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具保育觀的生物研究---中小學科學展覽生物科指導經驗分享節錄


   具保育觀的生物研究---中小學科學展覽生物科指導經驗分享節錄
指導學生進行生物學研究,是否有保育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觀察學生,有沒有熱愛生物的初心,而不是以虐殺動物為樂,或僅僅只是滿足淺薄的好奇心。
    當然,在中學階段,盡量勿以保育類生物為研究主題,不僅只是申請手續繁瑣,而是不宜讓科學新手去嘗試探索已經稀少的物種,這也是身為指導老師應有的認知。那麼,保育類不能動,那麼非保育類的特有種呢?我說,當然可以呀,也非常歡迎,台灣還有很多族群數量頗多的特有種,等著大家釐清他的身世,而不是只有發表新種的分類報告而已。
    我同時建議,國中生也勿碰分生、胚胎及微生物,這些研究範圍,需要的技術和安全的等級,都不是國中生的知識及技術水平能夠負荷的,譬如放射線染劑、有劇毒的試劑或揮發性極高的化學藥品,沒有基礎知識,沒有防護設備,沒有精密儀器,沒有足夠時間,做了,只是讓人覺得,大人捉刀的成份居多,反而是不利學生展現科學研究成果。
    另外,實驗生物的來源要非常清楚。人工飼養的,品系是什麼?野外採集的,地點在哪裡?在實驗室勿進行侵入性的實驗,手邊也要有詳實的養殖紀錄,若也有實驗後放養的紀錄更佳,一切向減少實驗生物傷亡努力。師生都要深刻理解,營造實驗室良好穩定的環境,才能降低生物緊迫(biological stress)的壓力,我們要避免這一種反應模式出現在實驗動物身上,這是動物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後,在沒有發生特異的病理性損害前,所產生的一系列非特異性突發的反應。我們對實驗動物進行實驗,其實就是一種刺激,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機體的平衡和負荷能力,或者超過了個體的能力所及,就會體現為壓力。
    指導老師是督導學生把養殖紀錄完整記錄的關鍵人物,所謂能順利人工繁殖,應該以能不能在實驗室人為的條件下順利完成生活史,並繁衍後代。還有,實驗者設計易於觀察的方式是重要的,否則每一次的餵養或清潔巢室,都是對實驗生物的干擾。建議實驗有自動記錄裝置最好,這樣就能減少人為的干預中斷生物的自然律動或反應。
    我們進行實驗,避免實驗動物的病害是我們的責任,而已受傷生物應停止實驗,實驗動物若不健康也應立即投藥醫治。有一點特別要注意的就是養殖的密度,最好分散飼養,不為了貪圖養殖方便,給予實驗動物太不人道的狹窄空間。
    學過基礎的遺傳學就知道,實驗動物養殖時,也應避免近親繁殖,要清楚近親繁殖對後代的不利,實驗有可能失準。若是操作古典遺傳性實驗,除選擇世代短的物種之外,也勿以同親代的整批個體同時進行操作。
    學生實驗操作時,應在設計時便以減低實驗動物傷害為考量,尋求方法及技術創新,理解減少實驗生物的傷害是取得客觀數據的前提,並強調專心的重要,因為正確取得數據後,取樣數夠多了,就可避免無謂重複,讓實驗生物飽受折磨。
    情意方面,具有保育觀的學生,其研究必以良善的動機為出發,且緊扣保育議題,自然學術性就會凸顯,而表現熱情,善待實驗生物,對研究物種有使命感,呈現團隊成員的願景與情感的,都會受到評審高度的青睞。
    生物研究很難脫離生物的採集,此時採集倫理就要拿出來講,首先採集工具的最佳化是必要的,這會讓採集時讓目標生物的受傷程度降到最低。師生皆應做足功課後再採集,避免無謂的採集傷及其他的生物。採集安全要時時想起,採集紀錄要備齊,同時注意執行分散採集,勿在同一個樣區搜捕太多同種的生物。
    如果有幸進入複審,口頭報告時,禁帶活物進入會場,除了易引起騷動之外,對實驗動物是一種莫大的壓力。有機會說明,便要強調對實驗動物之合理照顧。
    製作海報的保育觀,要強調的就是勿放殘忍圖片,例如解剖圖或血腥畫面,並且要放符合安全規範的照片。侵入的過程如果已經是事實,其實用文字描述即可。
    最後提醒的事是,研究報告封面在下關鍵字時,若能牽涉保育的議題尤佳。總之,研究生命的奧秘,就是將生存成功的密碼解開,並延續想辦法讓生命下去。我們要切記,寧可愛護生命而輸了比賽,也不願殘忍殺生而贏得桂冠。如果具保育觀的生物研究概念普遍獲得指導老師認同,也願意影響初投入生命科學領域探索的學生,則我們舉辦中小學科學展覽的初衷,特別在生物科的部分,就會有長足而卓越的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