,研究紙漿的製備,從此我踏上獨立研究的不歸路,一直到現在。
    我的科學啟蒙恩師,其實一開始很困擾我,就是他上課常常提到「亞瑟」,他每次講一個科學原理,都會說「亞瑟說,如何如何之下,什麼就會怎樣......」我真的很不懂,騎士時代黑暗時期的亞瑟國王,拔起石中劍的年輕亞瑟王子,怎麼懂這麼多科學的事?後來,我終於發現,老師說的是「假設說」,是科學教師的發語詞,但是老師無法發出「ㄐ」的音,這「亞瑟」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我終於信服,終於理解,為什麼要假設,為什麼要有嚴謹的前提,甚至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時間推移到現在,我的老師已經高齡八十了,我除了追念他給我的影響之外,我就是將探索知識的鑰匙,交到你們的手上,讓我的老師口中的「亞瑟說」,留給你們傳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