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Scientific
Thinking),也叫科學邏輯,又稱科學性的思考,是指一個人根據感官經驗而得的具體想法來進行思考,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依據現象、事實來論證其間的關係、評估發展乃至獲得結論的心理過程。所以說,科學思維是一種合理進步的思維,也只有合理進步的思維才能成為正確推理的工具,也才能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因此,學會科學思維,習慣科學思維,對現代知識分子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課程。
科學思維,亦可理解成是形成並運用於科學認識活動、對於理性與感性認識題材或物質及心理層面認知,進行優化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系統,是真理在學習的同步過程中,對各種科學的推論方法的蓋括性整合,所以可將科學思維當成是人類實踐現代生活的內在產物。
另一派專家的說法,認為科學思維是指為了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所具有的思辨模式和認識方法,它是連接實踐與理論的橋樑。或者可以說,科學思維是指符合認識規律、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並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
科學思維素質,一是要求人的思維要正確,即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以及正確應用邏輯規則進行推理活動並不斷達到正確的結果。 二是要求人的思維要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前進。
科學思維的本質特點是正確性。 如果不能正確地運用概念、判斷進行推理,不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思維的結果往往是錯誤的,這就不是科學思維。
所以在學習科學思維的過程中,或可反問「什麼不是科學思維?」,得到的片語,常是包括「迷信」、「陋習」、「反智」、「混亂」、「權威」、「蠱惑」及「失序」等等反向進步的負面情況,運用「消去法」趨近科學思維的原貌。
成熟的科學思維必須具備皮亞傑(Jean Piaget)的四個發展期中的形式思考過程。更有學者對進行科學思維的過程,依據訊息處理的理論,提出一個認知模型。這個模型認為,學生通常在面對由老師、教科書或實驗手冊所揭示或者是自發性的產生問題時,運用其認知過程,建構出問題情境中各事件間的關聯,同時又由其長期記憶區中蒐尋出相關的事實、原理和技能,來進行推理與探究。這樣的學習所得的理論或模型,最後又再進入長期記憶區,供以後進行相關學習時使用。
另外,也有研究者主張在科學教學中,利用科學史來進行科學概念學習及訓練科學思維。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了解科學概念的演變過程,而非只是講解或示範。但是,將科學教學與科學思維綁在一起的結果,就是離開了科學學習,也同時宣告科學思維的中斷。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通識課程中,學會科學思維是大學生活的又一個重點,只有學會科學思維才能真正弄懂生活常識的重要意義,基本上不踰矩,被動上不受騙,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做正確決定。我們可以從科學思維的含義出發,通過考察科學思維的脈絡,解析科學思維的主要特點,把握科學思維的意義,最終建構屬於個人化的科學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