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從循環經濟看環境教育—環教俠客陳建志老師演說紀實


  




      從循環經濟看環境教育環教俠客陳建志老師演說紀實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資源再生系統的新式說法,藉由減緩、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循環經濟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可以說是一個在未來真正可永續發展、零浪費,並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資源共生的想法。這樣一個主題,今天就由本團的輔導教授陳建志老師來為我們詳述他在這方面的實際推展工作和所見所聞。
    X、晁X公司,都是發展種電的廠商,晁X在麥寮租用廢棄農地,建置太陽能板發電,搶標受政府補助的種電案,用高的電價賣台電,自己再使用工業優惠價買電,賺取價差,在建志老師眼裡,這是沒有環境正義的行為。建志老師審查環境教育場域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例如:以光電板產生的有毒物質,後續會如何處理?就教該公司,該公司竟回應: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已經下包廠商維護。類似如此的環境爭議,無法給大家一個交代,而且場域內簡易的溫室,並沒有綠建築概念,因此建志老師認為該公司要申請環境場域認證的資格不足。然而,讓人氣餒的是,只要政府執意通過的案子,作法就是換掉意見相左的委員,就能過關了。
    在十二年一貫的教改課程中,訂定目標時仍以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目標為參考,這十七個目標與環境有關的則有: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淨水與衛生、可負擔能量、永續城市、責任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海洋生態、陸地生態。看起來環境教育議題在這一波教改中仍然保有著力點,我們輔導團成員得繼續努力。
    建志老師提醒大家,今年2018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在2002年討論永續利用,為什麼特別提2002年,因為建志老師那年接待大會主席,帶主席看昆蟲館、研究基地及山林美景,但主席他一直想看台灣的「蝴蝶加工業」,還說建志老師曾經身為動物園昆蟲館館長,怎不知蝴蝶加工業?主席不只想看台灣對蝴蝶的保育,意思就是想了解如果物種保育之後,是不是要能永續利用,或者思考什麼是合理的利用。因為,不發展經濟的話,保育也是很難推行的。
    我們很多消費行為是竭澤而漁的,沒有循環經濟的概念。從吃魚翅這件事來看,全球三分之二的漁獲捕捉,都在中國、日本、台灣、韓國。台灣可說是世界第二魚貨量的國家,因此每年都被歐盟祭出經濟制裁的黃旗警告。這張照片畫面是被割掉魚鰭的鯊魚屍體,中國沿岸發現大量的鯊魚被捕捉,但只有魚鰭被割下來的魚體被棄置,很多案例都是如此,沒有全魚被利用,卻又過度捕捉。去年的媒體有關魚翅的報導,是環保署長吃魚翅被揭露,顯示其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太差了,給人不良的觀感。我在參加學生喜宴的時候,學生多會強調菜單無魚翅燕窩等「環教違禁品」,有些甚至明白寫在喜帖上,這都是我看到的希望,越來越多人明白,沒有消費就沒有殺戮。
    我們都知道舊衣回收,我們也一直在做舊衣回收,都認為這是善行,協助落後國家人民保暖蔽體。但是,這種搭配「快時尚」潮流而產生的快速回收體系,沒有告訴你的真相,就是操控著不退潮流迷思、衣物經過度有害化學藥劑處理、設計不耐穿的時尚單品及衣服上美麗裝飾可能代表著非法童工的血汗付出。所以,思考一下,是不是讓衣服這麼快的進回收箱?建志老師甚至透露他的穿搭習慣:上衣儘量用天然棉麻織品,下半身則穿寶特瓶回收再製的纖維布料,取其透氣就好,這樣的穿搭已經維持很多年。但非常有反省力及自我批判的建志老師也不太敢說自己這樣就是對的,因為棉在農業中所佔的產值約是百分之四,但卻有四分之一的農藥用在棉花田上,換句話說穿棉製的衣物仍可能會被說是環境殺手,除非採用的是有機棉。
    台灣每年都有六萬噸的垃圾是無法處理的。更誇張的是,即使民間做了很好的垃圾分類,但是處理垃圾的單位有時還是將垃圾通通送進焚化爐燃燒,讓我們前端的努力化為烏有。我們的資源回收是做得非常徹底的,寶特瓶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公民環保意識傲視全球,但重點不只是回收率,重點還有使用量,我們的使用量太大,即使僅這百分之五的漏網寶特瓶,量還是太大,大到環境無法負荷。
    其實「循環經濟」的倡議並非完全是創新的,傳統的生活裡,老一輩的惜福產品,例如台南的西瓜綿煮石斑或肉湯、芒果青、青木瓜燉排骨……等等,都是有循環經濟的意涵,這些惜福產品源自農家疏果後的不浪費,是食品美德。在魚獲方面,例如發展整隻虱目魚的料理,煎虱目魚腸、滷虱目魚背鰭、涼拌虱目魚皮……等,將廢棄食材轉變為美食,也是循環經濟的精神。
    畫面出現的是春池玻璃工廠,一座連建志老師都尊敬的傳統產業,老闆最初為了維持十幾個老員工的生計,盡力回收玻璃,沒想到回收了台灣近七成的廢棄玻璃,這個工廠不僅是做資源回收的功德,更是創新產業。現在發展成玻璃觀光工廠,推廣「綠能玻璃」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建志老師接著介紹中台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幾乎所有的燈管都是這家公司回收的,燈管回收其實很複雜,包括燈泡裡面的發光體及填充氣體,那都是有毒的,都有一定得步驟來分離降解,所以這些都是一定要根留台灣的專業技術。中台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性環保,也做導覽的生意,但是經營者刻意以收費控管入廠人數,非常有原則。
    讓建志老師在推行環境教育很感動的公司還有富士全錄,這間公司幫華南銀行及第一銀行管控到全公司印表機及影印機數量減少很多,從好幾百台降低到十位數以下。用電腦管控讓效率提升,讓能源、用品等用量減量到最低,機器回收的資源還可以再製成像是手機架等小產品,也難怪台北市連續兩年推選該公司進入全國的環境教育評選。
    香菇太空包原本是培育食用香菇的,以前,長出香菇後,就是直接丟棄了,但是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下,若香菇生產完後太空包繼續飼養獨角仙,又可讓獨角仙長得肥美,可以說類似的循環利用在台灣發展得非常好,很多產業幾乎可以做到完全沒有廢棄物。
    然後,建志老師話鋒一轉,就提到推動環境教育有時候會適得其反,例如舉行回收廢電池競賽,這個競賽若操作不當,竟然促進了電池的消費,違反了原意。原來,爭勝的意念會讓人的行為不合理,為了增加電池數量,把仍然有電的電池,甚至全新的電池,也拿來回收了。
建志老師揭露自己是台灣第一批吃餿水浮油長大的受害者,連長輩吃素,都無端吃到地溝油。然而若去掉道德,明白揭示,改善細節,這也算是循環經濟。回收油可以做肥皂的皂基,回收是對的,但廠商隱瞞來源及回收過程粗糙,才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主因。現在市面上高級一點的譬如資生堂用的香皂,是馬來西亞油棕的棕梠油作的,但現在有一批研究化工材料的專家,想要開發其他方法,因為若都使用油棕的油,就會造成當地大量種植油棕,反而破壞原有的熱帶雨林生態。
    循環經濟的理論讓很多自然狀態會發生的食物鏈關係順利發展成生產鏈。在安全沒問題,道德可容許的範圍內,重複利用的話,其實是很不錯的,譬如拿鼠屍養土虱。
    以後,如果技術成熟,觀念可被接受,環保局可以不收廚餘的,家庭裡用廚餘養黑水虻,幼蟲成蛹後凍在冷凍庫,到時可以用這個和收購的公司交換東西。
    彰化興福寮大有社區案例,則是以社區為主體打造的生態農業,有名的金碳稻,鴨間稻,這個社區的農民有共識的拼出無毒耕作的口碑。保留竹管厝,恢復古井,打掉柏油路變成透水性鋪面,這些生態工法,大大的友善環境。古人採菊東籬下,建志老師介紹的大有社區則設置東籬園,進行蔬果溫室栽培。
    再一例是官田。官田有機菱角,慈心進入輔導,該地約有三分之一的農家配合慈心種植有機菱角,慈心會保證一斤60元來收購;起因是以前菱角田在56月種植後,農家種稻會改為直接撒種而不插秧,然而直接把種子撒入田中,卻發現種子隔天就被鳥吃光,所以農民改為先把種子拿去浸泡農藥再撒種,結果發現很多鳥類都因此死亡,因此環保團體開始進入輔導協助。後來,當地人發現,菱角殼再製成的炭,是高級的碳,甚至做實驗比較木炭、竹炭與菱角殼炭淨水的差別,發現菱角碳品質佳,可去色、除臭、過濾水質等功用。這菱角殼碳的生成,要用生的菱角殼來做,所以集中起來讓當地的老人家曬菱角殼,然後做成菱角炭,菱角炭則在官田國中校園裡處理。去殼的生菱角,可以煮湯,可以揉入飯糰做菱角飯糰,還可以烘焙成菱角茶。這是保護單一物種發展而來的有機產業。
    建志老師這時就非常推崇一位校長,正是官田國小校長,他說他借用校長起居室廁所一用,發現一本才出版不久便快翻爛的書,書名叫「藏種於農」,是「全民保種行動」的思想手冊,想來這位捲起袖子曬得黝黑的校長,就是實踐此書藏種於農的觀念,對抗農業全球化,對抗孟山都,保留在地農作的多樣性。
    然後建志老師從中國東北的黑土地談起,舉了系統化操作生態農業的大例子:有「中華大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農業生產力約佔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0分之1,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稻米等。黑土源自兩億年前中生代時的針葉林的落葉腐植質堆積而來,富含有機質,黑土之下則是不利種植的白堊土。然而原有1公尺厚度的黑土地卻在80年間,因過度開墾及坡耕等不利水土保持的土地利用方式(註一),目前有些區域僅剩20公分的厚度而已,由影片揭露的畫面非常明顯!建志老師首次感受到大環境被人類破壞的震撼就在此時。然後,投影片上出現十個字,「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這是建志老師的願望,循環經濟的落實。
    追究黑土的消失,主要是來自於坡耕,讓黑土被雪水雨水沖刷,因此改為梯田耕種後,再加上有系統的植樹,便徹底解決黑土流失的大問題了。當地人採用了白楊「控制萌蘗」技術造林,還因此獲得獎項。拜泉縣縣長王樹清,當地人說他「白了頭髮,綠了山川」,他自己則常喊:用森林包圍城市,用森林入侵城市,講的語詞是戰爭用語,做的事卻是經世濟民的好事。
    「我們沒有好的林務政策,專家的研究只能束之高閣。」建志老師回頭看台灣的林業,痛批部分保育團體,和鄉愿的政治領導人,讓大好的自然環境持續惡化。台灣大部分人工造林的柳杉到現在已經老化,無理禁伐只是在讓森林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建志老師說,別的地方不說,重要林場東眼山昆蟲相,他被委託調查,結果昆蟲多樣性及豐富度最好的地方竟然是林場道路的兩側,而不是密林的深深處。其實,現在伐木都已經太遲,良木已成廢材,經濟價值偏低。再者,從環境倫理而言,我們一昧在自己的土地全面禁伐,卻大量採購東南亞等國熱帶雨林的原木,這樣的情況是會引國際關注的,台灣成了自私的國家,台灣人成了破壞地球的貪婪人種。
    「我們搞環教的要很小心,得以身作則。」建志老師知道,當個批判者,也會被嚴格檢驗。他提到反對戶外烤肉增加不必要的碳排放,曾經舉報過別人,結果自己也被舉報,原來自己的系所竟然在系所大門烤起肉來,被拍照抗議。再舉一例,有位環教大老,買了四輪驅動的越野車,在溪邊飆車壓河床,就被看不慣的同行舉報了。
    在這個眾口鑠金的超民主時代,理盲氾濫常讓人只看到事實的部分真相。我們都知道在地消費是對的,尤其是農產品,所以沒有人敢說,規定統一的蔬食日不好。民意的風向是蔬食日好,殊不知每週的蔬食日學童製造了數倍於平日的廚餘。這是違背循環經濟的,也造成環境負擔。強調,有時候變成災難,適得其反。所以應該是轉化為自產自銷於平時,將蔬果烹調以廚藝混搭於餐桌,這才是自然。
    綜合以上的各種案例說明,我們可以歸納,所謂的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就是結合保持地力的土壤保育(soil conservation)、大尺度的地形管理(managing topography)、重視地表覆蓋(providing  ground cover)、落實減耕(reduced tillage)和低輸入型 (LISA: 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系統,有這樣的基礎,就有機會翻轉快走不下去的傳統慣行農法。
    建志老師在演講快結束時跟我們說:聽了這麼多案例,不免讓人灰心,也憂心忡忡。但是大環境不是都這麼悲觀與不堪的,暑假我帶你們去花蓮的三天參訪,去瑞穗里拔哈生態農場,去體驗東澳泰雅族夯飛魚塔,剝飛魚肉炒飛魚肉,就是讓你們看見希望,體驗生態農業的正向發展。演說結束了,我們與教授並未合影,因為這是我們團務運作的日常,我們法喜充滿,等著去實踐與分享。那關於環境議題的公平正義,不僅在世代之間要講究,也應該在生物族群之間落實,這樣的想法,更需要大家用科學思維去推敲對錯了。



註一 : 中國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竇森看來,長期以來,黑土區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大量坡地、崗地、混交林地被開墾為農田,不合理的灌溉,加之土地承包經營後,地塊過於零散,小型拖拉機耕作使農田耕層變淺,底層土壤總孔隙度下降,持水能力降低,極易引發水土流失。 原載自《人民日報》 20130825日,記者:祝大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