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探索科學教學的創新路徑:4PBLs引領學習新潮流


        在現代教育中,持續探索和發展創新的教學策略尤為關鍵。4PBLs,即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現象導向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地本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成為了科學教學的新潮流。這四種方法雖然有著相似的中心思想,卻又各具特色,可以整合,也能獨立執行,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大門。

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相關知識,還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促使他們積極探索,學習如何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分析信息並提出解決方案。

現象導向學習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現象導向學習關注的是引人入勝的現象或事件,通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渴望。學生們在探索現象的過程中,涉及多個學科,並學會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方法鼓勵學生跳脫學科的界限,培養綜合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專題式學習著重於學生參與具體的專題項目,通常是長期的探究性任務。透過選擇、計劃、執行和展示專題,學生體驗到完整的研究過程,同時培養了時間管理、協作和溝通能力。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深入了解特定主題。

地本學習 (Place-Based Learning)

        地本學習將學習場景定位在真實的環境中,通常是學生的生活環境或社區。這種方法強調學習與學生的身處地點緊密聯繫,鼓勵他們關注身邊的問題,並從中學習。透過實地考察和調查,學生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經驗相結合,增強學習的深度和意義。

        這四種PBL方法共同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維,並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可以彼此結合,創造出更豐富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單獨應用於特定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科學課程中,以地球系統為主軸,四種PBL方法可以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架構。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與地球系統相關的問題。在問題導向學習中,他們可能提出關於當地生態系統變化的問題;在現象導向學習中,他們可能探討當地氣候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在專題式學習中,他們可以計劃研究如何改善當地的永續發展;而在地本學習中,他們則可以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真實地理環境與科學理論之間的聯繫。

        這樣的綜合性學習體驗不僅使學生能夠在不同層面上理解科學,還能夠將所學運用於實際情境中。同時,4PBLs方法也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方面大有助益。通過深入的專題研究,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深度探討議題,進行科學論證,運用學術文獻佐證,並有條理地陳述成果。這種能力的培養有助於他們在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中能夠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進一步來看,4PBLs方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強大的學習轉移能力。當他們從問題導向學習中學會了提問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從現象導向學習中學會了跨學科的綜合思考,從專題式學習中學會了自主學習和專題研究的方法,以及從地本學習中學會了將學習與現實環境聯繫起來,他們將能夠將這些技能轉移到其他學科和情境中。

        總結而言,4PBLs方法的結合為科學教育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能夠鼓勵他們從多個角度深入探究科學議題。透過系統性的學習體驗,學生可以從生手走向專家,並且在學術和實踐中都能夠發揮所長。未來,隨著教育不斷演進,4PBLs方法有望成為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
#4PBLs

 從趨近於零(near-zero)談科學的不確定性(scientific uncertainty)

        在奧本海默的電影中,主角他與「曼哈頓計畫」主任Leslie Groves之間的一段對話引人深思。對話中,奧本海默表示他們曾認為原子彈引發的連鎖反應永不停歇,而Leslie Groves則對可能毀滅世界的後果感到擔憂。然而,奧本海默以「機率趨近於零」的理論回應,模擬兩可的答案就是接近事實的說明。這段對話充分體現了科學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交流,凸顯了科學思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及科學的不確定性,我們指的是科學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或資訊不足的部分。即使我們的數據接近於零,微小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存在,因為科學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實驗限制、測量精確度和模型假設等。
        即使數據接近零,我們仍需考慮誤差、實驗的可重複性以及其他影響結果的變數。因此,在科學研究中,我們通常使用統計方法和機率來描述這種不確定性,以確保客觀評估結果的可信度並考慮到可能的變異性。
        這種情況也反映了「無限」和「極限值」的概念。以化學劑量為例,「零檢出」的概念實際上受到機器敏感度極限和數字的影響。然而,趨近於零並不等於零。近年來,食品安全議題頻繁登上頭條,立法者和執法者通常將「零檢出」或「不得驗出」作為目標。然而,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因為「零檢出」意味著含量為零,而檢測儀器的敏感度對微量有害物質可能會有極限。因此,即使數據接近零或機器顯示為零,實際上也不會真的是零。所以,使用「未檢出」更適當地描述檢測結果。
        總之,即使數據接近零,科學研究仍可能受到不確定性的影響,我們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來評估和處理這種不確定性。奧本海默有關趨近於零的這段對話深刻地展示了科學思維的重要性,無論我們處於何種情況下都需要保持冷靜理性以及避免科學權威的霸權。

         增班

永和國中:擁抱變革,引領未來教育的新里程碑

    在即將到來的112學年度,永和國中將再次迎來新的改變與挑戰,這也是我們學校持續發展的一個嶄新里程碑。我們自豪地宣布,將新增2班,使得總班級數達到104班,為每位學子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因應少子化,堅守使命

    當前,少子化現象在全台延續,許多學校面臨減班的挑戰。新北市全市更是有33校減班,總減班數高達57班。然而,永和國中選擇走在前列,以更積極的態度應對,決定增加班級數量,以因應懷抱希望前來報到的學生。這不僅體現了學校的創新思維,更是我們堅守教育使命的表現,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優質的學習環境。

家長教育選擇權,我們的尊重與承諾

    在教育的舞台上,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尊重始終是我們的首要原則。通過增加班級,我們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使得每個家庭都能夠實現他們對於教育的期望。永和國中一直以來關注學生的多元需求,透過全面的閱讀能力培養、強化校本課程、培養課外興趣、引進外籍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業和個人發展上獲得充分的支持,這也是家長口耳相傳的永中現況。

升學率不僅是目標,更是展望

    永和國中一直以來都將升學率視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我們更強調的是學生的全人發展。在我們的校園裡,學術成就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我們引以為傲的科技中心提供了實作的機會,外師教學則豐富了學生的雙語能力。豐富的校園生活和學生自治活動,使我們的學生不僅是升學的優秀代表,更是未來社會的傑出領袖。

多元校園生活,成就無限可能

    永和國中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夢想啟航的地方。我們豐富多元的社團活動,涵蓋了文藝、體育、科技等各個領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環境教育的落實讓學生更加關注生態保護和永續發展,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即將到來的112學年度,我們將迎來新的挑戰,迎來新的機遇。永和國中將繼續保持創新的精神,堅持卓越的教學,引領學生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我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成長,更是教育的未來。讓我們攜手前行,為每一位學生的夢想點燃希望的火焰

 

        科學思維課程的學生回饋

    以下節錄幾則111學年度下學期科學思維課程修課後心得,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A同學

    最後是我對這一堂課的心得,剛進入教室,發現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像是老師或是課堂人數。原本以為這堂課是女教授,沒想到是一個上課幽默風趣,時不時還會開個小玩笑的男教授。一開始看到課程名稱為科學思維,真的以為是一堂很無聊的課,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對科學沒有甚麼興趣,但是通過朋友介紹,讓我對這堂課充滿興趣,無論是老師的上課方式,或是課程內容,同學都把它講的好像很有趣,剛開始我真的不相信,但上過第一堂課後,我才發現他沒有騙我。如過之後學弟妹詢問我通識相關的意見,我一定第一個推薦科學思維。教授上課我從來沒有睡著過,相較於平常無聊的課程,鍾兆晉教授的上課方式讓我們在無聊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一點樂趣。還有教授會自己出學習單讓我們去戶外討論,甚至還有戶外教學,雖然戶外教學我沒有跟到,但每一次的學習單作業,我都有參與到。我還記的有一次的學習單是在校園尋找動植物,補只要形容他,還要將它的模樣畫出來。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學習單。我很喜歡教授出的學習單,不只可以讓我們在課堂中有互動,還可以親近大自然,深入探索學校裡面的動植物,要不是有這次學習單的機會,我可能在師大四年,都不會發現學校的角落有什麼樣的動植物。最後很感謝教授這一學期的教導,在教授身上我學習到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甚至是課本以外的事物。下學期如果還有機會,我希望可以再選一次教授的課,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教授上課的方式還有課程內容。

 

B同學

    這堂通識課是我在大學三年覺得有趣、有學到東西的通識之一,很喜歡老師上課跟我們互動,讓我們思考問題,雖然我都不會回答,但聽別的同學各種不同的回答也很有趣。我喜歡要在學校探險的那堂課,在那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看到了許多平常不會觀察到的事物,也發現了許多校園中隱藏的小角落,雖然那天下雨,但我依然玩得很開心。接下來就是最愛的戶外教學,光看文⫿就覺得很有趣,因為平常不會有人帶我去踩泥土、挖泥土,非常適合喜歡大自然的我。當天果真特別有趣,路上會聽到老師介紹植物、動物、環境等等,超級喜歡!謝謝老師這一學期的指導,很榮幸選到老師的通識課,在開學前幾週我常常忘記要上課,然後從宿舍飛奔到教室,甚至還為了通識課設了一個鬧鐘,雖然有時候會在上課時關機,但我真的很喜歡這堂課,再次謝謝老師用心的帶領我們。

C同學

    學期心得:這學期課真的很有趣!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而且這門課的同學們也都非常踴躍與老師討論問題和分享經驗,所以這堂課都cp值真的好高!這學期有因為A流請了一堂課還有因為要打工所以只能請掉淡水戶外教學的機會,好可惜,我覺得我很認真的參與這堂課,所以如果要自評的話滿分100我評90分。教授這一個學期也辛苦了!

D同學

    最後,在修習完整學期的課後,我最喜歡的課程是去淡水挖赤嘴以及螞蟻啟示錄。在上螞蟻啟示錄這堂課時,我想到以前在小說上看到的一段話,作者所要表達的大致意思是:比起文字或藝術工作者等,科學工作者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人。當在熱愛一樣事物時,相較於文字或藝術工作者的浮於表面的浪漫,那些去不斷去尋找、去追求它的根本,嘗試著將它以一段公式呈現在他人眼前的這些科學家不是更加的浪漫嗎?當初在看到這段話時,心底除了認同之外還有一些汗顏,因為我到現在都還未對一樣事物的擁有這種一往無前的熱愛,喜愛一樣事物時只會以看似華麗實則空洞的文字,不斷嘗試說服他人更說服自己是熱愛它的。所以「Action is louder than words.」這句話的深度是真的比字面上的意思還要值得人們去思考的。

E同學

    這堂課是我在高中畢業後很難得再次接觸到科學知識的一堂課,前幾堂課的學習單中有問到修習這堂課之後,對於生活有什麼改變,我想很明顯的就是如同課程名稱的科學思維這塊,開始會對一些新得到的資訊批判、也不會隨便相信他人給予的知識等,看世界的角度稍稍有了不同。整體來說,我覺得老師的課程設計很有趣,除了課堂講授之外也有許多手作、實際應用甚至是戶外教學的部分,帶給同學的反思也很多元,到現在我還記得第一堂課聽到要做紙飛機的時候很多人看起來都一臉問號,但後來我跟朋友在宿舍做了好幾種試射得很開心還差點忘紀錄影片上傳。最後很感謝老師設計這樣的課程,帶給我們全新的科學思維以及看事物的角度。

F同學

    以前我並不是一個很喜歡與自然與科學類別的人,也不覺得探索相關領域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是為了畢業需要自然科學的學分,才選了這堂課。但是,我發現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我以往的學習經驗很不一樣,過往了無生趣的理論被藏在許多細節裡,以小見大的同時,也讓許多冷硬的題材變得有趣的多,雖然生活中處處是科學,但我從沒有如此真切地體會過這句話。我覺得老師想要教我們的,不單是表層那些固化的知識,更多的是想透過這些課程及學習,以及寫學習單等等的過程中,讓我們學會如何以流動的、符合邏輯的科學思考應

G同學

當我聽到科學這一詞時,我會覺得科學離我的生活非常遙遠,甚至會認為是一個非常學術性的課程,因為平常根本沒有接觸的機會,但自從修完老師的課後,我才了解到這門課取名的意義在哪,我覺得老師每次上課分享的主題都非常有趣,題材多元且貼近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堂課是在校園裡尋找清單上列出的東西,跟朋友一起尋找的過程恨有趣,需要非常專注也要有觀察的能力,夜晚校園裡巡視,可以發現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事物,了解自然其實與我們非常貼近,另外也教導不同的科學觀,讓我學習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並發現問題找出方法,這堂課帶給我學習科學知識有更多的樂趣。

 

H同學

修課心得:我覺得斑馬是個知識儲備很充足的教師,能夠回應學生各種問題,也能在每堂課帶來布一樣的科學視野,修斑馬的課也十分快樂。不過這學期因為各種問題,有時候會不小心上課分神,所以我給我自己的自評分數為A吧。

I同學

    其實原本修習這一門課只是為了增加這學期的學分數,因為沒有搶到其他想上的課。又因為我住在分部,原本一直在抱怨上課時間。

這一學期來儘管不至於獲益良多(對不起老師,累了一整天,真的很容易不小心睡著),但是我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尤其是學習單的部分,依據上課內容設計的學習單不古板的講求「習得的知識」,更多的是生活體驗或是觀察等。這樣的作業內容也讓我的課堂壓力減少許多,畢竟我是文組生,原本還想說老師會教導就算說不上是艱澀,但也絕對是較為專業的科學知識。所以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模式和備課方式。

多數學生對於課堂印象最深刻的活動莫過於是戶外教學吧!然而,我並非如此,因為當時有其他安排所以沒有參加到,儘管還是會有意思遺憾啦!但也基於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活動是給斑馬的束脩。那是我來到台師大半年來,最認真觀察校園的一天,一草一木,一花一蟲,看得我眼花撩亂。儘管最後清單的完成度不高,但卻也讓我注意到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沒有關注過的事物。還有,因為我是地理系學生「觀察力」是必備的技能嘛!

最後,謝謝老師這一學期來教導及關照,謝謝您。

J同學

    說實話,我覺得科學思維這堂課與我原先預期的有非常大的不同,我原本以為這堂課是像運算思維那樣,是更加具有思考性且更具專業性的課程,然而實際上是更加偏向國文課的感覺(比較有趣的那種),但這並不是貶義,這僅僅只是我個人認知與實際有出入,我永遠記得第一堂課的時候,斑馬要我們叫我們不要叫他老師,而是叫他斑馬的時候,我一整個笑到肚子超級痛,還有學「吹高雷」聲音的時候也是,讓我想忘也忘不掉,那個聲音就這樣不斷縈繞在我腦袋之中,除此之外,我也在這堂課學到很多知識,像是有誰會知道,明明螞蟻有蟻后、兵蟻、工蟻之分,實際上卻沒有地位高低的差異,這實在是教人跌破眼鏡。

K同學

    無論是斑馬的講課內容、學習單都相當有趣!講課內容中有很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問題,當斑馬在上課提問時,我常常在底下思考著:「對欸,我怎麼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修完這門課程後,我了解到科學的發展與社會文化脈絡息息相關。原來科學並沒有離我們這麼遙遠,科學無所不在,就連我原先認為跟科學八竿子打不著的宗教神學,也與科學關聯甚大,也才會有「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學則是盲目的。」這句話,這也讓我愈發地想去探索藏在生活中的科學。

    當電視、報紙、媒體告訴我們,某件事情發生了,不該去相信他毫無編造,而是要用批判性、科學的思考方式去判斷其真偽,以科學家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我很喜歡斑馬上課中提到的一句話:「真理不適用投票的。如果我是對的話,再多的人贊成你也沒有用。」然而在現實中,人們總以多數決的方式決定他們所謂的「真理」,殊不知真理的本質應當是不應受任何事物影響,是不變的普世價值,。故其不應是由多數決產生,而是透過觀察推理實驗驗證總結得出之結論。

科學和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兩大潮流,但兩者的本質與立論基礎卻截然不同。民主制度是為大多數人選擇或接受的、「較好」的一種政治制度。反觀科學,則是建立現代文明的根基。科學在基本面上,既無關民主,也無關獨裁。

L同學

    很感謝老師整學期的用心教學,整學期和老師互動的過程我覺得非常開心(我是那個每次都坐在第一排帶一台電競筆電的同學),很高興這學期有選到老師的課。很多課都蠻有記憶點的,像是射紙飛機呀、在學校校園裡找東西、還有被老師找上台用英文念詩、還有批判性思考(讓我仔細想想師大分部沒冷氣這件事)、老師在台上唱「烏魚子醬」、唱改詞版黃昏(其實真的蠻好聽的)、學期末的螞蟻、科普寫作等等我都還歷歷在目。如果硬要挑一件來講的話,我想就是螞蟻了吧!我以前真的不知道螞蟻是扁平化社會,原來蟻后不像皇帝那樣能決定很多事情。還有螞蟻是不能獨活的這件事情我以前也不知道,原來如果把一隻螞蟻單獨關起來,他會很焦慮然後絕食而死,和我們人類差好多。

         尋訪姜阿新洋樓:探索精緻建築與歷史故事

    新北市客語推動工作小組於611日下午兩點,組成十五人團前往北埔,參訪了北埔客籍聞人姜阿新的故居。這次參訪更加特別的是,姜阿新的孫女婿吳錫斌親自擔任解說員。在等待解說開始前,我提出能否用客語進行介紹,吳先生則表示要看每一批導覽旅客的組成,才做調整。他曾旅居海外多年,可以使用英文進行解說。導覽其實是一種交淺言深,身為後人還要以第三人稱說「姜阿新的故居旁邊是一座古老的瓦房,名為天水堂,被列為縣定一級古蹟。」我聽到「六進」甚是驚訝,客家人有六進宅院的少有聽聞,每進入一進的瓦房,客語中稱之為橫樓的,就是代表宅院的規模對稱性的擴大。是的,橫樓,家族人丁興旺,橫樓才會隨之增加。

    據了解,姜家的先祖於1850年左右進入新竹屯墾,在號稱大隘三鄉(北埔、寶山和峨眉)一帶擁有大片土地,主要經營茶葉、糖業和新竹客運,同時也涉足林業。姜阿新花了七年的時間籌備,並花費三年在祖厝旁興建完成了這座洋樓。

    我知道這座洋樓獨具特色,結合了巴洛克、日本和中國風格,同時融入了新豐和迪化老街的建築精神。如果將這座洋樓放在歐洲,同樣會引人注目。一進入洋樓內部,我就因多拍攝客廳而脱隊了!這一段錯過解說是很可惜,但取得我眼底的畫面是另一種形式的理解。抱歉硬頸沒陪伴團員,不陪伴取得畫面我會更靠近姜阿新。假的壁爐停滯在某種審美觀的維繫,沒有取暖的功能,至少有能延伸的回憶。得不得 我都幸運,哪裡有文字解說,我眼神就哪裡去,作為博物館這洋樓一點都不僥倖 。

    怎麼說,主人的用心藏在細節裡。整座洋樓的排水以銅管製成,刷成白色防鏽。窗沿都有造型,並有許多十字架圖案,實際上這是茶葉形狀的象徵。這類十字架的圖騰其實代表的是茶心,一新二葉的茶心。姜家的茶葉版圖在其極盛時期,連苗栗和桃園的龍潭茶廠都向他們供應茶葉。

    為何姜家的經商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二戰後印尼等原紅茶產地的恢復量產,這造成了大環境的改變。其實,茶葉經營困境已經可以預見,但姜阿新恐怕是用感情在維繫這個產業,即使最後還是關門,但這樣真能減少些後悔,所以你看哪有一家解散後的公司,像永光股份有限公司一樣,幾十年來老員工還是定期聚會,比愛更昇華的,還是愛。當初賣田賣股權真能頂著一時半載的穩定,那些帶著仁慈的虧欠,看來比愛更重的,還是愛!

    洋樓的玄關牆上有仿巴洛克風格的貝殼造型,而房子的柱角則經過各種精心處理,包括抿石子、洗石子、斬石、磨石和馬賽克等。想像當時的各組工匠,在各自的專長上力拼高下,豐富了建築物的靈魂。

    顯然洋樓沒有任何有關養馬的痕跡!但吳錫斌口頭表示:「姜阿新熱愛賽馬,養馬是當時最令人羨慕的時尚嗜好,姜阿新自留日時期即對賽馬著迷,於是設立馬廄於茶廠旁,雇用專業馬夫負責照顧調教馬匹並教導騎術。他先後共飼養了五匹馬,分別取名為「紅茶、綠茶、烏龍、包種、玉露。」如今我們僅能從牆上的照片回想著很難連結的畫面。

    洋樓使用的養灰技術使其百年不褪色,而且養灰技術讓建築彷彿有了生命,會呼吸一樣。但現代油漆僅持續三年就會褪色、脫落。室內木製傢俱多處設有「禁止觸摸」,我們只能在上下樓梯時正當的拌著扶手,感受上等木材的平滑順手。

    由於姜家本身就經營林業,因此他們很容易取得優質木材。這座洋樓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看到的大片木製品仍然是原件,例如大門使用的是檜木,門框則採用烏心石,隔間門片則使用了香杉或樟木。雖然香杉的芬芳可能是復刻,等比例修復的細件雕刻,也並無不可。即使公視已經拍成歷史劇,可能再回答不起,天涯訪客不經意的提問 ,所有的選料細節。

    洋樓內部使用的色漆石是標準工法,將漆層塗抹到與蛋殼相似的厚度,總共有八種顏色。這種色漆不僅可以吸音,還能提供良好的隔音效果。我納悶的是,空間夠大,傢俱夠多,所謂的隔音,是隔哪裡的音?

    在客廳的大牆上,掛著姜阿新親自書寫的書法,摘自《陋室銘》的片段:「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吳錫斌解釋說,在贖回老宅並修建洋樓時,主廳的兩側沒有受到白蟻的侵蝕,其他的木材都被白蟻蛀蝕,原因是這些木材使用了七百年的樹瘤!

    屏風不僅在雕花方面工藝精湛,還嵌入了珍珠片,放置在烏心石木上,牆上還掛著李遠哲的父親和其他當代畫家的畫作,顯見屋主當時與藝術界的交往熱絡。

    二樓中的一間房間有著五扇門,代表著五福臨門的寓意,而蝙蝠的圖案則象徵著八方來福。子女房間的門框上有代表福祿壽三種意義的圖案,其中蝙蝠紋代表福,龜紋代表壽,而像銅錢的內方外圓紋則代表祿。

    姜阿新的主臥室中,八角床無需使用釘子,僅靠榫接結構,而床枕則是由烏心石牛樟木製成。吳錫斌生動地描述了這座八角床如何飄揚過海兩次,以及如何被拆解和組裝。主臥室還擺放著五斗櫃、具有現代感的系統櫃、角櫃和茶几,每一件都展現出精緻的工藝。

    這次尋訪姜阿新洋樓,只有一個小時,時間自是不夠,不足以讓導覽細說從頭,但是讓我們不僅欣賞到這座精美建築的獨特之處,尤其是導覽者就是姜阿新的後人,也深入了解了更多姜家的故事。姜阿新洋樓以其絕佳的建築設計和豐富的歷史內涵,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茶金」客家文化之旅。在雨中離開洋樓,心靈自有震盪,雖然參訪古蹟會被提醒「誰能有下一個璀璨人生」,雖然未及介紹的部分僅能購買專書帶回以為的永恆 ,在我勾勒這洋樓的感動時,的確有個人,不是郭子乾形象的那個人,讓我對客家人典範的構圖,漸漸清晰,在我心裡,敬佩的姜阿新,查有此人!

          全國科展教戰守則

有關標題

    題目稱為教戰守則,表示我們處於戰爭的狀態,接受有所謂敵方陣營的考驗,我們為了要打贏戰爭,熟練戰術和戰技,才要製作這個教戰守則。這場戰爭叫科展,我們的敵人,可能是同組的其他作品,也可能是誤解我們作品的評審。

是敵是友

    首先,我得先告訴各位,我也是今年的全國科展的指導老師,我指導學生進全國科展第十八年,共36件,加上我自己當學生時期的五次全國科展經驗,總共有二十三年41件的經歷。理論上我們是競爭對手,如果你擔心我分享不利於成績的內容,你可以保持警戒和批判的態度,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沒有在保留什麼技巧的,我設立的標準,就是能取得參賽全國科展的資格,這樣就算達標了!

全國賽重新洗牌

    為什麼我們在區域賽獲得肯定,卻還是有可能在全國賽一個獎項都沒有取得?因為全國賽是各縣市的菁華作品匯聚在一起,大家的差距沒有這麼顯著,這時候臨場的表現和作品的吸睛程度發生了關鍵的影響。別說全國賽了,如果區域賽評審換了組合,我們的名次也就會更動。所以科展比賽的名次,是或然率的問題,只有那種極簡陋極差的作品,會在不同組合評審委員中被一致性的刷掉,而各位的研究已經不是這樣的作品了!

過度指導?

    我認為學生作品應保有學生作品的原味,也就是不宜像我每年寒暑假改碩博士論文一樣,把字句順得太完整,太有邏輯!改到沒有錯字,改到完美無暇。我自己每年訓練學生,我也是這樣子在教他們,改大方向,改科學寫作,不是當作文改。切莫把學生作品改成大人的語句。重點還是擺在實驗的指導,實驗的操作,實驗的設計,實驗的精確度提升,實驗結果的分析和假設的提出,還有學生解決問題的真實過程。如果因為大人太在乎名次,緊緊抓著學生做太多反覆無謂的工作,或僅僅把學生當成實驗操作員,過度壓榨學生,成就自己的指導紀錄,這些都是過度指導,容易出現在一些科展指導名師的指導過程。建議這樣的老師,應該自己去做實驗自己去投稿科學期刊,而不是在學生的場子當影武者。

學習歷程

    全國科展很重視實驗日誌。這點對初次指導學生的老師們來說,常常會忽略掉,忘記盯緊這個部分。全國科展每一組的評審很多,有的會被專門分配到檢查實驗日誌,如果實驗日誌不完整、缺漏、簡略、草率,都會讓人懷疑作品的真實性。實驗日誌是成功的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做為實驗日誌的本子,紙要厚、頁數要多、書寫時留存空間可增加註記彈性。應用上,要活用便利貼,讓實驗日誌充滿彈性。實驗日誌應全組共用,輪流保管,因為連心情也可註記在日誌,有時也可視為是一種交換日記。

    實驗日誌應按時間順序填寫,是一種回顧,也是一種提醒。實驗日誌保留所有實驗過程的細節,方便在實驗失敗時回頭審視檢驗,查出問題所在。而且,實驗日誌就是原始數據登錄的地方,好的、壞的、極端的、偶發的數據都要詳實記錄,這對於往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實驗日誌要不厭其煩的在起頭時留下實驗環境的基本設定,小從操作位置,大到當時天氣都可記錄,因為這些環境因子可能是導致實驗發生變化的關鍵因子。實驗日誌有時也是剪貼簿大全,「與指導老師在餐桌上用餐巾紙繪的草圖」、「實驗耗材的標籤」、「剪報」、「平面的實驗結果(電泳、色層分析紙、打點計時紙)」、「廠商的標籤」等等都可貼。任何實驗在經過觀察及計算後,組員即應加以討論,對實驗結果給予合理的解釋並寫下重點或修正方向,以便做為下次的實驗的準備。日誌中,最後的動作常常是對下一次的工作預定進度。當然,實驗日誌若能加上指導老師的回饋會更好,這表示整個實驗老師的參與是接軌的。

    在書寫的技巧上,常用的實驗動作或專有名詞,可以設立代號系統,方便快速記錄。實驗日誌製作久了,更應該設計製作 「週記錄表」或 「月記錄表」,做為統整,可以鳥瞰實驗的整體,並作一清楚的綱要。當記錄數目累積相當多後,可作一 檢索表,表列各實驗摘要,方便查閱。

    實驗日誌到底該記什麼,詳細的內容應該包括:實驗的日期是哪一天?實驗地點在何處?參與的組員有哪些?填寫人是誰?本組在本次主要的實驗目標與內容是什麼?實驗的流程大致為何?實驗目標與實驗內容的簡述,操作流程的細節為何?本組在本次的實驗中是否涉及研究問題或研究變項之調整或新增?本組對研究問題或研究變項進行了什麼樣的微調或增減?本組為什麼要進行上述的改變或新增?本組今天沒有針對研究問題與研究變項進行調整的原因是什麼?本組在今天的實驗中蒐集了哪些新的數據(或產生哪些新的觀察結果)?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的內容又是什麼?本組運用什麼方法來蒐集到上述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本組為什麼要蒐集這些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本組如何確保所蒐集到的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是準確的?這些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可利用什麼樣的方式(例如圖形、表格等)來表示呢?本組如何對上述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呢?本組利用哪些方法來分析(或處理)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呢?本組為什麼要這樣分析(或處理)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目的是什麼呢?本組將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經由上述的分析(或處理)之後得到了哪些論點?有什麼文獻支持我們?本組今天進行的實驗是否有達成預定的工作目標呢?本組完成了哪些既定的工作?如果不如預期,本組為什麼沒有達到預定的工作目標?在下次的實驗中預計的改善方式為何?本組在今天的實驗過程裡,是否有遭遇到困難?我們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本組尋求什麼樣的解決方式?是否有效地解決了呢?今天的實驗若很順利,沒有遭遇到困難,讓實驗順利的最大功臣是誰(或是什麼關鍵)?本次實驗所蒐集的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為何?

    一一檢視成功的科展參賽者,幾乎都有落實實驗日誌書寫的計畫,科學工作的嚴謹,自我要求的榮譽感,從一本實驗日誌就可以一窺端倪。總之,實驗日誌是科學實作的關鍵工具,從事科展研究的中小學師生不可不察。

濃縮的藝術

    各位的作品能夠被選到參加全國科展,在份量上都有比較豐富的內容,所以到參賽後期研究報告字數很容易超過主辦單位的要求。因此,「如何精簡報告內容?」變成是這個時期的各組師生要面對的共同課題。我參加這麼多年的經驗,就是看到很多的科展作品,常常是一種大雜燴的感覺,也許都是深怕研究內容不足,所以東做西做,給人感到沒有重點!最常看到的充版面情形,就是同一個實驗,原始數據、統計圖以及表格都出現,這是沒有必要的,原始數據沒有必要出現,然後有圖就沒表,有表就不做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先去科教館的網站看看歷屆的科展作品,尤其那些拿到很前面名次的研究,絕對都是聚焦在一個主題上面,光是題目就非常吸引人,評審很想要看到他的作品內容是怎麼樣解決題目所揭櫫的一個問題。

科學報告的靈魂

    呈現統計結果是科學報告的原始樣貌、核心內容,科學家拿到報告最想第一時間接觸的部分。你的作品至少得呈現敘述性統計,知道統計的基本處理,也能清晰的說明採用的統計方法之原理原則。科展作者依照學習程度,能解釋統計分析的結果,這才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專業部分。

與專家交朋友

    到了全國科展的比賽會場,你的研究要有一定的學術水準,這個時候諮詢專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評審們都會很好奇,你的科學發現有沒有跟相關領域的專家討論過?他們是怎麼看待你的研究的?科展就是科學研究的縮影、初探、雛形或者就是研究本身,經歷科展的過程就是在經歷專家活動,如果你的研究沒有與同領域的專家對話過,就不是完整的科學探究歷程。換句話說,這個叫「尋找背書」,一個專業的有職業道德的評審問你專家是誰,不是在探詢你的人脈背景,而是嘗試理解你研究歷程中有沒有同儕的認同或同儕的審核,有時候你答不出來還好,你如果問錯專家或胡亂謅一個專家,都會是反效果。其實我們參賽者也是在對評審進行所謂的「權威暗示效應」,人貴言重,我們也在對評審是否認同我們的研究做出適當的努力。

學術倫理

    我們要避免抄襲!全國科展的學術倫理審查更嚴謹,有國際科展的歷屆得獎學生們擔任志工,用軟體檢查作品,很容易抓到,不要心存僥倖。而且,你們要知道,這世界有各種各樣的檢舉達人,包括科展在內。

追求取樣數

    既然都被選為全國賽的代表了,一定要利用所剩無多的時間修正實驗。最少最少,也要增加實驗的重複次數。這樣做是有利統計的。沒有三重複五重複,實驗只做一次,難保收到的數據不是極端值。

視覺化

    我也建議各位,有圖示盡量用圖示。不管是呈現整個研究的架構圖,或者實驗過程的流程圖,還是實驗裝置的示意圖,以及分析結果的統計圖、還有各種跟研究有關的照片,就是視覺化。視覺化可以讓評審短時間增進理解。利用資訊視覺化之前,我覺得大家必須認識三個重點。首先,在整合資料時一定要保有數據的正確性;然後引起評審閱讀興趣,吸引他們願意花時間理解不熟悉的作品資訊;最後,在短時間內傳遞圖表資訊,以及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為研究增添脈絡

     一般科展說明書的文獻探討都偏薄弱。不僅引用的文獻少,而且很喜歡用網路上不夠精確的文章。在作品說明書裡面文獻比較會出現在前言、研究方法和討論這三個部分。正確的文獻引用會大大的加分,尤其是原文的學術期刊。在我的經驗裡面,我會請學生把曾經閱讀過的文獻放在資料夾裡面,帶到會場,這個時候如果評審有翻閱,他就會看到學生在原文上密密麻麻的翻譯的中文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正是學生親自閱讀文章的佐證,教授們會很喜歡。

證據會說話

     科學講求的就是證據,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在跟教授解說作品的時候,準備好充分的證據,譬如:實驗的影片、結果的相片或者就是現場親自操作,這些直接的證據呢,都會大大的增加教授的好感。都說科學眼見為憑,文字不如聲音,聲音不如照片,照片不如影片,影片不如親眼所見。

磨形.模型

    再跟各位分享一個秘訣。我喜歡要我的學生製作模型。模型可以拿來解說,好的模型做出來甚至更具說服力,地球科學需要地質地貌的模型、生物學不能帶標本就帶模型、化學則可以做分子模型,生活科技類更需要實物的模型。有一年我的學生研究螞蟻的發聲器,螞蟻很小,我們就做出模型,模擬螞蟻發聲的細微的構造,而且時正式在教授的面前演練發出來的唧唧鳴聲,又有另一年,我的學生研究叩頭蟲,我們就做出叩頭蟲彈跳器的模型。這些例子都為我們帶來實際的成果,教授相信了!沒有比教授相信更能夠確認作品被肯定,所以我會建議各位可以鼓勵學生做出與研究相關的模型。

拿出手版

    手版。我喜歡教學生做手板,手板這個東西的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常常我們會受限於版面還有我們解說的時候跟看板的距離一個研究裡面最重要的構造或者是圖示如果能夠做成首版放大他很容易就在教授面前了來操作解釋,而且手板可以轉動方向,用手指來就近的來說明。手板的製作也很簡單,彩圖用印表機印出來之後,再用護貝機護貝。

安全審查

     熟讀全國科展簡章的安全規範。別讓自己的學生到會場時陷入僵局、更改的困境或禁賽的危機。

後設認知

     參加全國科展的師生,指導老師要形成屬於指導老師的後設認知,參賽學生要有參賽學生的後設認知。學生後設認知形成,端看學生自我計畫、自我監控、自我調整及自我評鑑能力的實踐。形成後設認知的學生在評審近乎開放式的提問中,很容易脫穎而出!

尋找聖杯

    學生進行獨立研究,過程比結果還重要!我還是要強調!詩人Samuel Hoffenstein說:『聖杯的意義不是在找尋到它,而是在找尋的過程。』科展的意義也是如此!全國科展不是只有比賽,全國科展整個五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之旅。有精彩的開閉幕表演,有大師開講,有教師研習,有科學體驗活動,有主辦縣市安排的戶外教學,有科展選手之夜,最大的收穫,是觀摩其他眾多同年齡朋友的科學作品,最大的收穫是交科學界的朋友。我小時候參加全國科展,都會多印幾本作品說明書,跟其他人交換。

知己知彼

    說實在,評審的特性是多元的,參加越多次科展,就會累積更多各類型的評審經驗。有和藹親切型的,有冷酷型的,有怒目金剛型的,有面無表情型的,有鄰家大叔型的,但是外在的多元以及性格的迥異掩蓋不了這些評審的一致姓,就是專業、專業和專業。他們都熟悉科學語言,他們都經歷嚴格的科學訓練,他們都發表過許多科學著作。所以,他們提的問題是可以預測的。

最精采的攻防戰

    面對評審時的口頭報告,是整個科展活動過程最精采的攻防戰。在態度方面,誠懇不狡詐、靈活不隨便;專心傾聽詢問,兩眼平視評審回答;教授提問時手中紙筆勤作紀錄;勇敢、自信、大方、幽默、樂觀。遇桀傲評審切不可動怒,堅定但溫柔的以不同方式闡述作品;切忌反質詢。回答勿遲疑!!!因為:遲疑等於沒把握,沒把握暗指捉刀,捉刀就是造假,在科學競賽造假等於失去得獎機會!在口語技巧方面:咬字正確、不急不徐;配合手勢、指揮棒及實物(或照片)讓解說生動;重要術語夾雜英文;音量適中、勿看稿唸;無把握題目,提出假設與推論。回答問題後導向精采研究。在科學辯證的過程,簡潔的字句不是美德!所有的問題要當成申論題回答而不是簡答題。在情意的部份:要在表情肢體和眼神上顯露對自己作品的投入和熱情;在專業的部分:要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術語和技術間雜;在創意的部份:要強調前人所未解決的地方,要在回答時設下陷阱引導評審提問自己熟悉或實驗的賣點。總體而言,自信而開朗,親切而靈敏,有俏皮的發語詞,不吝點頭微笑,並搭配快速而準確的道具手札參考資料等演示,則科學研究成果才有機會被肯定。口語練習時分別以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發表作品。而且練習每個作者都能講全部實驗。在科學能力方面:實問實答,最好舉例。提到學者、增加專業性。強調實驗設計、敘述解決問題之歷程。熟悉圖表,解說深入而正確。且能提出新論點。強調對實驗動物之照顧。在團隊合作方面:每位成員都能單獨解說作品;勿搶答、勿內鬨、勿推辭;一人擔任主講時,其他人準備資料隨時伺機展示證據;專心聆聽正在解說者,隨時準備接答。

還給科展本來的面目

    對於各縣市選拔出的全國科展團隊而言,你們今天這種通則性的研討還算可以,聽一聽過來人的要領與原則,大家回去再各自消化與強化!切莫學新北市搞集體的預講制度,好像rehearsal多一點就會增進名次,科學的本質不是這樣的,科學展覽也不像國語文競賽那樣。rehearsal還是要說給自己專業領域的專家聽才有效,才能越修越好。而且也不宜花太多時間在rehearsal,更不宜將國展各隊的補助款縮減而把經費挪移到所謂輔導團隊的出席費上。花多一點時間在實驗上吧,趕在全國科展前能補做多少實驗就盡可能的去努力,而不是在口語表達上多更多花俏的技法,我們是做科學研究,不是語文競賽,事實勝於雄辯!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邁向永續環境大校----永和國中環境教育概述

                 邁向永續環境大校----永和國中環境教育概述

    二月十六日下午我開完校內食農教育計畫的共識會議後,心情非常的愉悅。這個會議是為了申請「食農樂活巧經營」和「樂活城市」兩個計畫而開,今年有多達六位各領域老師參與設計課程!在我們的課程地圖裡,地理科講作物的地理分佈、美術科做食譜和用餐禮儀、家政料理目標作物(地瓜和芋頭)、生活科技科協助增進校園落葉堆肥處理、健教科談目標作物營養和食物里程、社會科談作物與饑荒以及公平貿易至於我,今年就負責在智慧教學農園把目標作物芋頭和蕃薯種好種多,以利教學的進行了!

    永和國中的環境教育推動,是有系統地在執行的。在人力部分,特別規劃環境教育協助行政的職務,擔任環境教育指定人員,綜整環境教育工作。全校的環境教育目標由環境教育推動工作小組規劃設計,以學校的「自造教育暨科技中心」負責執行,中心除了組織跨領域的教師共備社群發展特色課程外,也執行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舉辦的「食農樂活巧營造」、農委會的「樂農城市」、人工智慧計畫的「個人化自動澆灌盆栽」、創客社群計畫之「農業廢棄物」以及「生活科技跨出趣」計畫之「校園植物圖鑑」等。學校的衛生組也長期申請「食農綠金」計畫,訓練全校衛生小兵。本校也不斷改良「落葉堆肥生產系統」,過程中採用木黴菌及光合菌加入堆肥製程,加速堆肥生產,降低學校的碳排放。本年度也新研發「落葉堆肥造粒技術」,同時持續與許棚正老師合作發展有效的「蚓菜共生系統」生產蔬菜。我認為,不應該讓設置在學校的農園及堆肥設施只具象徵意義和宣傳樣板,而沒有真正的產能!所以幾個系統設置至今,已經帶領超過百人次的教職員工生們採收十幾次,開設數場研習。

    本校聞名環教圈的「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分別設置在迴廊平台的「主生產區」、輔導處旁的「高關懷班教學區」、教學準備的「溫室區」和宿舍畸零地的「實驗區」,採用「噴淋噴頭」和「吊掛噴頭」兩種方式供水,把本系統在校園內發展的形式呈現出多元樣態及沈浸式體驗的豐富選擇。這樣的場域也真正提供學生們作為科展探索的重要據點,分別以油芒、螞蟻、蜈蚣、盲蛇及疣跳蟲等生物作為專題研究的主題,有利於學生執行自主學習時各種自然資源的提供,且研究成果豐碩。

    本校近年推動的「惜食活動」,也深化了每個人的愛護地球行動:在含空盤運動方面:(1)班級內:各班導師協助鼓勵學生打定量餐,鼓勵空盤。另有學生食量小者,彈性分給食量大的學生。班級餐點不足者,可至學務處取用備餐。(2)每月桶餐會議審議菜單,都會提醒廠商留意學生送回的廚餘量以檢討修正菜單,以期能增加空盤量、減少廚餘量。在惜食分享(冰箱)的部分:本校無設立惜食冰箱,舉凡校內教職員工生若有需求,可於12:25之後,至備餐處取用(有宣導隔餐使用務必加熱完全)。各班導師則會依據學生需求,將班級剩餘水果讓學生帶回與家人分享。而廚餘再利用方面:(1)各班廚餘委由團膳公司收回,再統一交給畜牧場處理。(2)學務處前設立藍綠回收桶各一,鼓勵師生將廚餘放置回收桶,再交由清潔隊回收。

    本校即將申請低碳校園認證,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我們的積分高達98分,讓我們有信心直接爭取金熊獎的標章。我們的亮點非常多,擷取可量化的幾件低碳努力成果說明如下:1.智慧教學農園:設置100 坪農園,約每1個月收成供課程使用或教職員工生分享。2.資源回收:廚餘回收約1006公斤/月、廢紙類3350公斤/月。其他另有5類每月定時回收統計。3.太陽能發電:本校頂樓建置1110坪,預估每年發電量445.06KWp,收得回饋金約12萬元/年。4.落葉堆肥:落葉回收量約2400公斤/月。這些點點滴滴的努力,匯聚成一股共識,一股力量,就是成績優秀、才藝精湛及品德卓越的永中人,同時也是帶領社區及新北市民成為未來社會有信念的綠色公民而努力的永中人。

    111年全年,本校於綠色夥伴學校的葉片數累積達到51片之多,名列新北市國中第一名,永和國中做為明星學校的光環,又多了一層外暈圈。如果校地狹小位於人口高密度區的升學型學校都能在環境教育上如此落實,其實就是在做一種可行性的示範,相信可能,就無所不能。

尚未完成的構想

          尚未完成的構想

    那天理事長跟我邀稿,請我寫一篇學校最近這三年的改變或新制,讓夥伴們更清楚校長的思維。我非常感謝教師會給我這個機會,但是我思考許久,已經公布實施的新措施或新建設,都是經過一定程序討論、闡述和公告,不清楚的同仁或可調閱會議紀錄或詢問有參與的同仁知悉。若由我一一條列,就好像十全老人臚列自己的功績,邀功的意味濃厚。所以,對不起了理事長,我反而是想透過這次機會,把我想做而未完成的構想分享給大家,看看能不能促成這些構想的提早落實。

    首先,我希望每一年都舉辦校內田徑比賽。成績好的同學,讀永中三年下來,可以拿到許多張獎狀。可是,那些跑得快、跳得高、丟得遠或耐力佳的同學們,在永中三年卻沒有任何機會得到校長署名的運動類獎狀給予肯定,甚是遺憾。我們學校人多,如果辦理傳統的運動會,恐怕有技術上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就是將每班派選手改為開放自由報名,所有比賽項目不分年級,以減少比賽組數,選擇假日,拉到河濱運動場,不限體育老師當裁判,大家認領項目一天比完賽程。其他細節,還有賴大家集思廣義,總之,當我們問永和國中的跳遠第一名是誰的時候,不會再是空靈的空氣。

    接下來,我希望將段考改為隨堂監考。簡單的說,現行的制度,不能保證配給老師的監考時數的公平。而且,段考的目標和會考的目標不同,以模擬會考的理由也很千強,僅應考時間長度模擬,題型和出題量並沒有同步模擬,這樣的模擬是不完整的。還不如回歸隨堂監考,監考的節數清楚明白沒有爭議。沒有證據顯示,隨堂監考會讓我校學生會考成績低落缺乏競爭力。

    然後,我希望本校的學生自治會會長選舉改為普選。學生在國中得有標準的公民訓練,不僅會長普選,還要修改自治會章程,實際執行學生自治工作,分擔學校辦理活動的負擔。學生自治會還要編預算,執行自己組織的預算,由學生自治會派代表出席學校重要會議,接待姊妹校外賓,協助學校蒐集校務建言。好的學生自治會運作,大大提升學生素質,凝聚學生愛校共識,動員學生為校隊加油,是現代校園民主化的重要指標。

    隨著新北市政府給予代理代課教師全年薪資的新制上路,我強力支持優秀代理教師可兼導師。優秀代理教師既然可以兼任行政職,沒有理由不可兼導師。尤其在導師遴聘委員會制定完善標準後,這樣的人力可以適時補足導師的不足,也讓多數老師可以真正的三年一休,得到適度的喘息。

    學校停車位多年以來嚴重不足,我希望已經通過空間規劃會議的停車位增置計畫可以早日執行。這個願望困難度在於預算,只要預算到位,應該可以很快達成。

    其實我心心念念的,是希望成立校友會。我自己的國中母校屏東縣立中正國中校齡與永和國中相仿,都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期成立的學校,我在幾年前榮膺傑出校友,其實就是回饋母校栽培捐款挹注學校教育。我們永和國中校友英才輩出,在各行各業引領風騷,更甚屏東鄉下的學校,若能組織起來,力量應該會比家長會或基金會更大,因為家長會年年輪替,基金會受限董事名額,校友會沒有這些限制,母校是一輩子的,校友會只會隨著畢業校友更多而壯大。

    我希望推動合唱團復團。我們的合唱團曾經有悠久輝煌的歷史,希望優美的人聲旋律重新縈繞在美麗的校園。我們如此優質的學校,「豈能無合唱團?豈能無歌聲?」學校重要場合,例如校慶,或是畢業典禮,或者外賓到訪,或舉辦大型活動,合唱團的開場領唱,是一唱入魂,整個場面的氣氛就會拉到定位。

    我不善美言詞藻,我講求行動,我覺得對夥伴們好,就是定期舉辦員工旅遊。這個願望,三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未實施過,我希望可以在下學年實際操作。其實我在前一所學校八年帶全校出遊十六次,每學期都一次,這是個事實。舉辦員工旅遊的好處是結合環境教育研習,寓教於樂,更重要的是藉由旅遊拉近彼此距離,顯示團隊成員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同歡樂。

    我希望重啟國際教育交流。因為COVID-19的關係,幾個姊妹校已經多年未曾實質交流,我希望我們永和國中重新敞開大門,帶更多的學生走出去,讓更多的國際友人走進來。未來要申請SIEP計畫,引進教育部資源,結合雙語師資和外師,達成「永和情,自然心,國際觀。」的學校願景。

    最後,我希望完成力行館全館標租。大家共同研商,設計對學校有利的OT(Operate-Transfer)案,讓民間機構營運力行館,除增加學校自主財源,也可以讓力行館的空間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標租的單位,不但會讓力行館煥然一新,而且會引進現代設備,這些改善,都會讓我們白天學生教學的公益時段自由使用,就像涵詠樓的游泳池一樣,受益最大的是學生。

    我知道,我有我的願望,你們也有你們的願望,如果我們的某個願望一致,我們就讓它早日實現;如果我們的願望有一點點差別,我們就切磋琢磨,拉到平衡點,然後積極地進行折衷版;如果我們的願望是相反的,那就擱置吧,照著以前的走,也不必尷尬難堪。總之,既然我誠心誠意的許願了,也希望大家能夠清楚明白,完全不認同的,我們就鐘鼎山林,各自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