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科學思維的前菜----寫在修課之前

 

        科學思維的前菜----寫在修課之前

    我說,任何事情的起心動念,都有個因果,包括「科學思維」。在開始上課之前,在你未送出Enter鍵之前,在加退選課結束之前,它只是不具太多意義的選課代碼。

    然後,我們組成了臨時的組織,在教與被教的簡單關係下,從Moodle系統上這門課一長串空白的主題列開始,一步步編輯屬於我們的共學歷程。可以這麼做,是因為它沒標準、很新穎、缺教科書以及創新是它的特質。

    接下來開始會有不同的專有名詞,類似像「表列」、「系統」、「伯克森駁論」、「無限」、「程序」、「臨界點」或「奧卡姆剃刀原則」等,建構成這個課程的專業部分。

    而我,課程的提供者,會先承認科學的侷限性,大自然其實隱藏了一半的答案(或更多,譬如冰山的一角),就算窮盡科學手段也無法看透,甚至互相矛盾或牽強解釋。所以我懇求大家要有共識,這門課知識的含金量是有限的,多元評量的重點會在闡述個人心智活動的動態變化。

    其實,我們都帶著濾鏡看世界,你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樣子,我的世界是我局部接收的樣子,最實際的例子就是:臉書的演算法就是討好你的演算法,你關心的議題頻頻出現,你在意的商品不斷重複,你追蹤的名人天天露出。

    是的,這門課我們得顛覆慣性。有沒有感到很熟悉,問卷調查的回答,通常就是「非常認同」、「認同」、「無意見」、「不認同」、「非常不認同」這五階,我們把太多事情的看法弄成了等距的數線來解釋。

    沒錯,我們還會讓你審視自己,用科學的角度。長這麼大了,我們都不喜歡媽媽幫我們整理書房,因為被媽媽動過的書桌,我們會找不到東西,連慣用文具擺哪都不知道,非常困擾。媽媽會說是因為好亂,一片好意,但我們不願意接受,事實上那造成我們困擾的因素,原來是媽媽的規則不是我們的規則,媽媽的分類邏輯與我們的不相容,就是這樣。

    所以,這堂課不是要你知道我在講什麼,而是要你清楚自己想甚麼,脫離了知識本身,科學對於不感興趣的人而言,就是玄學,只剩信與不信。

    修這門課的袞袞諸君,請你們暫時放下課程大綱來想想,上課的三十小時,不論是虛心學習的也好,瘋狂追隨的也好(這類實屬罕見我知道),平實地隨機選上的也罷,不情不願地因衝堂填上志願的也好,含恨重修的也是,要不是你真正開啟接收的訊息感官去汲取,你也就根本不會有機會重新認識科學了。

    各種科學學門,譬如生物、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等,並沒有設置專章學習科學哲學的問題,因為從事科學研究並不一定要探討科學本身,探討科學本質或者討論科學作為科學的條件並非屬於科學問題,而是科學哲學或稱後設科學(Metascience)的問題。

    建議修課前的共通態度是認知謙遜(epistemic humility),查爾斯達爾文在1871年寫道:「無知比起知識,更容易令人產生信心。」這種無來由的過度自信,往往是阻礙學習的絆腳石。認知謙遜是一種科學觀察的態度。基於理解世界的知識總是由「觀察者」(通常是第一個發表者)解釋,賦予結構化和過濾,因此所呈現的知識是受限的,是真實的局部。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不解事物的「非關係方面」或「整體面」、「內在」的全部,因此對於除了已知的認識論之外的其他「知道」的方式,要抱持開放的態度,這就是認知謙遜。

    希望科學思維這門課,帶給你廣大的感受,在過程中屢有突現地熠熠光輝,豐富你的大學之道。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不辭長做孺子牛----家長日校長的話

 

        不辭長做孺子牛----家長日校長的話

親愛的家長:

    這學期終於在嚴格的防疫準備下正式開學了。歡迎所有的新生家長、轉學生家長和舊生家長,一百一十學年度在你們的見證下順利展開。後疫情時代的學校教育,多了許多的不確定性,許多習以為常的活動都要改變形式,不論是學校端還是家長方面,都需要心理建設,適應隨疫情滾動的規範和隨時接到緊急措施的變化。我準備好了,你們呢?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說了描寫當時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仔細想想,哪一個當下不是具備這種雙面性呢?我們的孩子,因COVID-19肆虐而少了畢業典禮,學生不能安坐教室,籃球場空蕩蕩,許多活動被迫取銷,真是再糟糕不過了。與此同時,教師大量發展線上教學課程,遠距學習一夕實踐,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升,這又是以前哪個年代可以達標得了的?所以時代的好壞,端看身在當代的我們選擇甚麼最高級的形容詞和如何實踐它。

    記得放暑假前,我錄影訓勉學生,我臨時出了兩項額外的暑假作業,一個是「繪製永中學生的理想圖像」,一個是「SDGs在永中的實踐」,前幾天開學,真的有幾位學生把兩項作業完成,有的用手繪,有的做成網頁可供線上瀏覽,都很用心,於是我送給每個學生一本我最近發表的新書當獎品。其實,提出這兩個作業是有深意的,第一個作業,就是希望孩子們在永中的學習是一種自我探索,把自己的圖像在心裡想過一遍。第二個作業,是全校的大計畫,在十七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指引下,建構新的、屬於永中的永續發展目標,無論如何,家長們都會是這個大計畫實現的重要推手或監督者。

    我走在校園,我低吟著,「永和,永和,永御仁和」。這裡應是夢想家集散地,傳唱一篇又一篇的瓦瑤溝傳奇。無論是校隊、樂團、國語文競賽代表以及各種團隊,我們呼喊著代代傳承的口號,「全力以赴,進無止境」,榮譽心護衛著榮譽心,相信我們一直以來的相信。於是,我宣示:新的學年將建構多元價值的永和;人與人、行與移動無礙的永和;隨時代進步的資訊永和;讀萬卷書的愛閱永和;實用的雙語永和;還有底蘊具足的文化永和、動植物繁茂的生態永和、走進世界的國際永和、未來鏈結的希望永和、深耕永和、在地永和與健康永和。

脱乳----給永和國中新生的話

 

        脱乳----給永和國中新生的話

親愛的七年級同學們:

        歡迎你們加入永中的大家庭,因為你們的出現,一群人新衣新裳,讓校園裏又充滿了活潑的朝氣。我是你們的校長,你們可以叫我「斑馬」,斑馬校長在今後的三年,會陪著你們度過大大小小的國中生活,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見證你們「脱乳」。

       是的,「脱乳」,就是脫離乳臭未乾狀態的簡稱,你們雖然已經換上「配紫懷黃」的永中制服,卻還頂著一張稚嫩的臉龐,好像還揣著奶瓶的小孩,穿了大鞋,準備迎接完整的自己的到來。這個所謂「脱乳」的過程,擺脫依賴,擺脫原有的習性,是人生在生理上、思想上以及行為上的大蛻變,我常常用昆蟲化蛹到羽化成蟲來比擬。所以進了國中你們要比國小時期更成熟、更獨立、更有恆毅力、更明辨是非以及更有行動力,朝向成為未來的世界公民而邁進。

       東京奧運剛結束,這段期間國人隨著轉播關心我們自己的同胞在世界最高運動賽事上努力表現而有諸多驚喜,在這個瘋奧運的過程,我也認識了桌球選手林昀儒,我注意他的原因,不僅僅是他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的世界桌球錦標賽代表隊成員,還有他在這一年之內,拍掉了許多世界頂尖的桌球名將,這就是英雄出少年,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子的。而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問他為何有當今的成就,他冷靜地說,「很多人都說我是天才,但他們不知道,我唯一能休息的日子,是上場比賽的那一天。」我舉林昀儒的例子,是要提醒同學,卓越伴隨的就是努力不懈,「脱乳」刻不容緩,你們離各種到達頂尖的十八歲,已經沒有多少年了!

        進入國中階段,不能再像國小一樣,什麼都學,什麼都沾個邊,要有所割捨,有所選擇,這樣才能騰出時間與空間,邁向卓越。什麼是卓越呢?卓越就在日日夜夜的累積,在細膩的雕琢過程,所以可說是要在細處成就卓越。但卓越的達成在遠處在高處,前進的腳步要細心要踏實,可方向要延伸遠大,望遠才能克竟全功。請記得你們一腳踏進的永和國中,它是「夢想家的搖籃,瓦窯溝傳奇」,你們一個個都是夢想家,未來一個個都會締造榮耀我們故鄉瓦窯溝的傳奇。

       荀子儒效篇有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我們初次見面,交淺言深,就要談嚴肅的問題,當論及學習者所應具備的素養時,荀子明確指出了深度學習的層次。這樣的見解到了現代仍然鏗鏘有力,不退流行,也就是說對於求知聞道而言,沒有聽聞不如接收到訊息,接收到訊息不如實際看到,實際看到又不如心中理解,而心中理解又不如親身實踐。能夠達到親身實踐,求學才算是完整了。

        總之,我期待你們沈浸在「不安於現狀,朝著夢想不斷成長的青春」這樣的情境,你們都知道BTS吧!「BTS」原是世界最紅火的「防彈少年團」BangTan Sonyeondan的英文縮寫,現在也增添「Beyond The Scene」超越現狀的意思,但學長姊們累積的成就和締造的門檻是如此之高,想超越現狀,同時就表示你們得加倍努力譜寫自己的篇章,讓我們以此共勉之。

同心圓----致永和國中新進教師

 

        同心圓----致永和國中新進教師

親愛的新進老師們:

    新的學年你們的加入,是一個難得的機緣。一直以來,我們期盼教育新血輪,能夠活化團體,導入新觀念,你們就是我們的企盼。讓我們在未來的一年裡有機會共事,努力維持這個家大業大的永中。對於你們而言,進入新的環境難免揣揣不安,尤其是進入傳說中的升學明星學校,新北教育領頭羊,確實更令人緊張。

    適度的緊張是好的,讓人更敏銳地察覺環境的變化與人際的牽動,保有對新環境的探索動力。但是,我們更想早一點消除你們的緊張,因為哪一天我們不再分你們我們了,而是只有我們的時候,一個完整的「我們」推動起永和國中的教育力量才是凝成鐵板一塊。

    於是,「同心圓」這個概念是很值得一試的,我們必須落在永和國中的同心圓中。即使是號稱學校官方代表的校長我,都不是學校同心圓的圓心,不是的,學校的同心圓圓心,是我們的學校願景「永和心、自然情、國際觀」,我們所有老師、職工、學生及志工都是朝著這個願景在運轉。你們會發現,在永和國中,組織的榮譽感很濃稠,導師群、行政團隊、志工隊、退休教師聯誼會、教師工會、教育基金會和家長會,哪一個不是團結一氣,堅定為永中努力。這就是信念,愛永和的心,愛永和萬物的情,然後深根永和望向世界,與世界同步齊一,所以永和的閱讀(了解世界的工具)、永和的雙語(與世界溝通的橋樑)、永和的國際教育(在世界各地的朋友)與永和的創新研發(與世界同步的科技)等等,就是這麼自然的成為我們的特色。

    工作的核心是學校願景,但是人際的核心呢?就是你們自己了,自己是圓心,緊包著圓心的中心圓,就是自己之外同屬一個辦公室的、同梯次進永中的和同教學領域的夥伴們;第二層圓心,可以就是你任教班級的導師們;第三層圓心,就是校園公務接洽處理時會接觸的同事們;第四層圓心,大概就是你也不知道領域,也不知道名字,而且任何會議都沒有交集,也鮮少在校園碰到的人,但你還是知道他是同事。

    好了,就是這雙核心,工作的圓心和人際的圓心,你們要盡快建立起來。建議圓心的層數越少越好,圓心的半徑越大越好。其實,我也誠摯的期待,我也能在你們的同心圓裡,而且是在比較裡層含括的圓內。這是有可能發生的,譬如你參與了學校的專案計畫(環境教育、科學教育、資優教育、生活科技、閱讀推動等等),就會經常跟我開會;又可能你擔任協助行政的工作,業務上會緊密聯繫;或者你任教自然科的,則可能因為共同指導學生做研究而熟悉;甚至,你們不嫌棄校長的教育專業,願意跟我討教如何突破教甄考試早日上岸,也是可以納入同心圓的。

    謝謝輔導室規劃新進教師研習,我相信我們張開溫暖的雙臂歡迎你們,在細節處展現無比用心,把你們當學校的寶,你們一定能早日融入永中大家庭的。今後就拜託大家了!

                                        校長 鍾兆晉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淺談永和文史」教師研習筆記

 

        「淺談永和文史」教師研習筆記

    是這樣的,主講者是黃瀚嶢,永和社區大學的講師,新銳生態插畫工作者,他的終極夢想是當十九世紀那種博物學家。其實我與講者是舊識,都是台大昆蟲畢業的,我們以學長學弟相稱,我們的相識是幾年前我為了他與友人合著的兒童科學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擔任審稿,過程中我們都只是用書信往返,到今天才在研習會場碰面見到本人。

    一開始他就喊出中永和的環境圖像這個說詞,強調僅以瓦窯溝為界的雙和區是分不開的。他也再次說明擔任生態插畫家的身分讓他走訪各地、也接觸文字創作,這一次到校分享,他欲以環境管理和系統思考,提供我們在學校所在地進行環境教育時的架構。他說,建議學校採取重要的學習行動有:認識植栽、認識店鋪商家、雨水花園(中永和地區都市排洪系統最佳管理措施)的前世今生、城市生態、微環境和解說訓練(最後的成果精煉)

    他接著說:走讀的感受就是解除封印,召喚真實的歷史。歷史是中性的,沒有所謂難不難面對。而這裡是文獻上一個蘊含豐富歷史遺跡及宗教藝術的地方,昔日中和庄(今日之中和區和永和區)有所謂中和八景之稱,包括:尖山晚渡、網溪泛月、永和暮潮、福和鐘聲、潭墘甘泉、石門灘音(現在被回收場包圍)、員山遠眺、碧湖石怪(集水區)。投影片秀出實境,這八景被以秀雅的文字代表著,或狀聲,或寫意,我速抄筆記,期待在永和服務的期間能略窺一二。

    他停頓後說:……然後用生態的角度想,一切好像有了新的解讀。我頗認同,果然與學弟是生態同溫層無誤。我們若從水環境來思考,探索都市的紋理,水文就像掌紋一樣的渠道,遇到三角狀,就是水路交會處,也會是人文交薈處。然後,從生態系統的價值切入:發現生態系統提供有效的支持土壤的肥沃、食物鏈;帶來啟發使人們產生美感、在自然環境中散步、創作;作為調節流速、輸砂平衡;實際的供給砂石、經貿交通、水源、漁獲、灌溉。以人為本,繞著我們人類的需求,是說服大部分人轉而支持並理解生態的慣用手段。

    他說走讀瓦窯溝的過程曾訪問幾位里長,知悉這裡淹水嚴重,其實淹水最嚴重的是傳統公寓蓋的位置泡在中永和的低溝使然。再次強調永和這裡是淹水潛勢區,每逢豪大雨連下數小時,就會淹水,這種生活印記,老一輩的人尤其印象深刻。

    客觀,就是抽離的來看:……然後,從臺北盆地的尺度看,中永和會在哪裡呢?也就是揣想天龍國人怎麼看這裡的?

    他攤開他的左手掌,反手給我們看:「水文像掌紋,在地圖攤開來,有斷點,有分支。」水域溯源部分,除了壇前溝(瓦窯溝的原名),這裡的水系還有南山溝(一部分在南山路下)以及二八張溝。瓦窯溝專門給挖沙燒瓦用的,所以華中橋有大煙囪,是官設的瓦窯遺跡,可考的還有目子窯、八卦窯等。

    他說:「我們也可以從房子的建築類型,回推雙和區的發展。這個也很有趣。」確實,鳥瞰永和,建築群的高度、構型、色階,代表的就是不同時期永和的發展。

    他還說:「有觀察就會有創作,而且會是跨域的城市印象。」這是在地文字工作者的慣常呈現。

    他說:「對照現在更多的一邊走路一邊抓寶可夢的人,文化走讀看到的是另一個圖層。」語氣裡有些焦慮與無奈。

    他說:像動畫神隱少女千尋解開父母的封印一般,探索在地文史就是這樣的抽絲剝繭。他是宮崎駿的動畫迷無誤。

    他說:「辨識在地的狀態,才能解釋眼前出現文史及生物的差異。」我想到在我們校園有成排的森氏紅淡比,出現得很奇特。

    他尖銳的提問:「永和有文史嗎?」「當然有」。他馬上自問自答:「這得追溯到幾百年前,擺接平原是新店溪沖積而成的沙地,為了管理屯墾設擺接堡,清乾隆13年,由楊端開始,有了墾號。1958年分鄉設鎮,命名中興,後改為永和。清光緒年間,擺接堡下轄35個庄,屬於今之永和市有秀朗庄、潭墘庄和龜崙蘭庄,3個庄。日治時期,承清朝舊制,屬今永和市部分,仍為秀朗庄、潭墘庄和龜崙蘭庄。」

    他說:「這裡曾規劃為花園城市,1955年設計,彎彎曲曲,是為了公園的步道而設計。」

    然後,他打趣說:「有人說共軍如果登陸,最難打的巷戰會是永和地區。」該會心的一笑嗎?因為馬路蜿蜒曲折,小路會變寬,直路後來常會迴圈。

    他問在場的老師:永和生產聞名全國的,除了豆漿外,還有什麼?當下大家都面面相觑,表示沒有想法。其實,永和豆漿起始於中正橋興建之時,工班都在橋邊的豆漿店吃早餐。橋樑興建完畢後,工班解散,工人難忘當初美味,便將豆漿名氣傳開,之後各地陸續出現以永和豆漿為名開的早餐店,就是源自於此。講師也透漏,永和美食聞名的還有其他的類別,像甘蔗、竹筍、大陳年糕(飄台一甲子的周家年糕)、薑汁米粉、紅豆鬆糕及酒釀等等。如果說到產業,則此地的砂石(五分石最好的等級)、韓國草、香花(黃梔花、茉莉花、秀英花)、大梅花蘿蔔等,就是頂級的貨色了。

    他說:「楊三郎之父楊仲所蓋的日式建築,稱為網溪別墅,是一棟位於此區博愛街上的私人宅院,台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在1998年將其列為古蹟。」

    他說:「永和有兩個楊三郎,你們知道嗎?一個是書畫名家,一位是在音樂領域(本名楊我成)聞名。」我不知道。我連楊三郎是誰都不知道,真是孤陋寡聞。原來,第一位楊三郎是印象派畫家,評論家曾公開表示,楊三郎的畫:「性格豪放爽朗、下筆奔放,不拘泥於細部描繪而追求大張力,因此能夠呈現大自然無比的氣勢。」第二位楊三郎,是作曲家,如果說他的代表作是「港都夜雨」「望你早歸」「秋風夜雨」,那我便知道了。所以說,祥瑞福地,出聞人名士,讓在地人一抹榮譽感上身,尤其是遠居他鄉時,這些都成了思鄉的話題了。

    這張圖(合祀的兩尊神明)投影出來,大家都笑了。「在這裡,土地公土地婆婆被信眾們共拜。」民間信仰是這麼的可愛,人的需求和神的需求都同步了。

    就知道這個演講有彩蛋,最後學弟拿出幾本新書在手上晃,分別是「我家後巷有小河」和「漫遊雙和」,舉手發言回饋的老師,就可以得到這個贈品,一下子贈書就給出去了。我想,得到贈書的老師們收穫最大,今天的演講很多內容都可以從書中汲取或回味。

    快到解說的末尾了,瀚嶢放慢速度,他綜合以上的說明,再次強調:「我們理解到,在生態層面:尺度放大看地景生態,或者聚焦做棲地觀察進行水環境思考;在歷史層面:看水岸利用的軌跡和都市紋理進行文史知識探究;感知層面:試著攤開地圖閱讀地圖,進行感官的開發強調地方感的建立。」學弟豐肴的知識,與在場三百位教師誠摯分享,交淺言深,給我一次文化生態的心靈掏洗。甚是滿足!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後盾——給八年級家長的一封信

 

        後盾——給八年級家長的一封信

親愛的八年級家長:

    我現在開門見山鼓吹您參加的,是與您的孩子息息相關的升學座談會,你們要綿密的組織起來,積極地動員起來,做孩子強大的後盾,做學校堅實的後勤補給,我需要你們的幫助,孩子們更是需要你們。

    在你們還沒完成組織之前,老師們已經先行組成升學輔導團隊了,我們選定了未來一年負責各科的總監老師,試題分析、複習計畫及模擬命題,都是他們熟稔的專項。對應升學輔導團隊的,給予團隊有形與無形戰力資源的,就是家長升學後援會。而後援會剛成立,運作之前,我誠心的呼籲,讓我們用熱情參與升學座談會,用行動來呼應老師們的用心,用出席來給後援會的家長代表們信心,好嗎?

    面對升學,這不是一個人的挑戰,是一群人的集體成長。你的孩子一個人衝,最多只能孤單的滿級分。我們要的是全體上岸,是族群的榮譽,是尋求共好,是在邁向成功的路上,互相火力支援,有情同手足的朋友苦樂共享。怎麼做?怎麼打群體戰?來到學校聽聽我們的分析吧!

    在非洲,每年六月雨季過後,大批牛羚會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大草原遷徙至肯亞的馬賽馬拉,這段旅程歷時兩個多月,而跨越近2900公里的艱辛路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橫陳在中間的馬拉河。會考就像馬拉河,會考的篩選,洶湧、強大、殘酷、直接,讓第一次渡河的小牛羚們被沖散、溺水、遭踩踏、遇襲或落單不敢渡河,我們就是老牛羚,我們靠著經驗與智慧,選對河段、選對時機、訓練衝河陣形、鍛煉體力、阻擋鱷魚突襲,努力一切的一切,就是要帶我們的孩子們,安全的闖過這關!

    親愛的家長們,您的子弟就要邁入最精實的一年了,參加家長升學座談會,就是您支持孩子的第一步。我真的很需要你們,各班導師也是,甫成立的家長升學後援會更是!期待大家有錢的出錢,讓經濟弱勢的孩子們有相同的訓練強度;有力的出力,協助老師們處理訂便當、陪伴孩子們夜自習及辦公室執勤等等庶務:有資源的引進資源,像各類專家,或者各種獎勵,各式祈福集氣,都對集體戰力有利。

    永和國中,是夢想家集散地,不斷的締造瓦窯溝傳奇。你的孩子,不,我們的孩子,就是夢想家,就是傳奇!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以終為始----新生訓練訓勉

    我們學校設置了一個「永中時光郵局」,每個進永和國中的新生都要寫一封信投遞,收件的人是三年後的自己,「永中時光郵局」會準時寄達。在新生訓練這一天,我親自見證各班班長將收齊的信投遞進時光郵局郵筒,我也親手做了彌封的動作,這是象徵意義與實質意義兼具的儀式。

    這有趣的活動其實就是提醒同學一個「以終為始」的概念,想想看三年後的自己是如何?三年後畢業接到青澀的自己的來信,閱讀時,是後悔還是欣喜?是達標抑或落後?我們要怎麼樣的結果,就得有相對應的開始。而甚麼是對應結果的開始呢?我認為就是努力的方向要正確、進步的速度要掌握、所需的條件要備齊及行動的內容要規劃。

    一代心靈導師史帝芬•科維(Stephen R. Covey)在他的暢銷著作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也分享了「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的概念。他所提的以終為始,是先在腦海裡醞釀,然後實質的進行,換句話說,就是設定了終點,然後當下努力實踐。所以柯維認為,以終為始等於是經歷了兩次的起始,一個是心智的起心動念(mental/ first creation),一個是身體的實際創造行動(physical/ second creation)。同學們的寫信寄信,就是呼應了柯維所說的第一個起始,而同學們今後三年的學習,要不要也完成第二個創造呢?

    譬如說你跟朋友約騎腳踏車,到達目的地要五十公里,且因預約了餐廳必須十二點前要到達,你該怎麼做?如果只是純數學問題,只要維持每小時二十五公里的車速,兩小時就可以完成,所以就押十點出發,是嗎?然而,仔細想想,路上可能會有突發的路況,或道路整修改道,或中途預計會停留休息,也有可能遇到美景拍照留念,或許當個友善的過路人幫忙需要協助的老人家等等,更可能因研究了路線覺得安全考量而不採用最短距離,這樣就會把出發時間提早到九點了。以終為始的習慣,讓我們能準時、成功、安全、順利的達成任務。

    以終為始也可視為一種「反推」的能力,像老師教學,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為什麼要在何時把何種知識或技能教給你,先教甚麼對你和對下一階段的老師有利。站在學校的立場,想想何時畢業,何種程度可達畢業門檻,以你的有限時間,反推你的教學進度和評量。你的父母親則以你未來的競爭風險,反推給你甚麼優勢,又衡量你未來學習階段的索費不貲,而未雨綢繆的儲備教育基金,這也是我們大人常常在思考,並且累積的部分。

    學習也是這樣的,以終為始啟,終局思維勝。先思考你想成為的人,你的最終需求是什麼,你要達到的效果是什麼,或是你要解決什麼問題,再反推你現在需要做什麼,學甚麼或缺甚麼,投入的時間是多少。以終為始的態度,終究讓我們面對學習時更謹慎,在漫長的反覆熟練過程中,不會再感覺無聊,同學們,讓我們鎖定生命的目標,以終為始,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