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做老師的朋友

        做老師的朋友           斑馬
    國中階段是學生生理與心理狀態變化最大的時期,家長在與老師建立關係時,既不宜如國小時期般的緊迫綿密,以免學生反彈父母不放手不讓他們長大,又不宜全然的把小孩當大人絲毫不過問任何事,國中階段的親師關係,拿捏真是一門學問。教育學的研究報告指出,「親師關係」對學生的影響,不論在學習行為、品格陶冶和親子關係等都有顯著的相關。親師關係若能朝正向發展,學生無論在學校或在家庭各方面,都會有明顯的進步;相反的,親師關係惡化,學生則會有很多行為上的盲點不易被發現和糾正,後果就是學生學習效果不彰或行為偏差擴大。家長希望和老師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老師為了學生何嘗不是如此盼望?但大人們的關係更需要雙向的努力,這牽涉到許多微妙的心理感受與互動、溝通的技巧及共事的建立,但最重要的是互相之間有同理心,擁有柔軟的心和開放的態度,是親師正向互動的基礎。
    在親師關係中,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老師在學校主要的工作是在幫助學生探索自己、啟發學生對於知識的好奇與熱情以及陶冶孩子的品德;家長的工作,則是要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特性、協助老師因材施教以及在家庭時接軌老師的教育理念。
    所以,做老師的朋友,是家長最好的選擇。這樣才能瞭解老師的教育理念、個人成長軌跡與個性,幫助孩子接納老師的教誨,也讓孩子知道大人們溝通順暢團結一致,就沒有僥倖運作從中牟取偷懶安逸逃避學習的空間。除了老師家訪或以聯絡簿留言請求配合外,家長也可以主動詢問老師,有什麼事情是老師希望父母在課後可以協助孩子的。你對老師是一對一,老師對家長是一對多,是相對辛苦的。當你對老師打開你的心胸,表現出你對孩子學習的關心時,老師也同樣會敞開心胸與你互動。
    為什麼要把老師當朋友?為什麼平常就要有交流與互動?因為許多親師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於彼此缺乏情感的基礎,就直接訴諸法與理上的爭辯,結果弄得親師關係交惡到不可收拾。我們幾十年的教育現場觀察也告訴我們,許多家長是等到孩子出了事才肯願意跑學校見到老師的第一面,見老師就跟見陌生人一樣,有時甚至把老師當成敵對的對像,這樣的情況都是不利處理問題的。
    親師關係,就跟所有的人際關係是一樣的,往往都需要一段彼此認識、建立互信的磨合期,要縮短磨合期,除了可透過積極運作班親會增加互動機會外,現代科技的各種溝通平台更提供了多元的選擇。在相處中,即使有時家長可能不同意老師的決策,或者不欣賞老師的個人風格,但無論如何,家長應儘量以跟老師協力同心為前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為目標。要成為「百分百」的父母並不容易,要成為「百分百」的老師也是一樣的,但是大家的公約數都在孩子,不是嗎?跟老師做朋友,增加接觸機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擔任學校志工。父母到學校當志工,應以提升所有孩子的福祉和老師攜手合作的態度出發,切忌帶著一副指導老師、取代老師或監督老師的態度在校園服務,這是不利溝通的。總之,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朝向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發展,當老師是你孩子的朋友時,你有什麼理由不把老師也當成你人生階段裡協助你孩子度過青春期的益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