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展五種角色 鍾兆晉
欣聞科學教育館欲編輯一本以歷屆科展作者為主角的心路歷程之專書,用一種報導文學的軟性筆觸切入,讓更多人瞭解科學展覽專題(Science Fair Project)的價值與精神,我非常的喜悅,因為這本書的每個真人真事,會像催化劑一樣觸發另一個精采的學習發生。
我發現本書所描述的科展冒險家,就屬我最年長,但是否因為如此才請我在書前起個頭,就不得而知了!而且,除了我之外,所有的故事主角都是曾經參加過美國Intel國際科展(ISEF)的正選代表,我勉強和這個比賽產生關連的,大概是我在2004年擔任當屆的台灣隊帶隊老師吧!一開始我便要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那裡」,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用時間的長度去換取生命的厚度,尤其是在科學探索這條路上。
關於科學展覽專題這件事,我跟它牽扯了超過三十五年之久。我曾經是一個常態性的參賽者(從國小到高中),我像年年選了一門沒有固定課表的專題討論課,而這門課的學期成績,就是一群教授看我今年又發現了什麼現象歸納什麼原理好給我適當的分數。當然,要聽我爆自己的料揭自己的疤,就請進入書中探查了。
長大後沒有科展可以參加了,我轉換角色成為指導老師,還能有什麼心思比「讓更多學生獲得探索的技能,享受獨立研究的快樂」更重要呢?看了這些年輕的科展冒險家經歷,害我也想起我那些絲毫不遜色的徒弟們了,如果「認知師徒制」讓我在帶領他們了解並使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上有這麼一丁點作用,其實我也不是純粹的為人作嫁,收穫甚豐的也是我自己。
後來我自己的孩子也屆參賽年齡了,我搖身一變當了參賽者的家長,就像書中大部分參賽者父母的隱形角色,我尊重他發想的問題,他的主題從綠繡眼、馬口魚、台灣樹鵲、隙蛛、昆蟲絲蛋白到台灣北部沙岸生態系,一年換一個主題,一路嘗試不同的研究法,而我當家長的就是陪伴,實質工作轉變成擔任司機、跟隨採買實驗器材,或者提著他還沒用到的東西笨重的追在後面,親子的熟稔關係讓我不能施展科學教育訓練於他,但這也是非常好的體驗。放手,但不放心,我用了第三者的角度在看顧著他玩科學。
近年因職務的關係,我更成為市級的科學教育政策推動者,從有系統的科學教育中程計畫撰寫開始,建構市的科學展覽規則、輔導機制及獎補助辦法。是什麼環境可以讓指導老師專心指導科展?什麼樣的平台夠公平公正公開?尤其是科學展覽專題會不會有屏障,限制了性別、少數族裔或家庭弱勢的孩子參與?思考這些問題,跟著科教館的大方向走,分進合擊,在自己的角色,扮演螺絲釘。
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合理的科學展覽專題,比其他任何科目佔據學生較長的時間。與此相反的,典型學校的課業,頂多在授課後第二天或者數個星期繳交。因此,從事科學展覽專題使學生學習會規劃三個月到半年的計畫以完成專題,這對往後成年從事任何的職業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技能。在科學展覽專題的訓練中,拖延是絕對不會得到獎勵的。
到了我切換角色成為學校或地區性的科展評審時,我實在討厭極了把報告科學成果呈現成演講比賽的美聲模式。同時,我得為道德問題把關,如抄襲和偽造數據或者教師的捉刀等等。事實上,從網路上複製內容的便利性是難以抗拒的,不少學生都這麼處理他們的一般作業,而科學展覽專題正可以讓他們戒掉這壞習性。我當評審時也才明白,精明的學生,尤其是像本書採訪的科展冒險家們,已經經歷更高級別的科學競賽洗禮的,更了解溝通技巧。他們學習聚焦和微調他們的介紹方式,這將使他們最有機會打動專業公正的評審而得到青睞。雖然有些人會數落口語的訓練偏離追求科學的純度,但事實是,即使是專業的科學家們,必須爭取經費以維繫他們的研究,如何說服別人,與生計息息相關的技能,取決於表達,不是嗎?
當然,學習科學態度是在科學展覽專題的核心。不管我從我經歷的哪個角色來看,我都覺得學生把時間花在如何解紙筆測驗的題目所得到的成就,終究不能讓他們就以此技能闖蕩人生。因為,人生面臨的諸多問題,不是解紙筆測驗的能力可以解決的。我們的現代社會每天都更大量的依賴科學技術,科學展覽專題會是一個完整的方式,讓學生更加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是如何的運作。每個現代公民都需要有足夠的科學素養做出關於他在媒體上讀取的大量資訊的判斷,做出有關個人衛生保健的選擇,以及對他的每一天生活順遂與否的問題進行分析。
我們國家對從事科學展覽專題的學生獎勵是很有限的,競爭勝出的機率又是非常的低,看在精於投資報酬率計算的家長眼裡,這件事是不利短期投資的(每一階段的升學)。但是從投資的角度看這件事,投資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習慣於科學思維下優越的從事各種工作,以及養成絕佳的挫折容忍力,是屬於長期有效獲益的教育投資。
儘管這些科學展覽參賽者當初參賽的動機、年齡、背景、鑽研的主題、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挑戰各異其趣,長大後的發展也非常多元,但是他們幾乎擁有共同的特徵,就是熱情、不怕失敗、常有創新的想法和過人的毅力。他們經過科展的洗禮,在往後的人生,仍然永不止息的探索,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辛苦難走的道路卻又甘之如飴,他們都有開放胸襟不限制他們的父母,他們也都有指引方向一生追念的恩師,十六個人,就有十六個獨到的見解。這是我個人有幸於出版前率先瀏覽全書草稿的歸納。
「比努力認真更可怕的力量,就是樂在其中。」我還是要用這句話當作結尾,與過去、現在和未來願意和我們一樣多花時間探索大自然的讀者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