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創科社滿月圓生態資源體驗


創科社滿月圓生態資源體驗
說好的三十人,因著武漢肺炎疫情的緊繃,只剩18人出發,這樣也好,間隔著坐,靜靜的坐,上車就睡覺,醒來,大巴已在第二停車塲停好車。我們一開始就在步道入口巧遇義務解說員王富永老師,他的身份是鶯歌國中的英文老師,他透露其實今天是他的退休第一天,但他還是按著往常的規律作息來此服務。我們一行雖然不滿二十人,不到團體解說的人數,但是王老師願意和我們一同前往山區。
走在步道上,漱漱的溪水聲透過山谷的迴聲放大,蓋過許多聲音,是沿途背景聲的主調。這滿月圓終年潮濕,沒有明顯的枯水期,冬季仍有東北季風帶來的冬雨,所以溪流水量仍然豐沛。
我第一個解說點,是姑婆芋,因為這個地方的姑婆芋和和山芋長在一起,方便我們解說和觀察。
沿途也有不少山棕,老欉幼欉都有,於是便將山棕與黃藤的民俗應用也一併介紹了,但棕簑掃帚、棕鬚刷、籐製傢俱或黃藤索等這些東西,沒有使用經驗的孩子們似乎無感。
此時的溫度低於十度,沒什麼昆蟲走獸,解說得有資材,東看西看,步道上是有許多闊葉樓梯草,霎時也不能說出什麼道理。如果看到樹蕨,又以台灣桫欏居多!走沒多久,就看到了高掛天空的成串香蕉,這是高大瘦直的山蕉,果實內有碩大的種子,果肉反而一丁點而已!
附生植物山蘇在這裡是多數黨,它又稱鳥巢蕨,不只是它型態狀似鳥巢,而是真有鳥類以它為巢,就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黃魚梟,而滿月圓的溪流上游還真的有牠的蹤跡⋯⋯
王老師在我每個停駐點講解完後,都會再補充內容,他說,台灣有三種山蘇,分別是南洋山蘇、台灣山蘇和山蘇花,以孢子囊的排列做分類別,最常被食用的是南洋山蘇,而這裡的以台灣山蘇為主!
山鳥冬天容易混群移動,這次我們遭遇的,是以繡眼畫眉為主的混群,林下移動的是繡眼畫眉,綠畫眉則在高的枝條上跟隨,數量較少,然後還有灰喉山椒不規則前進。這在夏天繁殖季時是不同的,混群移動的情形不再,而是一對一對各自為幼雛奔走。
我問王老師,為何步道一半柏油一半碎石?王老師請大家停下來,一起思考!碎石的部分都在靠山壁內側,主要是增加透水性,鋪柏油則是為了營造無障礙環境,讓行動不便的旅客至少可以到達遊客服務中心。
有一段山坡是種了規律的柳杉,樹胸徑一人可環抱,可見還不是栽種很久。路旁還看得到台灣肖楠,原本應該是這片森林的主人翁的。伐木後土地公種的樹就是天然次生林,仔細觀察,還是有層次的。
途中忽然看到木屋群,這是新建的建築,正巧十點整點進入館內參觀,於是我們享受蝴蝶館定時的導覽服務,解說的是劉韋伶專員。她說,因滿月圓森林植物豐富,所以食草蜜源植物也多,因此也棲息著很多蝴蝶。有此一說蝴蝶的窄食性有利生存,不同種蝴蝶對食草的需求就會錯開。她還特別強調鱗粉對鱗翅目昆蟲的重要性,靠鱗粉脱逃蜘蛛網,但鱗粉不會再生,第二次第三次再落網,就沒這麼幸運了。她還說鱗粉防水,而且蝴蝶是有味道的,不是香,而是讓天敵討厭取食。滿月圓的蝴蝶種類接近兩百種,就已經接近日本全境的數目,這裡是賞蝶的聖地。其實,只要是棲地保護得好,不僅賞蝶,這裡也是賞鳥、賞蕨、賞蟲賞地景的聖地。
就我的習慣,在野地就是邊走邊上下左右察看,撇見木棧道旁散落只剩殼斗的青剛櫟果實殘骸,青剛櫟是台灣黑熊的主要食物,但是黑熊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附近山區了。想到以前有現在沒有,心情不禁有些遺憾的轉折。
遊客服務中心旁兩排青楓只剩下枝條挺立,沒有半片葉子,想像初冬時的風情,應是紅橙黃綠還漸層的掛在樹上,引人讚嘆。楓香是金縷梅科,青楓等真正的會妝點山色的楓樹是槭樹科的,兩者其實不同。
才在解說牌處聽到王老師介紹有關小剪尾這種鳥的習性,過不了幾分鐘,我們就在處女瀑布下遇見黑白相間的小剪尾在巨石與飛濺的瀑雨中跳躍鳴叫,這種即知即見的流暢體驗真是難得,也見證了王老師解說功力的深厚。
回程看到的天南星科的申跋葉片尺寸大得不容忽視,佛焰苞花序也捲曲得很美,已經午後了,冷清草和水鴨腳都還沾著水滴。上山時孩子們是踱步前進的,下山時我允許他們自由下山,他們全衝得不見人影,遠遠的有聽到歡呼打鬧聲,但是已然無法阻止!孩子就是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