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國際教育再出發

         國際教育再出發

    只要是永和國中的成員,都知道我們學校的願景是「永和情、自然心、國際觀」,在這個願景的架構上,國際交流一直是我們活絡進行的校園日常,不論是帶學生走出去或者是將國際友人迎進來。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得這三年國際教育僅以線上小規模視訊的方式低密度的維繫著,我們像原始人保護火源之心避免熄滅一般,盡量與姊妹校保持著書信往返。

    隨著疫情的趨緩,我們行政團隊無不摩拳擦掌,構思著新的國際教育活動,期待國際交流再次成為永中校園的熱門主題。還好,學校的英語教學從不停歇,與空中英語教室合作的聽力訓練持續推展,外師持續爭取進駐兩位,在表藝雙語新進教師及英文老師的協助下,增進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英語圖書館部分,持續的擴增藏書,不斷的設計主題式的書展,都是為了國際教育做準備。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透過母系師大生科林陳涌教授的牽線,我們與師大國語文中心洽談了一項長期的合作,讓本校成為這個機構長期固定的單位或基地,可以協助中心進行各種短中長期的國際交流。然後我們迎來了美國國務院安排來台學習中文的二十幾位青少年,媒合寄宿家庭接待長達一個星期。繼國務院之後,再接待關島大學的大學生,在永中度過了盛夏難忘的學習之旅。

    因疫情中斷三年的紐西蘭暑期遊學計畫,在學弟建立的全力規劃下,三星期團和五星期團兩團都順利開團且不負使命精采完成交流。先前建立還擔心出團人數不足建議和他校併團,都被我否決掉。因為,我相信永和國中的家長,一定會全力支持學校做出有利學生學習的選擇。

    體育團隊部分,則有跆拳道在七月的曼谷移地訓練,由於擴增了選手的國際視野和接觸國外訓練,返國後的中大型比賽表現大幅度成長,以至於後來亞洲跆拳道比賽金牌選手的誕生,都可以說是國際交流的開花結果。

    在進校長室的門樑上,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北北基雙語生活科技推動聯盟」的匾額,這也是科技中心呂主任自己科技人卻擁有應用外語系雙棲專業的關係,結合學校多位資訊及科技老師進行三地的雙語教學交流。雙語教育是支撐國際教育的基礎,我們在推動國際教育時,轉化到課堂,就是雙語教育。

    近日,響應退休校長王綠琳博士的邀請,教務處也參與了2024辛辛那提姊妹市與新北市學生-愛與和平國際文化教育英文筆友會交流計畫(2024 Sister City Love & Peace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English Pen-Pal Exchange Program for All Levels Students(G3-G12) between in Cincinnati, USA and in New Taipei City, TW.)的籌備工作,希望國際教育由點到線至面,在永中的校園綿密的鋪陳開來。

    九月十三日,我收到一封來自新加坡協和中學的信,信中主筆為該校陳副校長,她主動提出與永和國中交流的意願,介紹他們是一所由政府興建,以「致力於使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與激勵他人的領導者」( Lifelong learners , Inspiring Leaders )為學校的願景,為1317歲之間的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的學校。我回復可以進行溝通後不久,校長Mdm Chen Biqing就正式來信表達將在十一月初派先遣人員來洽談交流事務細節。新加坡人即知即行,崇尚效率,在我過往與新加坡南華中學交流時也是這樣的良好印象。

    十一月一日,我們迎來協和中學的代表,包括領隊Fathiah BORHAN HOD)工藝與科技部門主任和高級教師Chen Bi QingGEO5A)及Tang LAI SIM CHRISTINEGEO5)一行三人,我們以最高規格接待他們,除了互贈紀念品,兩校也分別進行簡報介紹學校概況,我們還安排在和平樓生科教室 及信義樓英語情境教室進行全場的觀課,最後兩校代表磋商互訪重點與交流細節。

    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清楚知道協和中學校訓是:嚴於律己,樂於助人;自強不息,率先垂範( Leading Self Serving Others Actualising Self Inspiring Others )。該校致力於培養未來的領導者,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學方面,教師們廣泛運用資訊科技的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們把教學資料們上載到學生網路學習平台上( SLS ),全校學生人手一台電腦,課堂上,老師們利用平台的各種功能引導學生全方位動態了解所學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能力。

    此外,該校也大力提倡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在科學部門所進行的應用科學尤為突出。學校為那些具有科學天賦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台,科學部門的老師們引導學生將抽象的原理原則運用在具體生活中,以解決實際問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協和中學的課程地圖中還擁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每位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外活動,從而讓協和的校園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是學校的籃球隊,籃球隊參加全國各級各類比賽,戰績輝煌!講到這一個部分,我方代表也頻頻點頭,因為我們也有具傳統的甲組男女籃代表隊,有機會可以切磋球技。

    這次與會的兩校代表都一致認為,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學習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跨國參訪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來自我們兩所學校的學生可以進行文化、語言和學術交流與探索。透過合作,相信我們可以超越傳統課堂的界限,為學生提供獨特且全面的教育體驗。我們同意,兩校互訪的宗旨是:

一、文化交流:學生將有機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儕互動,促進相互了解,提升美感素養,拓展全球化的視野。

二、語言學習:學生透過互相交流,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溝通技巧。

三、學術和課外合作:學生透過彼此的交流,將促進他們之間的共同合作,並交流思想,培養批判性思維、提高領導力以及創造力。

    國際教育是一個大趨勢,永和國中作為一所優質的明星學校,必須擔任領頭羊的角色,發揮創意,全力衝刺。至於我本人,也將在教育局長官的帶領下,於今年底至越南胡志明市參訪該地的各級國際學校,觀察開發中新興國家在國際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而我也會將此行的所見所聞撰寫專文發表,與全體師生共勉。

再訪滿月圓

         再訪滿月圓——學生戶外教學的深層記錄

    今天從集合到上車,然後整個從永和到三峽的路程,一直到目的地滿月圓的第一停車場,雨都沒有稍停過,我想註定今天是要全程冒著雨上山了。才剛從遊覽車走出來,就遇到藍鵲家族,這個家族不小,約莫十二三隻,牠們一見我們的雨傘隊伍靠近,就四散飛離了。

    以往來滿月圓,從第一停車場往滿月圓的入口處都是走柏油路,這次是我第一次從蚋仔溪生態步道通往入口處走,這段步道沿路都是新植的九芎和青楓,地面上也是新鋪的碎石。我們師生一行人在步道的階梯上,冒雨拍了第一張團拍,四位老師,25位學生,恰到好處的師生比。

    在售票亭等我們的,是萬湘愚老師和陳文西老師,簡單打招呼後,全團就交給他們了。但怎麼會是兩位解說員呢?原來我們這趟解說,上山和下山是不同志工服務的。特別喜歡「萬爸爸」這個稱呼,和萬湘愚老師本人的親切、沒距離非常搭調。

    聽到潺潺流水聲,滿月圓真正的入口就近了。這條蚋仔溪溪水湍急,我每次來此探訪,水徑上的大石位置都不一樣。再下游就是大豹溪了,滾滾流水匯聚到大豹溪後威力驚人,大豹溪恐怕是造成每年生命殞落最多的水域。

    又見山蕉、山棕和黃藤,傳統的簑衣從山棕製作,黃藤成熟的莖則可做藤條,這是剝除黃藤葉鞘上的粗刺後製成,去除體罰用的工具,它目前還可以製作藤椅、藤手杖等日用品。萬爸爸說,路上隨時隨地都有吃的食物,像山芋可以吃,葉表因奈米結構可以聚水滴。相較於有毒的姑婆芋,山芋葉片色淺葉圓,直立的只有葉柄,姑婆芋葉則無法聚集珠狀水滴。

    除了山芋、山棕、山蕉等植物有山字開頭、萬爸爸說,還有可食嫩芽的蕨類山蘇、花香濃郁的山黃梔、花色會變的山芙蓉、海拔高點的地方還有珍稀植物山毛櫸、可製蜜餞的山楂以及山茶花。

    稜果榕的樹幹上長出的果實是無花果,萬爸爸提醒孩子們,它是可以吃的,但怕你們其中之一是吃素,就不適合取用了!「無花果是葷的?」有學生問道。萬爸爸點頭說,因為每個無花果內都有小型寄生蜂寄生其內,要想挑除是困難的。

    解說的空檔,萬老師就會說說他的生平,他說他從聯電退休二十年,子女都長大成人了,在哪裡上班,有多少成就,他了無牽掛,平日就是在這山林裡當志工,跟野生動植物為友。

    山路很短,但解說拉長了上山時間和登山隊伍的縱深。萬老師說紅檜與肖楠不同,紅檜分佈在高海拔,肖楠分佈在低海拔。但滿月圓這裡紅檜肖楠都可看見。

    沿路幾株大花曼陀羅盛開倒吊的白花,其實孩子們也不甚有興趣聽這花有毒還是沒毒,聽解說時會乖乖聽,解說一停,就又四散去了。

    在野外常常會遇見樹上有巢狀結構,解說老師指著遠方的樹幹問說,「它們是蜂窩?蟻窩?還是鳥窩呢?有誰知道怎麼區別?」

    講到觀音座蓮蕨,基部有救命構造,富含澱粉質,是野外求生的好目標。

    難得的是,在萬爸爸解說的空檔,有一名學生主動問了在邊坡的很多小型蕨類是什麼蕨,萬老師湊近看了看,「喔,這是密毛小毛蕨,在滿月圓這裡很多。」我想起以前大學修「蕨類學」的艱困時刻,蕨類分屬一百多科,跑台實驗五十個顯微鏡底下,我很沒把握的填上答案的窘境,修完學分後,就把蕨類學還給老師了!

    在一個轉彎處,我們可以看見溪流的水面面幅比較寬,原來有攔沙壩,萬爸爸解釋人工攔沙壩後來變成台灣山林溪流的常態,小型瀑布或小型堰塞湖就也容易出現。這樣的微棲境的改變,終究也使溪流魚類隨之改變了分佈。

    終於走到以前的遊客服務中心的山屋了,現在它改稱「森林小舖」,孩子們三五成群找座位用午餐,我們大人則聊著天喝老闆娘手沖咖啡配芝麻糖!帶隊的四個老師此時才聚在一起,享受片刻出門踏青的閒適。我隨手翻起一本展示的翻譯書籍,書名為「一行禪師怎麼吃」,其中有一段話:

「在時空的次元裏

    咀嚼就跟呼吸一樣充滿韻律

    傳承所有祖先的生命

    為子孫開展一條上行之路」

邊看文字邊咀嚼芝麻糖,真的發現竟有咀嚼的韻律,觸動一陣酥麻,眼睛閉上再張開,便即刻開悟了。

    在跟萬爸爸閒聊的時候,眼睛撇見佐卡夫GECARF商標,老師的野外服裝還真的很不錯,很多實用的口袋,整件防水、透氣,我很想也有一件,不過我沒有詢問老師在哪裏購買!

    等待學生集合的空檔,導覽老師指著旁邊的大樹說,這一棵在這裡就是怪了!你們有沒有發現?仔細觀察一下,我見是銀杏,沒猜錯,老師接著說,本來這是被山老鼠偷運到登山口的,幸好被攔截,然後回種在這裡。像這樣的故事、軼事或者趣事,是不可能寫在官方導覽手冊的。

    下山時換陳老師解說了,萬爸爸已經先一步下山接另外一個團體了。回程的第一件事,就是從「森林小舖」往回頭仰視,目光隨著陳老師的手杖延伸出去,傳說中渾圓山勢的滿月圓山就映入眼簾了。「哇!」、「原來!」,不用多解釋,此景說明了一切。山上霧濃,所以滿月圓山頂就似駕在雲堆上的半圓型燈罩。

     果然換人導覽就會有不同的收穫,陳老師跟我們說,台灣有六種「槭樹」,包括:青楓、台灣掌葉楓、三角楓、尖葉楓、樟葉楓和台灣紅榨槭。掌葉楓、青楓、三角楓是這個山谷中常見的種類,賞楓紅其實也可以來這裡,但是,楓紅的變色條件是乾燥、低溫和日照足,光是第一個條件乾燥,這裡就是比較缺了。

     陳老師說,台灣的針葉五木:紅檜、扁柏、肖楠、台灣衫和香杉(巒大杉),這裡都有,但是比例上有些差距。陳老師問:「為什麼現在看到的巨木神木,以紅檜居多?」我們原先以為答案會是生物分佈的問題,結果答案是紅檜成年後容易空心,扁柏則較實心,因此伐木都先被選中伐光了。

     「你們都過來看看!」,陳老師比較要求大家的學習態度,他接著說:「水冬瓜果實葉表粗糙,像不像奇異果?」陳老師指著植物樹幹上的小果。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會需要野外求生,但是,如果能在平常就注意,誰可食用誰有毒,那麼我們在野外存活的機率就會增加。其實水冬瓜是屬於獼猴桃科水冬瓜屬的植物,果實多汁甜美,是野外可食植物中甜度最高的類別。

    雨停了。回程大家都收了傘。目光比較能向上看,見棵棵樹木都有大小不等的附生植物。那些大多都是蕨類,在樹上是著生,是附生,不是寄生!

    什麼是自然的歷史?通常經此一問,目標就會鎖定在漫漫演化長流中能夠一直存有的物種!滿月圓這裡還有一種冰河孓遺植物叫台灣桫欏,比起同為樹蕨的筆筒樹,台灣桫欏的葉子太念舊,葉枯了都還留在樹上。

    陳老師在一棵很大棵的江某樹下停下來,這江某樹是台灣最大蛾類皇蛾幼蟲的食草,以往在野外我都會在江某樹下待久一點,看看能不能順利遇見藏青色粉白色塗料的巨大幼蟲。滿月圓的高度不高,海拔僅200-400公尺,但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還是自然匯聚在這一區。

    下山大家的步伐都會變得快些,但是在一個轉彎處前鋒部隊遇到落單的台灣獼猴,就停頓下來,這公獼猴見人群也不避逃,俯瞰著我們,並且牠還很從容的在我們走過時上演空中如廁,少數目睹的幾個人都驚聲尖叫,真是不雅觀的畫面。

    陳老師問同學們有沒有人直上最高的瀑布?同學都搖頭!老師說,相傳從滿月圓到東眼山的山徑上,有一位修行的人,他行蹤飄忽不定,有時安靜的立在森林中,看見的登山客都會被嚇一跳。

    仔細看溪水,有片片鱗光出現,陳老師說,這些大多是苦花。苦花愛吃溪流的藻類,所以側身啃蝕岩石時露出了側鱗,當在陽光照射下看見鱗光點點,就是水下的魚群在覓食了。

    入秋後,青楓變色的顏色最豐富了。青楓從新芽的翠綠到老葉的墨綠,再經歷第一波寒流後,黃橙紅褚相繼出現,這讓步道五顏六色起來。

    這段溪流有四種溪流鳥類常駐,分別是紫嘯鶇、河烏、翠鳥和五色鳥。我們沿途有聽到五色鳥的叫聲,但老師說的其他的種類就不見蹤影了。

    回程先頭部隊看見結果實的竹子,原想等待陳老師,但陳老師在隊伍後面,於是我就撐起解說的重任,告訴身旁的孩子們,竹子是多年生的植物,平日是不開花的,但看見開花便是快壽終正寢了,大家今天很幸運,可以看見竹子開花!

    我們下山走柏油路面,可奇怪的是多遇到結網蜘蛛,大概都是中大型的,雨後天晴,牠們剛吐絲蛛網黏性超強,我們走前面的人都紛紛「掛網」。

    下山途中走在我旁邊的兩個七年級小男生,沿路不怕生的與我聊天,他們恰巧都說他們的爺爺的老家就在山上、有農地,他們喜歡在田野生活等等,我看看他們白皙秀氣的臉龐,細緻嫩滑的小手,他們應該很少到山上陪他們的爺爺挖竹筍採水果吧。我微笑看著他們的一來一回,有一種黃髮垂髫怡然自得的感悟!

    上車吧!下次再來!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馬祖印象(2020)

 


        馬祖印象(2020)

715

    我們一踏上馬祖,第一個參觀的地方便是漁業展示館,今天天氣炎熱,先到有空調的場館也不錯,同時透過解說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漁業文化。沿路我看到很多有特色的古厝,我就直說了,這裡的傳統建築很特別,都是先以福州杉構築骨架,再用花崗岩包覆在外,這樣的工法讓島內的建築非常的堅固。從地質學來看,馬祖各島與福建的板塊相連,跟台灣島很不一樣的是這裡平時是沒有地震的。

    北竿的沙白、潔淨柔細,在太陽照射下閃亮透晶,這裡的砂石英含量很高,又散布著星砂,發著獨特的光芒。我們一行走過目前看似簡易的橋仔碼頭,但聽說以前這裡曾有千人聚落,是重要的轉運商港,也許只剩石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了。

    往大海望去,肉眼可視的遠處是大坵島,是野放梅花鹿的棲息地,但這次沒有安排大坵島的登島探索,也就沒有機會親近梅花鹿,或者目睹肥美的石蚵、淡菜和藤壺了,聽說,島上放養了專吃蜈蚣的「蜈蚣雞」更是美味,大啖雞肉的同時大坵島上產的紫菜和「天青地白涼茶」都是很好的搭配。

    接著我們來到「阿婆魚麵」,因為已是下午了,只品嚐冰鎮黃金地瓜餃,這碗甜品以綠豆湯為底,地瓜餃內餡包花生或芝麻糊,口感綿密。這裡的美食獨具特色,約莫是阿婆添加了教作「好客」的佐料。搜尋美食的來去之間,我們也跟兩隻素有盛名的黃魚雕像合影,來馬祖前我也聽說了這裡的黃唇魚全身都是寶,但過度撈捕導致一魚難求,曾有捕獲一隻百斤級的黃唇魚,最後以2700萬台幣賣出的驚人紀錄。

    我注意到開始退潮了,海水退得頗遠的,當地人說,南竿整日的潮差可高達五公尺之多。難怪,在戰地政務時期,物資的運補是多麼緊張和不易。等紅綠燈的時候,遠看山壁露出的岩層,很多都是雙色的,原來古時海底岩漿分二次噴發,導致馬祖地質常呈現兩色,讓這片土地更增添地景的可看性。科普一下地質學,馬祖這裡的岩石為中生代的火成岩類。有趣的是四鄉五島的岩種組成也不同,其中東引島主要以閃長岩佔多數,南北竿為不同時期的花岡岩,西莒島則是凝灰岩,而東莒島則有部份火山角礫岩,都是我們在臺灣本島少見的岩石種類。

    我們一行人接著參觀了橋仔地區的山西靈台公廟,這是少見以靈台公為主祀神的廟宇,與玄天上帝廟和正乙玄壇宮合稱「三合殿」。這裡的人信仰虔誠,三步一廟五步一神,從數字上來看,村莊住著一百多人,但八座廟宇供奉著兩百尊神明,真的是「神比人多」的神仙聚落。這些廟宇的建築特色是名為風火山牆的馬鞍牆,矗立在眼前,濃濃的閩東味,讓我們參拜神祇之外更多時候是抬頭仰望封火山牆的延伸弧線。

    我們還參拜了楊公八使宮,這是全世界唯一沒有龍圖騰或龍紋的中國廟宇,但若沒有人提醒到真的不容易察覺。主神楊公八使六歲學法術,十年後回鄉,收服小喜龍,但跟龍有過節,也因此凡身殞命,故這間廟均以麒麟及鳳凰為裝飾,刻意不使用任何的龍紋。這段傳說故事蠻特別的,神與神獸的恩怨,由凡間的人延續了數百年。

    當地人說,不是只東北有三寶,馬祖也有所謂的三寶。但不同於一般人想像的寶物,這裡的三寶指的是馬祖冬季產的白蘿蔔、大白菜和高麗菜,都是蔬菜類,獨具特色。可能因為馬祖冬季低溫,土質特殊,這三種蔬菜甜度高且口感脆爽,因此得名。

    我們在坂里這邊也做了短暫的停留,參觀了號稱全國最小的媽祖廟,得知這裡的歷史和信仰故事,感受到宗教的力量綿密而源遠流長。這間媽祖廟到現在已經不只是具有宗教意義而已,由於廟身顏色鮮艷飽和,已經成為網美打卡的據點。廟前一對可愛的石獅子,還有就站在廟簷的千里眼及順風耳,也是非常的吸睛。在坂里海邊,我們也遇到漢光演習的國軍,裝甲部隊在港口佈防,雖沒有管制觀光客靠近,軍車和阿兵哥就在我們周邊來來去去,也讓我們約略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戰備氛圍。

    坂里這邊還有一個點叫坂里大宅,它現在是一個民宿,前身曾被徵調成軍隊住所。漫步在坂里大宅,宅牆厚實超有安全感,感受到閩東人文化的魅力。這裡的古蹟重建頗為用心,木造門框門板都仿古沉舊,連門環都自然的透著青銅繡。屋頂壓瓦石的建築設計,透露著先人的巧思,防風且透氣。有些建築牆角落還可見給雞鴨狗進出的洞,見證著人與動物的共存關係。我們漫遊在古老的建築中,看著人字型砌牆、丁字砌,甚至還有彈孔破片,看著、撫觸著,直接感受著歷史烙印的真實痕跡。

    入夜後我們往馬鼻灣海岸走,大家刻意關掉手電筒或手機光源,期待與藍眼淚的第一次邂逅。終於,驚呼下,我見識了藍眼淚的紫藍色悠黯螢光,這種若隱若現的藍,讓這片海岸散發著神秘的美。被CNN列為世界第15大奇景的藍眼淚,在炎熱的七月下的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可以想像四月大爆發的時候,會是多麼的壯觀。馬祖賞藍眼淚的地點不只一處,於是我們再度驅車出發,來到后沃村,后沃村的沙灘在退潮時後退兩百公尺以上,這裡的星砂比馬鼻灣的數量少很多!遠遠的看一邊是喚「糖砂」的潔淨沙灘,隔開海水的則是觀海長堤,那裏有村裡唯一的紅綠燈,孤單的,在海浪的拍打聲和風聲下,兀自閃爍。

    返回歇腳的民宿已是深夜十點了,有趣的是腳累心不累。進房前我看著對岸的船隻燐光點點,這些光點是怎麼回是呢?抽砂的、捕魚的、抓魷魚小管的和海上交易的,應該都有吧。突然,鄰團的人用藍色LED燈照亮了夜空,還在戶外的人目光都受到吸引。北竿只有兩間7-11,經過時裡面坐滿了年輕人,我們並沒有進去採買。這裡呈現的觀光人潮、外地人、穿著休閒的遊客還有霓虹燈,見著時蠻矛盾的,覺得破壞了美景很突兀,卻因它們的存在而有度假感,有類出國的放鬆。

 

716

    清晨起床,預報雖說今天是晴天,可天空是鐵灰色的,不清澈。馬祖四鄉五島六村,七隅八荒九榕閣,這裡的許多地名揉合了神話的意義,看來,雖然早起想以時間換取空間,但這次的三天兩夜是遊不透此處的了。來到馬祖,全與數字有關,什麼一脊二坡、五脊四坡的,講解過後都會注意點算,獨特建築風格,使得島雖小但內涵多。尤其知道了砌石的接著劑是糯米、黑糖加搗碎的五節芒後,讚嘆這裡的建築工藝充滿著獨特的自然風。

    落腳的芹壁村有很多青蛙的石雕,圍欄的石雕、居民的裝置藝術和生態池中,都有青蛙,都愛青蛙,其中蛙神「鐵甲元帥」是當地人虔誠的信仰,這裡的人早期生活辛苦,青蛙石的蛙鳴曾經諭示了黃魚的豐收,於是對蛙的心存感激成了信念,代代相傳就變成信仰了。尤其供奉於芹壁天后宮的鐵甲元帥,神蹟靈驗,村民對祂的崇拜遠甚於其他神祇。鐵甲元帥的事蹟,許多都與喝酒及看戲有關,據說祂最愛喝馬祖八八坑道的窖藏高粱酒。元帥的偏愛,無形中促銷了地方的產業。元帥也喜歡看戲,尤其是陳世美的段子,近年來還盛傳元帥換了口味,要看京劇的陳世美,村民只好自辦京劇團表演酬神。說到動物神格化,其實閩人也拜蛇神,說文解字有一段描述,「閔,東南越,蛇種。」意思就是閔人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這裡的宗教信仰多元且豐富,還有為白馬、龍蝦、老虎立祠建廟的。

    相傳馬祖列嶼曾有長年居住在水上的族群,稱「蜑民」,但在閩江流域者,則稱為「曲蹄」或稱「曲蹄仔」,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信仰都有著獨特之處,可能是古代越人後裔,但現在只剩下他們開發的遺跡和文史資料了。

    從北竿坐船至南竿,今日海水平緩,從船艙玻璃看出去的浪花,都是船行濺開的,很規律。海水是深藍的,水溫也很高。乘客有默契的皆保持靜默,那麼引擎聲便成了主旋律貫穿整個航程。南竿不遠,我們很快就下了船。

    第一次到地方政府的辦公樞紐,連江縣政府,是這麼的樸質無華,前面的廣闊土地竟是遍植蔬菜的農場,這片土地的生活氛圍就是兩個字,踏實。重點是,菜園因規劃而生,有地名為「山隴蔬菜公園」。據說蔬菜公園共有59筆土地,皆為私人所有,其中近六成土地由縣府向地主承租,種植特用植物「枸杞、油菊、南國小蓟和金銀花」等,期望將蔬菜公園提升為兼具生產與觀光二項主軸的農業示範專區。另外近四成的田地仍為私人經營,依季節種植各式各樣的蔬菜。像青椒、茄子、秋葵、九層塔、韭菜、蔥、蒜、地瓜等作物,幾乎都運到鄰近的獅子市場販售,成為常民桌上的佳餚。於是「縣府前面就是菜園」的特殊景觀,亦成為馬祖觀光的一大特色。

    中午每個人都點了馬祖陳家的Q彈狗麵和招牌扁肉,讓我品味到了在地的美食。狗麵,就是用木棍桿製而成的手工麵,福州話的棍子有點像狗,因而得名。 扁肉,以前用扁擔挑著販賣的小吃,福州話發音像扁肉,所以就是現在的餛飩。

    「冬養海帶,夏殖淡菜」,我們途經淡菜養殖場,這裡的淡菜種類是以紫殼菜蛤為主,養殖方式是以浮球、網袋組合的延繩垂式養殖,因為不可能專養,通常是海帶、淡菜、牡蠣、蠑螺混養,於是不同季節海鮮仍豐富多彩,這也是當地人的生態智慧。對我們而言,此行也算是食農教育旅行的食安檢查。

    本來導遊是不打算介紹八角燈的,但是它太特殊了,有當地居民的屋簷會掛,觀光展示用的反而少掛,這引起我的提問。原來馬祖人結婚、生子、報亡,都用八角燈傳遞祝福與安神。因為福州話「燈」「丁」同音,添燈等同於添丁,是好兆頭。這裡的宗教信仰貫穿了人們的生活。風燈除了祈福祈子,還具有報平安的功能。導遊說,馬祖風燈以細竹條組成燈體外框,再包覆白紙,白紙上貼著紅色花鳥或吉祥字剪紙圖案,風燈的造型其實不只八角型,還有酒罈()型、球型、八卦型和圓形等,其中以酒罈()型風燈最為常見。

    都說最美的風景是人,馬祖也不例外。馬祖的石姆姆,是地名,也是人名,是難忘的風景,更是永遠懷念的人。本來姆姆是用來形容「和媽媽一樣親近、親密、親切和親愛」的人,這是馬祖人給石修女的暱稱。石姆姆享年92歲,在馬祖幾十年接生三千多人,這位老人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姆姆就像馬祖人的媽媽,現世的媽祖,哪裡祈求,她就出現在哪裡。

    「北竿芹壁看牆頭,南竿雲台登山頭。」來到馬祖當然不能錯過南竿第一高峰,雲台山。雲台山以前叫煙吞山,這片山脈如果來對時間可以感受散發著神秘的氛圍。今天我們也許要帶著一點遺憾離開了,朗朗晴空,山林一眼穿透。這裡的海拔248公尺,我們等於走上南竿的最高點,讓我們可以俯瞰整片美麗的風景。

    下山後,我們徒步往金沙聚落一遊。金沙又稱津沙,聚落位於雲台山下,南竿島西南方突出處的灣澳,是南竿最接近大陸的第一大漁村聚落,是情人賞夕陽、好友踏浪的好去處,因保有完整的石牆古厝而受到觀光客的青睞。聚落歷經百年風華,如今的金沙,遺留下的房屋雖然斑駁缺損,卻仍保留質樸美感。金沙聚落也是馬祖老酒比賽的地點,這裡的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著我。我們在古宅巷弄穿梭,手裡一杯金銀花茶,捏一口手工豆沙糕入嘴,口齒留香。這裡的美食讓我流連忘返。

    聽說仁愛村有神榕,仁愛村天后宮建廟有多久,神榕就有幾歲。這些年,神榕罹患靈芝根基腐病,台灣樹木醫院曾前來治療處理,治療過了數年,現在看起來樹勢強健,枝繁葉茂。今天觀看神榕樹稍部分少許枯枝,應是面海受風吹折,應無大礙。

    都說神明肖像嚴肅居多,但金板境天后宮的神像卻是少女馬祖,廟祝的說法是,這樣的呈現更貼近媽祖得道昇天的年紀,就是16歲瓜子臉蛋的模樣,他們認為這樣才傳神。金板境天后宮的屋頂屬出檐式建築法,正面原為板牆立面,改建後為保護木造結構,避免長期風化毀損,便改設為磚造牆身。神廟走多了,我們也不點香參拜了,心誠則靈,手掌合十尊敬行禮便是。

    感覺所有導覽軍事設施時講的故事,就屬鐵堡的最肅殺。這是一個獨立的岩礁,現在碉堡塗上的迷彩有點失真,過度鮮豔,感覺太歡樂。登上鐵堡的步道狹窄不好走,好幾處僅容一人通過。這個軍事地點戰爭時期曾經整個班被水鬼端掉,曾經那麼多守軍犧牲,現在變成觀光勝地,好像很多地方都在嘲笑所謂的永恆,如果知道賦予的意義其實保存期限很短,那麼當時犧牲性命的價值而今何在?聽聞解說曾經的悲劇,我們還是不顧一切的單拍、雙拍、合照以及自拍。鐵島岩石大多裸露,懸崖幾乎沒有綠意,只有碉堡旁幾叢尖刺的龍舌蘭,與鐵島的剛毅形象比較般配。

    入夜回到芹壁村,在地中海風的巷弄穿梭,面海時都可遠眺龜島,龜島位於芹壁村北邊的澳口,是一塊狀似浮游於澳口的巨龜的花崗岩礁石,據說此乃風水寶地,被視為是芹壁村的吉祥物。欣賞龜島的多種視角中,有一個方向會看到趴伏的雄獅,只是雄獅的鬃毛是綠色,肌肉的節理是岩石的花紋。

 

717

    退房的時候,我隨手把在地的報紙裝入行李當作紀念,這是馬祖日報社發行的報紙,這兩天地方上沒有甚麼大事,除了斗大的標題「配合振興三倍券 立榮:國內航線全票種皆適用」之外,就一些瑣碎的地方新聞,但這裡的報紙記錄著這片土地的生活點滴,讓我更加了解這個島嶼的發展。

    不免俗的,和一般觀光客一樣,我們也造訪媽祖宗教文化園區的媽祖巨神像,與世界第一的媽祖立像合影留念。這座立像耗時十年打造,將365塊花崗岩組成28.8公尺的媽祖全身石雕,遠望非常壯觀,近看做工也很細膩。

    我們車停南竿遊客中心,向右步行至大漢據點,這個據點主體分3層,最上層為軍方指揮部,第2層設有守軍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則設有4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和儲藏室等空間。這個由官兵一鑿一槌修建出的坑道,寬約1.5公尺,高約2公尺,主坑道長150公尺,支坑道長為80公尺,合計230公尺,堪稱難得。尤其九零高炮陣地,標語、照片,這裡的種種雖被新刷的油漆粉飾,我還是感受到了那段歷史的肅殺與緊張。

    後來,戰事僵持時,美國支持國軍「看不到不打、瞄不到不打、瞄不準不打」這三不打策略,而今留下簡單標語,憑添軍事史紀錄,這裡的戰略地位曾非常重要,讓我感到慶幸的是服役時倖免抽中金馬獎。

    大漢據點走完,我們便往左側的北海坑道移動,一行人緩緩繞行壯觀的北海坑道,也拍了很多坑道水面光影與花崗岩壁相映的畫面,交談的回音震盪,加上自然風聲的吹拂,好像所有的音軌同時被放大,也有超自然的聲線在耳邊。我們穿起救生衣,搭上小船,依照著指示,用力的划撥水面,總算隱約還是看到藍眼淚的螢光,便不負此行了。

    為了發展觀光,馬祖當局把很多廢棄的軍事要塞租借給民間經營,我們經過其中一家,叫刺鳥咖啡書店,這次不是短暫停留,而是在此待上一個下午。它的招牌吸引了我的目光,「生命的終止,不是死亡,而是與書絕緣。」書是多了些,但是全數不賣。

    午餐時,老闆除了端出拿手好菜,還讓我們品嚐了馬祖陳高的第一泡大麴,這入喉即香的順口感,讓我多喝了幾口,連鄰座的都一齊舉杯一飲而盡。不是賣咖啡嗎?怎麼讓我們先醉了。這老闆率性,出小菜和附餐的隨興,害我誤以為是無菜單料理。

    曹以雄,老闆的名字,號稱「馬祖的徐志摩」,我先跟他合影再說。他將陳舊的碉堡改建成了樂園,這個創意讓我感受到了變廢為寶的樂趣。曹以雄提高音調地說:「坑道它代表戰爭,而我泡的茶代表和平,這條走廊我取名叫『托爾斯泰走廊』,則象徵著戰爭與和平。」他還自帶手勢。「而我在這裡,就是海邊的卡夫卡!」曹以雄在此藏書超過五千冊,店內每一區都有書櫃,更多的書或橫放或翻開,放在任何可放的腳落。海邊的卡夫卡,這片豎立在海岸散發著神秘的美的秘境,讓我感受到了現代隱士的魅力。「我在這裏,撫慰我枯竭的心靈。」曹以雄說話都像寫過稿的讀句,「這片土地讓我找到了心靈的寧靜。」他說總統也來過,然後他跟總統說:「報告總統,我以為權力越大,聽力越差!」,這句話讓我深思權力和責任的關係,這裡的真實人物讓我感受到真有挑戰權力與責任的勇者。

    三天兩夜的行程很快就隨著飛機的爬升而宣告結束了,在馬祖的這段時間裡,我不僅見識了這片土地的自然美景,也深刻感受到了這裡豐富的歷史文化。從傳統建築到宗教信仰,也從戰地遺址到美味佳餚,每一個點滴都讓我對馬祖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這趟馬祖之旅,不僅是一次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上的饗宴。在這片寧靜而古老的島嶼上,我不斷尋找著自己內心的聲音,也領略到了生活中最真摯的價值。馬祖,這片充滿著神秘和奇蹟的土地,我將永遠珍惜這次與她相遇的經歷。東引必須去,東莒得拜訪,可時間不夠揮霍,明年吧!雖然地無半里平,車行多顛頗,但處遇過的人心溫暖善良,太舒心。這段回憶將成為我心中一生難忘的馬祖印象。我還會再來,真的!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探索科學教學的創新路徑:4PBLs引領學習新潮流


        在現代教育中,持續探索和發展創新的教學策略尤為關鍵。4PBLs,即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現象導向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地本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成為了科學教學的新潮流。這四種方法雖然有著相似的中心思想,卻又各具特色,可以整合,也能獨立執行,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大門。

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相關知識,還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促使他們積極探索,學習如何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分析信息並提出解決方案。

現象導向學習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現象導向學習關注的是引人入勝的現象或事件,通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渴望。學生們在探索現象的過程中,涉及多個學科,並學會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方法鼓勵學生跳脫學科的界限,培養綜合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專題式學習著重於學生參與具體的專題項目,通常是長期的探究性任務。透過選擇、計劃、執行和展示專題,學生體驗到完整的研究過程,同時培養了時間管理、協作和溝通能力。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深入了解特定主題。

地本學習 (Place-Based Learning)

        地本學習將學習場景定位在真實的環境中,通常是學生的生活環境或社區。這種方法強調學習與學生的身處地點緊密聯繫,鼓勵他們關注身邊的問題,並從中學習。透過實地考察和調查,學生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經驗相結合,增強學習的深度和意義。

        這四種PBL方法共同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維,並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可以彼此結合,創造出更豐富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單獨應用於特定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科學課程中,以地球系統為主軸,四種PBL方法可以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架構。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與地球系統相關的問題。在問題導向學習中,他們可能提出關於當地生態系統變化的問題;在現象導向學習中,他們可能探討當地氣候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在專題式學習中,他們可以計劃研究如何改善當地的永續發展;而在地本學習中,他們則可以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真實地理環境與科學理論之間的聯繫。

        這樣的綜合性學習體驗不僅使學生能夠在不同層面上理解科學,還能夠將所學運用於實際情境中。同時,4PBLs方法也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方面大有助益。通過深入的專題研究,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深度探討議題,進行科學論證,運用學術文獻佐證,並有條理地陳述成果。這種能力的培養有助於他們在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中能夠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進一步來看,4PBLs方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強大的學習轉移能力。當他們從問題導向學習中學會了提問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從現象導向學習中學會了跨學科的綜合思考,從專題式學習中學會了自主學習和專題研究的方法,以及從地本學習中學會了將學習與現實環境聯繫起來,他們將能夠將這些技能轉移到其他學科和情境中。

        總結而言,4PBLs方法的結合為科學教育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能夠鼓勵他們從多個角度深入探究科學議題。透過系統性的學習體驗,學生可以從生手走向專家,並且在學術和實踐中都能夠發揮所長。未來,隨著教育不斷演進,4PBLs方法有望成為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
#4PBLs

 從趨近於零(near-zero)談科學的不確定性(scientific uncertainty)

        在奧本海默的電影中,主角他與「曼哈頓計畫」主任Leslie Groves之間的一段對話引人深思。對話中,奧本海默表示他們曾認為原子彈引發的連鎖反應永不停歇,而Leslie Groves則對可能毀滅世界的後果感到擔憂。然而,奧本海默以「機率趨近於零」的理論回應,模擬兩可的答案就是接近事實的說明。這段對話充分體現了科學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交流,凸顯了科學思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及科學的不確定性,我們指的是科學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或資訊不足的部分。即使我們的數據接近於零,微小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存在,因為科學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實驗限制、測量精確度和模型假設等。
        即使數據接近零,我們仍需考慮誤差、實驗的可重複性以及其他影響結果的變數。因此,在科學研究中,我們通常使用統計方法和機率來描述這種不確定性,以確保客觀評估結果的可信度並考慮到可能的變異性。
        這種情況也反映了「無限」和「極限值」的概念。以化學劑量為例,「零檢出」的概念實際上受到機器敏感度極限和數字的影響。然而,趨近於零並不等於零。近年來,食品安全議題頻繁登上頭條,立法者和執法者通常將「零檢出」或「不得驗出」作為目標。然而,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因為「零檢出」意味著含量為零,而檢測儀器的敏感度對微量有害物質可能會有極限。因此,即使數據接近零或機器顯示為零,實際上也不會真的是零。所以,使用「未檢出」更適當地描述檢測結果。
        總之,即使數據接近零,科學研究仍可能受到不確定性的影響,我們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來評估和處理這種不確定性。奧本海默有關趨近於零的這段對話深刻地展示了科學思維的重要性,無論我們處於何種情況下都需要保持冷靜理性以及避免科學權威的霸權。

         增班

永和國中:擁抱變革,引領未來教育的新里程碑

    在即將到來的112學年度,永和國中將再次迎來新的改變與挑戰,這也是我們學校持續發展的一個嶄新里程碑。我們自豪地宣布,將新增2班,使得總班級數達到104班,為每位學子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因應少子化,堅守使命

    當前,少子化現象在全台延續,許多學校面臨減班的挑戰。新北市全市更是有33校減班,總減班數高達57班。然而,永和國中選擇走在前列,以更積極的態度應對,決定增加班級數量,以因應懷抱希望前來報到的學生。這不僅體現了學校的創新思維,更是我們堅守教育使命的表現,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優質的學習環境。

家長教育選擇權,我們的尊重與承諾

    在教育的舞台上,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尊重始終是我們的首要原則。通過增加班級,我們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使得每個家庭都能夠實現他們對於教育的期望。永和國中一直以來關注學生的多元需求,透過全面的閱讀能力培養、強化校本課程、培養課外興趣、引進外籍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業和個人發展上獲得充分的支持,這也是家長口耳相傳的永中現況。

升學率不僅是目標,更是展望

    永和國中一直以來都將升學率視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我們更強調的是學生的全人發展。在我們的校園裡,學術成就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我們引以為傲的科技中心提供了實作的機會,外師教學則豐富了學生的雙語能力。豐富的校園生活和學生自治活動,使我們的學生不僅是升學的優秀代表,更是未來社會的傑出領袖。

多元校園生活,成就無限可能

    永和國中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夢想啟航的地方。我們豐富多元的社團活動,涵蓋了文藝、體育、科技等各個領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環境教育的落實讓學生更加關注生態保護和永續發展,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即將到來的112學年度,我們將迎來新的挑戰,迎來新的機遇。永和國中將繼續保持創新的精神,堅持卓越的教學,引領學生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我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成長,更是教育的未來。讓我們攜手前行,為每一位學生的夢想點燃希望的火焰

 

        科學思維課程的學生回饋

    以下節錄幾則111學年度下學期科學思維課程修課後心得,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A同學

    最後是我對這一堂課的心得,剛進入教室,發現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像是老師或是課堂人數。原本以為這堂課是女教授,沒想到是一個上課幽默風趣,時不時還會開個小玩笑的男教授。一開始看到課程名稱為科學思維,真的以為是一堂很無聊的課,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對科學沒有甚麼興趣,但是通過朋友介紹,讓我對這堂課充滿興趣,無論是老師的上課方式,或是課程內容,同學都把它講的好像很有趣,剛開始我真的不相信,但上過第一堂課後,我才發現他沒有騙我。如過之後學弟妹詢問我通識相關的意見,我一定第一個推薦科學思維。教授上課我從來沒有睡著過,相較於平常無聊的課程,鍾兆晉教授的上課方式讓我們在無聊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一點樂趣。還有教授會自己出學習單讓我們去戶外討論,甚至還有戶外教學,雖然戶外教學我沒有跟到,但每一次的學習單作業,我都有參與到。我還記的有一次的學習單是在校園尋找動植物,補只要形容他,還要將它的模樣畫出來。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學習單。我很喜歡教授出的學習單,不只可以讓我們在課堂中有互動,還可以親近大自然,深入探索學校裡面的動植物,要不是有這次學習單的機會,我可能在師大四年,都不會發現學校的角落有什麼樣的動植物。最後很感謝教授這一學期的教導,在教授身上我學習到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甚至是課本以外的事物。下學期如果還有機會,我希望可以再選一次教授的課,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教授上課的方式還有課程內容。

 

B同學

    這堂通識課是我在大學三年覺得有趣、有學到東西的通識之一,很喜歡老師上課跟我們互動,讓我們思考問題,雖然我都不會回答,但聽別的同學各種不同的回答也很有趣。我喜歡要在學校探險的那堂課,在那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看到了許多平常不會觀察到的事物,也發現了許多校園中隱藏的小角落,雖然那天下雨,但我依然玩得很開心。接下來就是最愛的戶外教學,光看文⫿就覺得很有趣,因為平常不會有人帶我去踩泥土、挖泥土,非常適合喜歡大自然的我。當天果真特別有趣,路上會聽到老師介紹植物、動物、環境等等,超級喜歡!謝謝老師這一學期的指導,很榮幸選到老師的通識課,在開學前幾週我常常忘記要上課,然後從宿舍飛奔到教室,甚至還為了通識課設了一個鬧鐘,雖然有時候會在上課時關機,但我真的很喜歡這堂課,再次謝謝老師用心的帶領我們。

C同學

    學期心得:這學期課真的很有趣!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而且這門課的同學們也都非常踴躍與老師討論問題和分享經驗,所以這堂課都cp值真的好高!這學期有因為A流請了一堂課還有因為要打工所以只能請掉淡水戶外教學的機會,好可惜,我覺得我很認真的參與這堂課,所以如果要自評的話滿分100我評90分。教授這一個學期也辛苦了!

D同學

    最後,在修習完整學期的課後,我最喜歡的課程是去淡水挖赤嘴以及螞蟻啟示錄。在上螞蟻啟示錄這堂課時,我想到以前在小說上看到的一段話,作者所要表達的大致意思是:比起文字或藝術工作者等,科學工作者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人。當在熱愛一樣事物時,相較於文字或藝術工作者的浮於表面的浪漫,那些去不斷去尋找、去追求它的根本,嘗試著將它以一段公式呈現在他人眼前的這些科學家不是更加的浪漫嗎?當初在看到這段話時,心底除了認同之外還有一些汗顏,因為我到現在都還未對一樣事物的擁有這種一往無前的熱愛,喜愛一樣事物時只會以看似華麗實則空洞的文字,不斷嘗試說服他人更說服自己是熱愛它的。所以「Action is louder than words.」這句話的深度是真的比字面上的意思還要值得人們去思考的。

E同學

    這堂課是我在高中畢業後很難得再次接觸到科學知識的一堂課,前幾堂課的學習單中有問到修習這堂課之後,對於生活有什麼改變,我想很明顯的就是如同課程名稱的科學思維這塊,開始會對一些新得到的資訊批判、也不會隨便相信他人給予的知識等,看世界的角度稍稍有了不同。整體來說,我覺得老師的課程設計很有趣,除了課堂講授之外也有許多手作、實際應用甚至是戶外教學的部分,帶給同學的反思也很多元,到現在我還記得第一堂課聽到要做紙飛機的時候很多人看起來都一臉問號,但後來我跟朋友在宿舍做了好幾種試射得很開心還差點忘紀錄影片上傳。最後很感謝老師設計這樣的課程,帶給我們全新的科學思維以及看事物的角度。

F同學

    以前我並不是一個很喜歡與自然與科學類別的人,也不覺得探索相關領域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是為了畢業需要自然科學的學分,才選了這堂課。但是,我發現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我以往的學習經驗很不一樣,過往了無生趣的理論被藏在許多細節裡,以小見大的同時,也讓許多冷硬的題材變得有趣的多,雖然生活中處處是科學,但我從沒有如此真切地體會過這句話。我覺得老師想要教我們的,不單是表層那些固化的知識,更多的是想透過這些課程及學習,以及寫學習單等等的過程中,讓我們學會如何以流動的、符合邏輯的科學思考應

G同學

當我聽到科學這一詞時,我會覺得科學離我的生活非常遙遠,甚至會認為是一個非常學術性的課程,因為平常根本沒有接觸的機會,但自從修完老師的課後,我才了解到這門課取名的意義在哪,我覺得老師每次上課分享的主題都非常有趣,題材多元且貼近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堂課是在校園裡尋找清單上列出的東西,跟朋友一起尋找的過程恨有趣,需要非常專注也要有觀察的能力,夜晚校園裡巡視,可以發現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事物,了解自然其實與我們非常貼近,另外也教導不同的科學觀,讓我學習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並發現問題找出方法,這堂課帶給我學習科學知識有更多的樂趣。

 

H同學

修課心得:我覺得斑馬是個知識儲備很充足的教師,能夠回應學生各種問題,也能在每堂課帶來布一樣的科學視野,修斑馬的課也十分快樂。不過這學期因為各種問題,有時候會不小心上課分神,所以我給我自己的自評分數為A吧。

I同學

    其實原本修習這一門課只是為了增加這學期的學分數,因為沒有搶到其他想上的課。又因為我住在分部,原本一直在抱怨上課時間。

這一學期來儘管不至於獲益良多(對不起老師,累了一整天,真的很容易不小心睡著),但是我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尤其是學習單的部分,依據上課內容設計的學習單不古板的講求「習得的知識」,更多的是生活體驗或是觀察等。這樣的作業內容也讓我的課堂壓力減少許多,畢竟我是文組生,原本還想說老師會教導就算說不上是艱澀,但也絕對是較為專業的科學知識。所以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模式和備課方式。

多數學生對於課堂印象最深刻的活動莫過於是戶外教學吧!然而,我並非如此,因為當時有其他安排所以沒有參加到,儘管還是會有意思遺憾啦!但也基於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活動是給斑馬的束脩。那是我來到台師大半年來,最認真觀察校園的一天,一草一木,一花一蟲,看得我眼花撩亂。儘管最後清單的完成度不高,但卻也讓我注意到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沒有關注過的事物。還有,因為我是地理系學生「觀察力」是必備的技能嘛!

最後,謝謝老師這一學期來教導及關照,謝謝您。

J同學

    說實話,我覺得科學思維這堂課與我原先預期的有非常大的不同,我原本以為這堂課是像運算思維那樣,是更加具有思考性且更具專業性的課程,然而實際上是更加偏向國文課的感覺(比較有趣的那種),但這並不是貶義,這僅僅只是我個人認知與實際有出入,我永遠記得第一堂課的時候,斑馬要我們叫我們不要叫他老師,而是叫他斑馬的時候,我一整個笑到肚子超級痛,還有學「吹高雷」聲音的時候也是,讓我想忘也忘不掉,那個聲音就這樣不斷縈繞在我腦袋之中,除此之外,我也在這堂課學到很多知識,像是有誰會知道,明明螞蟻有蟻后、兵蟻、工蟻之分,實際上卻沒有地位高低的差異,這實在是教人跌破眼鏡。

K同學

    無論是斑馬的講課內容、學習單都相當有趣!講課內容中有很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問題,當斑馬在上課提問時,我常常在底下思考著:「對欸,我怎麼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修完這門課程後,我了解到科學的發展與社會文化脈絡息息相關。原來科學並沒有離我們這麼遙遠,科學無所不在,就連我原先認為跟科學八竿子打不著的宗教神學,也與科學關聯甚大,也才會有「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學則是盲目的。」這句話,這也讓我愈發地想去探索藏在生活中的科學。

    當電視、報紙、媒體告訴我們,某件事情發生了,不該去相信他毫無編造,而是要用批判性、科學的思考方式去判斷其真偽,以科學家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我很喜歡斑馬上課中提到的一句話:「真理不適用投票的。如果我是對的話,再多的人贊成你也沒有用。」然而在現實中,人們總以多數決的方式決定他們所謂的「真理」,殊不知真理的本質應當是不應受任何事物影響,是不變的普世價值,。故其不應是由多數決產生,而是透過觀察推理實驗驗證總結得出之結論。

科學和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兩大潮流,但兩者的本質與立論基礎卻截然不同。民主制度是為大多數人選擇或接受的、「較好」的一種政治制度。反觀科學,則是建立現代文明的根基。科學在基本面上,既無關民主,也無關獨裁。

L同學

    很感謝老師整學期的用心教學,整學期和老師互動的過程我覺得非常開心(我是那個每次都坐在第一排帶一台電競筆電的同學),很高興這學期有選到老師的課。很多課都蠻有記憶點的,像是射紙飛機呀、在學校校園裡找東西、還有被老師找上台用英文念詩、還有批判性思考(讓我仔細想想師大分部沒冷氣這件事)、老師在台上唱「烏魚子醬」、唱改詞版黃昏(其實真的蠻好聽的)、學期末的螞蟻、科普寫作等等我都還歷歷在目。如果硬要挑一件來講的話,我想就是螞蟻了吧!我以前真的不知道螞蟻是扁平化社會,原來蟻后不像皇帝那樣能決定很多事情。還有螞蟻是不能獨活的這件事情我以前也不知道,原來如果把一隻螞蟻單獨關起來,他會很焦慮然後絕食而死,和我們人類差好多。

         尋訪姜阿新洋樓:探索精緻建築與歷史故事

    新北市客語推動工作小組於611日下午兩點,組成十五人團前往北埔,參訪了北埔客籍聞人姜阿新的故居。這次參訪更加特別的是,姜阿新的孫女婿吳錫斌親自擔任解說員。在等待解說開始前,我提出能否用客語進行介紹,吳先生則表示要看每一批導覽旅客的組成,才做調整。他曾旅居海外多年,可以使用英文進行解說。導覽其實是一種交淺言深,身為後人還要以第三人稱說「姜阿新的故居旁邊是一座古老的瓦房,名為天水堂,被列為縣定一級古蹟。」我聽到「六進」甚是驚訝,客家人有六進宅院的少有聽聞,每進入一進的瓦房,客語中稱之為橫樓的,就是代表宅院的規模對稱性的擴大。是的,橫樓,家族人丁興旺,橫樓才會隨之增加。

    據了解,姜家的先祖於1850年左右進入新竹屯墾,在號稱大隘三鄉(北埔、寶山和峨眉)一帶擁有大片土地,主要經營茶葉、糖業和新竹客運,同時也涉足林業。姜阿新花了七年的時間籌備,並花費三年在祖厝旁興建完成了這座洋樓。

    我知道這座洋樓獨具特色,結合了巴洛克、日本和中國風格,同時融入了新豐和迪化老街的建築精神。如果將這座洋樓放在歐洲,同樣會引人注目。一進入洋樓內部,我就因多拍攝客廳而脱隊了!這一段錯過解說是很可惜,但取得我眼底的畫面是另一種形式的理解。抱歉硬頸沒陪伴團員,不陪伴取得畫面我會更靠近姜阿新。假的壁爐停滯在某種審美觀的維繫,沒有取暖的功能,至少有能延伸的回憶。得不得 我都幸運,哪裡有文字解說,我眼神就哪裡去,作為博物館這洋樓一點都不僥倖 。

    怎麼說,主人的用心藏在細節裡。整座洋樓的排水以銅管製成,刷成白色防鏽。窗沿都有造型,並有許多十字架圖案,實際上這是茶葉形狀的象徵。這類十字架的圖騰其實代表的是茶心,一新二葉的茶心。姜家的茶葉版圖在其極盛時期,連苗栗和桃園的龍潭茶廠都向他們供應茶葉。

    為何姜家的經商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二戰後印尼等原紅茶產地的恢復量產,這造成了大環境的改變。其實,茶葉經營困境已經可以預見,但姜阿新恐怕是用感情在維繫這個產業,即使最後還是關門,但這樣真能減少些後悔,所以你看哪有一家解散後的公司,像永光股份有限公司一樣,幾十年來老員工還是定期聚會,比愛更昇華的,還是愛。當初賣田賣股權真能頂著一時半載的穩定,那些帶著仁慈的虧欠,看來比愛更重的,還是愛!

    洋樓的玄關牆上有仿巴洛克風格的貝殼造型,而房子的柱角則經過各種精心處理,包括抿石子、洗石子、斬石、磨石和馬賽克等。想像當時的各組工匠,在各自的專長上力拼高下,豐富了建築物的靈魂。

    顯然洋樓沒有任何有關養馬的痕跡!但吳錫斌口頭表示:「姜阿新熱愛賽馬,養馬是當時最令人羨慕的時尚嗜好,姜阿新自留日時期即對賽馬著迷,於是設立馬廄於茶廠旁,雇用專業馬夫負責照顧調教馬匹並教導騎術。他先後共飼養了五匹馬,分別取名為「紅茶、綠茶、烏龍、包種、玉露。」如今我們僅能從牆上的照片回想著很難連結的畫面。

    洋樓使用的養灰技術使其百年不褪色,而且養灰技術讓建築彷彿有了生命,會呼吸一樣。但現代油漆僅持續三年就會褪色、脫落。室內木製傢俱多處設有「禁止觸摸」,我們只能在上下樓梯時正當的拌著扶手,感受上等木材的平滑順手。

    由於姜家本身就經營林業,因此他們很容易取得優質木材。這座洋樓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看到的大片木製品仍然是原件,例如大門使用的是檜木,門框則採用烏心石,隔間門片則使用了香杉或樟木。雖然香杉的芬芳可能是復刻,等比例修復的細件雕刻,也並無不可。即使公視已經拍成歷史劇,可能再回答不起,天涯訪客不經意的提問 ,所有的選料細節。

    洋樓內部使用的色漆石是標準工法,將漆層塗抹到與蛋殼相似的厚度,總共有八種顏色。這種色漆不僅可以吸音,還能提供良好的隔音效果。我納悶的是,空間夠大,傢俱夠多,所謂的隔音,是隔哪裡的音?

    在客廳的大牆上,掛著姜阿新親自書寫的書法,摘自《陋室銘》的片段:「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吳錫斌解釋說,在贖回老宅並修建洋樓時,主廳的兩側沒有受到白蟻的侵蝕,其他的木材都被白蟻蛀蝕,原因是這些木材使用了七百年的樹瘤!

    屏風不僅在雕花方面工藝精湛,還嵌入了珍珠片,放置在烏心石木上,牆上還掛著李遠哲的父親和其他當代畫家的畫作,顯見屋主當時與藝術界的交往熱絡。

    二樓中的一間房間有著五扇門,代表著五福臨門的寓意,而蝙蝠的圖案則象徵著八方來福。子女房間的門框上有代表福祿壽三種意義的圖案,其中蝙蝠紋代表福,龜紋代表壽,而像銅錢的內方外圓紋則代表祿。

    姜阿新的主臥室中,八角床無需使用釘子,僅靠榫接結構,而床枕則是由烏心石牛樟木製成。吳錫斌生動地描述了這座八角床如何飄揚過海兩次,以及如何被拆解和組裝。主臥室還擺放著五斗櫃、具有現代感的系統櫃、角櫃和茶几,每一件都展現出精緻的工藝。

    這次尋訪姜阿新洋樓,只有一個小時,時間自是不夠,不足以讓導覽細說從頭,但是讓我們不僅欣賞到這座精美建築的獨特之處,尤其是導覽者就是姜阿新的後人,也深入了解了更多姜家的故事。姜阿新洋樓以其絕佳的建築設計和豐富的歷史內涵,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茶金」客家文化之旅。在雨中離開洋樓,心靈自有震盪,雖然參訪古蹟會被提醒「誰能有下一個璀璨人生」,雖然未及介紹的部分僅能購買專書帶回以為的永恆 ,在我勾勒這洋樓的感動時,的確有個人,不是郭子乾形象的那個人,讓我對客家人典範的構圖,漸漸清晰,在我心裡,敬佩的姜阿新,查有此人!

          全國科展教戰守則

有關標題

    題目稱為教戰守則,表示我們處於戰爭的狀態,接受有所謂敵方陣營的考驗,我們為了要打贏戰爭,熟練戰術和戰技,才要製作這個教戰守則。這場戰爭叫科展,我們的敵人,可能是同組的其他作品,也可能是誤解我們作品的評審。

是敵是友

    首先,我得先告訴各位,我也是今年的全國科展的指導老師,我指導學生進全國科展第十八年,共36件,加上我自己當學生時期的五次全國科展經驗,總共有二十三年41件的經歷。理論上我們是競爭對手,如果你擔心我分享不利於成績的內容,你可以保持警戒和批判的態度,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沒有在保留什麼技巧的,我設立的標準,就是能取得參賽全國科展的資格,這樣就算達標了!

全國賽重新洗牌

    為什麼我們在區域賽獲得肯定,卻還是有可能在全國賽一個獎項都沒有取得?因為全國賽是各縣市的菁華作品匯聚在一起,大家的差距沒有這麼顯著,這時候臨場的表現和作品的吸睛程度發生了關鍵的影響。別說全國賽了,如果區域賽評審換了組合,我們的名次也就會更動。所以科展比賽的名次,是或然率的問題,只有那種極簡陋極差的作品,會在不同組合評審委員中被一致性的刷掉,而各位的研究已經不是這樣的作品了!

過度指導?

    我認為學生作品應保有學生作品的原味,也就是不宜像我每年寒暑假改碩博士論文一樣,把字句順得太完整,太有邏輯!改到沒有錯字,改到完美無暇。我自己每年訓練學生,我也是這樣子在教他們,改大方向,改科學寫作,不是當作文改。切莫把學生作品改成大人的語句。重點還是擺在實驗的指導,實驗的操作,實驗的設計,實驗的精確度提升,實驗結果的分析和假設的提出,還有學生解決問題的真實過程。如果因為大人太在乎名次,緊緊抓著學生做太多反覆無謂的工作,或僅僅把學生當成實驗操作員,過度壓榨學生,成就自己的指導紀錄,這些都是過度指導,容易出現在一些科展指導名師的指導過程。建議這樣的老師,應該自己去做實驗自己去投稿科學期刊,而不是在學生的場子當影武者。

學習歷程

    全國科展很重視實驗日誌。這點對初次指導學生的老師們來說,常常會忽略掉,忘記盯緊這個部分。全國科展每一組的評審很多,有的會被專門分配到檢查實驗日誌,如果實驗日誌不完整、缺漏、簡略、草率,都會讓人懷疑作品的真實性。實驗日誌是成功的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做為實驗日誌的本子,紙要厚、頁數要多、書寫時留存空間可增加註記彈性。應用上,要活用便利貼,讓實驗日誌充滿彈性。實驗日誌應全組共用,輪流保管,因為連心情也可註記在日誌,有時也可視為是一種交換日記。

    實驗日誌應按時間順序填寫,是一種回顧,也是一種提醒。實驗日誌保留所有實驗過程的細節,方便在實驗失敗時回頭審視檢驗,查出問題所在。而且,實驗日誌就是原始數據登錄的地方,好的、壞的、極端的、偶發的數據都要詳實記錄,這對於往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實驗日誌要不厭其煩的在起頭時留下實驗環境的基本設定,小從操作位置,大到當時天氣都可記錄,因為這些環境因子可能是導致實驗發生變化的關鍵因子。實驗日誌有時也是剪貼簿大全,「與指導老師在餐桌上用餐巾紙繪的草圖」、「實驗耗材的標籤」、「剪報」、「平面的實驗結果(電泳、色層分析紙、打點計時紙)」、「廠商的標籤」等等都可貼。任何實驗在經過觀察及計算後,組員即應加以討論,對實驗結果給予合理的解釋並寫下重點或修正方向,以便做為下次的實驗的準備。日誌中,最後的動作常常是對下一次的工作預定進度。當然,實驗日誌若能加上指導老師的回饋會更好,這表示整個實驗老師的參與是接軌的。

    在書寫的技巧上,常用的實驗動作或專有名詞,可以設立代號系統,方便快速記錄。實驗日誌製作久了,更應該設計製作 「週記錄表」或 「月記錄表」,做為統整,可以鳥瞰實驗的整體,並作一清楚的綱要。當記錄數目累積相當多後,可作一 檢索表,表列各實驗摘要,方便查閱。

    實驗日誌到底該記什麼,詳細的內容應該包括:實驗的日期是哪一天?實驗地點在何處?參與的組員有哪些?填寫人是誰?本組在本次主要的實驗目標與內容是什麼?實驗的流程大致為何?實驗目標與實驗內容的簡述,操作流程的細節為何?本組在本次的實驗中是否涉及研究問題或研究變項之調整或新增?本組對研究問題或研究變項進行了什麼樣的微調或增減?本組為什麼要進行上述的改變或新增?本組今天沒有針對研究問題與研究變項進行調整的原因是什麼?本組在今天的實驗中蒐集了哪些新的數據(或產生哪些新的觀察結果)?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的內容又是什麼?本組運用什麼方法來蒐集到上述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本組為什麼要蒐集這些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本組如何確保所蒐集到的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是準確的?這些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可利用什麼樣的方式(例如圖形、表格等)來表示呢?本組如何對上述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呢?本組利用哪些方法來分析(或處理)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呢?本組為什麼要這樣分析(或處理)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目的是什麼呢?本組將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經由上述的分析(或處理)之後得到了哪些論點?有什麼文獻支持我們?本組今天進行的實驗是否有達成預定的工作目標呢?本組完成了哪些既定的工作?如果不如預期,本組為什麼沒有達到預定的工作目標?在下次的實驗中預計的改善方式為何?本組在今天的實驗過程裡,是否有遭遇到困難?我們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本組尋求什麼樣的解決方式?是否有效地解決了呢?今天的實驗若很順利,沒有遭遇到困難,讓實驗順利的最大功臣是誰(或是什麼關鍵)?本次實驗所蒐集的新數據或新觀察結果為何?

    一一檢視成功的科展參賽者,幾乎都有落實實驗日誌書寫的計畫,科學工作的嚴謹,自我要求的榮譽感,從一本實驗日誌就可以一窺端倪。總之,實驗日誌是科學實作的關鍵工具,從事科展研究的中小學師生不可不察。

濃縮的藝術

    各位的作品能夠被選到參加全國科展,在份量上都有比較豐富的內容,所以到參賽後期研究報告字數很容易超過主辦單位的要求。因此,「如何精簡報告內容?」變成是這個時期的各組師生要面對的共同課題。我參加這麼多年的經驗,就是看到很多的科展作品,常常是一種大雜燴的感覺,也許都是深怕研究內容不足,所以東做西做,給人感到沒有重點!最常看到的充版面情形,就是同一個實驗,原始數據、統計圖以及表格都出現,這是沒有必要的,原始數據沒有必要出現,然後有圖就沒表,有表就不做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先去科教館的網站看看歷屆的科展作品,尤其那些拿到很前面名次的研究,絕對都是聚焦在一個主題上面,光是題目就非常吸引人,評審很想要看到他的作品內容是怎麼樣解決題目所揭櫫的一個問題。

科學報告的靈魂

    呈現統計結果是科學報告的原始樣貌、核心內容,科學家拿到報告最想第一時間接觸的部分。你的作品至少得呈現敘述性統計,知道統計的基本處理,也能清晰的說明採用的統計方法之原理原則。科展作者依照學習程度,能解釋統計分析的結果,這才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專業部分。

與專家交朋友

    到了全國科展的比賽會場,你的研究要有一定的學術水準,這個時候諮詢專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評審們都會很好奇,你的科學發現有沒有跟相關領域的專家討論過?他們是怎麼看待你的研究的?科展就是科學研究的縮影、初探、雛形或者就是研究本身,經歷科展的過程就是在經歷專家活動,如果你的研究沒有與同領域的專家對話過,就不是完整的科學探究歷程。換句話說,這個叫「尋找背書」,一個專業的有職業道德的評審問你專家是誰,不是在探詢你的人脈背景,而是嘗試理解你研究歷程中有沒有同儕的認同或同儕的審核,有時候你答不出來還好,你如果問錯專家或胡亂謅一個專家,都會是反效果。其實我們參賽者也是在對評審進行所謂的「權威暗示效應」,人貴言重,我們也在對評審是否認同我們的研究做出適當的努力。

學術倫理

    我們要避免抄襲!全國科展的學術倫理審查更嚴謹,有國際科展的歷屆得獎學生們擔任志工,用軟體檢查作品,很容易抓到,不要心存僥倖。而且,你們要知道,這世界有各種各樣的檢舉達人,包括科展在內。

追求取樣數

    既然都被選為全國賽的代表了,一定要利用所剩無多的時間修正實驗。最少最少,也要增加實驗的重複次數。這樣做是有利統計的。沒有三重複五重複,實驗只做一次,難保收到的數據不是極端值。

視覺化

    我也建議各位,有圖示盡量用圖示。不管是呈現整個研究的架構圖,或者實驗過程的流程圖,還是實驗裝置的示意圖,以及分析結果的統計圖、還有各種跟研究有關的照片,就是視覺化。視覺化可以讓評審短時間增進理解。利用資訊視覺化之前,我覺得大家必須認識三個重點。首先,在整合資料時一定要保有數據的正確性;然後引起評審閱讀興趣,吸引他們願意花時間理解不熟悉的作品資訊;最後,在短時間內傳遞圖表資訊,以及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為研究增添脈絡

     一般科展說明書的文獻探討都偏薄弱。不僅引用的文獻少,而且很喜歡用網路上不夠精確的文章。在作品說明書裡面文獻比較會出現在前言、研究方法和討論這三個部分。正確的文獻引用會大大的加分,尤其是原文的學術期刊。在我的經驗裡面,我會請學生把曾經閱讀過的文獻放在資料夾裡面,帶到會場,這個時候如果評審有翻閱,他就會看到學生在原文上密密麻麻的翻譯的中文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正是學生親自閱讀文章的佐證,教授們會很喜歡。

證據會說話

     科學講求的就是證據,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在跟教授解說作品的時候,準備好充分的證據,譬如:實驗的影片、結果的相片或者就是現場親自操作,這些直接的證據呢,都會大大的增加教授的好感。都說科學眼見為憑,文字不如聲音,聲音不如照片,照片不如影片,影片不如親眼所見。

磨形.模型

    再跟各位分享一個秘訣。我喜歡要我的學生製作模型。模型可以拿來解說,好的模型做出來甚至更具說服力,地球科學需要地質地貌的模型、生物學不能帶標本就帶模型、化學則可以做分子模型,生活科技類更需要實物的模型。有一年我的學生研究螞蟻的發聲器,螞蟻很小,我們就做出模型,模擬螞蟻發聲的細微的構造,而且時正式在教授的面前演練發出來的唧唧鳴聲,又有另一年,我的學生研究叩頭蟲,我們就做出叩頭蟲彈跳器的模型。這些例子都為我們帶來實際的成果,教授相信了!沒有比教授相信更能夠確認作品被肯定,所以我會建議各位可以鼓勵學生做出與研究相關的模型。

拿出手版

    手版。我喜歡教學生做手板,手板這個東西的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常常我們會受限於版面還有我們解說的時候跟看板的距離一個研究裡面最重要的構造或者是圖示如果能夠做成首版放大他很容易就在教授面前了來操作解釋,而且手板可以轉動方向,用手指來就近的來說明。手板的製作也很簡單,彩圖用印表機印出來之後,再用護貝機護貝。

安全審查

     熟讀全國科展簡章的安全規範。別讓自己的學生到會場時陷入僵局、更改的困境或禁賽的危機。

後設認知

     參加全國科展的師生,指導老師要形成屬於指導老師的後設認知,參賽學生要有參賽學生的後設認知。學生後設認知形成,端看學生自我計畫、自我監控、自我調整及自我評鑑能力的實踐。形成後設認知的學生在評審近乎開放式的提問中,很容易脫穎而出!

尋找聖杯

    學生進行獨立研究,過程比結果還重要!我還是要強調!詩人Samuel Hoffenstein說:『聖杯的意義不是在找尋到它,而是在找尋的過程。』科展的意義也是如此!全國科展不是只有比賽,全國科展整個五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之旅。有精彩的開閉幕表演,有大師開講,有教師研習,有科學體驗活動,有主辦縣市安排的戶外教學,有科展選手之夜,最大的收穫,是觀摩其他眾多同年齡朋友的科學作品,最大的收穫是交科學界的朋友。我小時候參加全國科展,都會多印幾本作品說明書,跟其他人交換。

知己知彼

    說實在,評審的特性是多元的,參加越多次科展,就會累積更多各類型的評審經驗。有和藹親切型的,有冷酷型的,有怒目金剛型的,有面無表情型的,有鄰家大叔型的,但是外在的多元以及性格的迥異掩蓋不了這些評審的一致姓,就是專業、專業和專業。他們都熟悉科學語言,他們都經歷嚴格的科學訓練,他們都發表過許多科學著作。所以,他們提的問題是可以預測的。

最精采的攻防戰

    面對評審時的口頭報告,是整個科展活動過程最精采的攻防戰。在態度方面,誠懇不狡詐、靈活不隨便;專心傾聽詢問,兩眼平視評審回答;教授提問時手中紙筆勤作紀錄;勇敢、自信、大方、幽默、樂觀。遇桀傲評審切不可動怒,堅定但溫柔的以不同方式闡述作品;切忌反質詢。回答勿遲疑!!!因為:遲疑等於沒把握,沒把握暗指捉刀,捉刀就是造假,在科學競賽造假等於失去得獎機會!在口語技巧方面:咬字正確、不急不徐;配合手勢、指揮棒及實物(或照片)讓解說生動;重要術語夾雜英文;音量適中、勿看稿唸;無把握題目,提出假設與推論。回答問題後導向精采研究。在科學辯證的過程,簡潔的字句不是美德!所有的問題要當成申論題回答而不是簡答題。在情意的部份:要在表情肢體和眼神上顯露對自己作品的投入和熱情;在專業的部分:要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術語和技術間雜;在創意的部份:要強調前人所未解決的地方,要在回答時設下陷阱引導評審提問自己熟悉或實驗的賣點。總體而言,自信而開朗,親切而靈敏,有俏皮的發語詞,不吝點頭微笑,並搭配快速而準確的道具手札參考資料等演示,則科學研究成果才有機會被肯定。口語練習時分別以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發表作品。而且練習每個作者都能講全部實驗。在科學能力方面:實問實答,最好舉例。提到學者、增加專業性。強調實驗設計、敘述解決問題之歷程。熟悉圖表,解說深入而正確。且能提出新論點。強調對實驗動物之照顧。在團隊合作方面:每位成員都能單獨解說作品;勿搶答、勿內鬨、勿推辭;一人擔任主講時,其他人準備資料隨時伺機展示證據;專心聆聽正在解說者,隨時準備接答。

還給科展本來的面目

    對於各縣市選拔出的全國科展團隊而言,你們今天這種通則性的研討還算可以,聽一聽過來人的要領與原則,大家回去再各自消化與強化!切莫學新北市搞集體的預講制度,好像rehearsal多一點就會增進名次,科學的本質不是這樣的,科學展覽也不像國語文競賽那樣。rehearsal還是要說給自己專業領域的專家聽才有效,才能越修越好。而且也不宜花太多時間在rehearsal,更不宜將國展各隊的補助款縮減而把經費挪移到所謂輔導團隊的出席費上。花多一點時間在實驗上吧,趕在全國科展前能補做多少實驗就盡可能的去努力,而不是在口語表達上多更多花俏的技法,我們是做科學研究,不是語文競賽,事實勝於雄辯!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邁向永續環境大校----永和國中環境教育概述

                 邁向永續環境大校----永和國中環境教育概述

    二月十六日下午我開完校內食農教育計畫的共識會議後,心情非常的愉悅。這個會議是為了申請「食農樂活巧經營」和「樂活城市」兩個計畫而開,今年有多達六位各領域老師參與設計課程!在我們的課程地圖裡,地理科講作物的地理分佈、美術科做食譜和用餐禮儀、家政料理目標作物(地瓜和芋頭)、生活科技科協助增進校園落葉堆肥處理、健教科談目標作物營養和食物里程、社會科談作物與饑荒以及公平貿易至於我,今年就負責在智慧教學農園把目標作物芋頭和蕃薯種好種多,以利教學的進行了!

    永和國中的環境教育推動,是有系統地在執行的。在人力部分,特別規劃環境教育協助行政的職務,擔任環境教育指定人員,綜整環境教育工作。全校的環境教育目標由環境教育推動工作小組規劃設計,以學校的「自造教育暨科技中心」負責執行,中心除了組織跨領域的教師共備社群發展特色課程外,也執行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舉辦的「食農樂活巧營造」、農委會的「樂農城市」、人工智慧計畫的「個人化自動澆灌盆栽」、創客社群計畫之「農業廢棄物」以及「生活科技跨出趣」計畫之「校園植物圖鑑」等。學校的衛生組也長期申請「食農綠金」計畫,訓練全校衛生小兵。本校也不斷改良「落葉堆肥生產系統」,過程中採用木黴菌及光合菌加入堆肥製程,加速堆肥生產,降低學校的碳排放。本年度也新研發「落葉堆肥造粒技術」,同時持續與許棚正老師合作發展有效的「蚓菜共生系統」生產蔬菜。我認為,不應該讓設置在學校的農園及堆肥設施只具象徵意義和宣傳樣板,而沒有真正的產能!所以幾個系統設置至今,已經帶領超過百人次的教職員工生們採收十幾次,開設數場研習。

    本校聞名環教圈的「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分別設置在迴廊平台的「主生產區」、輔導處旁的「高關懷班教學區」、教學準備的「溫室區」和宿舍畸零地的「實驗區」,採用「噴淋噴頭」和「吊掛噴頭」兩種方式供水,把本系統在校園內發展的形式呈現出多元樣態及沈浸式體驗的豐富選擇。這樣的場域也真正提供學生們作為科展探索的重要據點,分別以油芒、螞蟻、蜈蚣、盲蛇及疣跳蟲等生物作為專題研究的主題,有利於學生執行自主學習時各種自然資源的提供,且研究成果豐碩。

    本校近年推動的「惜食活動」,也深化了每個人的愛護地球行動:在含空盤運動方面:(1)班級內:各班導師協助鼓勵學生打定量餐,鼓勵空盤。另有學生食量小者,彈性分給食量大的學生。班級餐點不足者,可至學務處取用備餐。(2)每月桶餐會議審議菜單,都會提醒廠商留意學生送回的廚餘量以檢討修正菜單,以期能增加空盤量、減少廚餘量。在惜食分享(冰箱)的部分:本校無設立惜食冰箱,舉凡校內教職員工生若有需求,可於12:25之後,至備餐處取用(有宣導隔餐使用務必加熱完全)。各班導師則會依據學生需求,將班級剩餘水果讓學生帶回與家人分享。而廚餘再利用方面:(1)各班廚餘委由團膳公司收回,再統一交給畜牧場處理。(2)學務處前設立藍綠回收桶各一,鼓勵師生將廚餘放置回收桶,再交由清潔隊回收。

    本校即將申請低碳校園認證,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我們的積分高達98分,讓我們有信心直接爭取金熊獎的標章。我們的亮點非常多,擷取可量化的幾件低碳努力成果說明如下:1.智慧教學農園:設置100 坪農園,約每1個月收成供課程使用或教職員工生分享。2.資源回收:廚餘回收約1006公斤/月、廢紙類3350公斤/月。其他另有5類每月定時回收統計。3.太陽能發電:本校頂樓建置1110坪,預估每年發電量445.06KWp,收得回饋金約12萬元/年。4.落葉堆肥:落葉回收量約2400公斤/月。這些點點滴滴的努力,匯聚成一股共識,一股力量,就是成績優秀、才藝精湛及品德卓越的永中人,同時也是帶領社區及新北市民成為未來社會有信念的綠色公民而努力的永中人。

    111年全年,本校於綠色夥伴學校的葉片數累積達到51片之多,名列新北市國中第一名,永和國中做為明星學校的光環,又多了一層外暈圈。如果校地狹小位於人口高密度區的升學型學校都能在環境教育上如此落實,其實就是在做一種可行性的示範,相信可能,就無所不能。

尚未完成的構想

          尚未完成的構想

    那天理事長跟我邀稿,請我寫一篇學校最近這三年的改變或新制,讓夥伴們更清楚校長的思維。我非常感謝教師會給我這個機會,但是我思考許久,已經公布實施的新措施或新建設,都是經過一定程序討論、闡述和公告,不清楚的同仁或可調閱會議紀錄或詢問有參與的同仁知悉。若由我一一條列,就好像十全老人臚列自己的功績,邀功的意味濃厚。所以,對不起了理事長,我反而是想透過這次機會,把我想做而未完成的構想分享給大家,看看能不能促成這些構想的提早落實。

    首先,我希望每一年都舉辦校內田徑比賽。成績好的同學,讀永中三年下來,可以拿到許多張獎狀。可是,那些跑得快、跳得高、丟得遠或耐力佳的同學們,在永中三年卻沒有任何機會得到校長署名的運動類獎狀給予肯定,甚是遺憾。我們學校人多,如果辦理傳統的運動會,恐怕有技術上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就是將每班派選手改為開放自由報名,所有比賽項目不分年級,以減少比賽組數,選擇假日,拉到河濱運動場,不限體育老師當裁判,大家認領項目一天比完賽程。其他細節,還有賴大家集思廣義,總之,當我們問永和國中的跳遠第一名是誰的時候,不會再是空靈的空氣。

    接下來,我希望將段考改為隨堂監考。簡單的說,現行的制度,不能保證配給老師的監考時數的公平。而且,段考的目標和會考的目標不同,以模擬會考的理由也很千強,僅應考時間長度模擬,題型和出題量並沒有同步模擬,這樣的模擬是不完整的。還不如回歸隨堂監考,監考的節數清楚明白沒有爭議。沒有證據顯示,隨堂監考會讓我校學生會考成績低落缺乏競爭力。

    然後,我希望本校的學生自治會會長選舉改為普選。學生在國中得有標準的公民訓練,不僅會長普選,還要修改自治會章程,實際執行學生自治工作,分擔學校辦理活動的負擔。學生自治會還要編預算,執行自己組織的預算,由學生自治會派代表出席學校重要會議,接待姊妹校外賓,協助學校蒐集校務建言。好的學生自治會運作,大大提升學生素質,凝聚學生愛校共識,動員學生為校隊加油,是現代校園民主化的重要指標。

    隨著新北市政府給予代理代課教師全年薪資的新制上路,我強力支持優秀代理教師可兼導師。優秀代理教師既然可以兼任行政職,沒有理由不可兼導師。尤其在導師遴聘委員會制定完善標準後,這樣的人力可以適時補足導師的不足,也讓多數老師可以真正的三年一休,得到適度的喘息。

    學校停車位多年以來嚴重不足,我希望已經通過空間規劃會議的停車位增置計畫可以早日執行。這個願望困難度在於預算,只要預算到位,應該可以很快達成。

    其實我心心念念的,是希望成立校友會。我自己的國中母校屏東縣立中正國中校齡與永和國中相仿,都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期成立的學校,我在幾年前榮膺傑出校友,其實就是回饋母校栽培捐款挹注學校教育。我們永和國中校友英才輩出,在各行各業引領風騷,更甚屏東鄉下的學校,若能組織起來,力量應該會比家長會或基金會更大,因為家長會年年輪替,基金會受限董事名額,校友會沒有這些限制,母校是一輩子的,校友會只會隨著畢業校友更多而壯大。

    我希望推動合唱團復團。我們的合唱團曾經有悠久輝煌的歷史,希望優美的人聲旋律重新縈繞在美麗的校園。我們如此優質的學校,「豈能無合唱團?豈能無歌聲?」學校重要場合,例如校慶,或是畢業典禮,或者外賓到訪,或舉辦大型活動,合唱團的開場領唱,是一唱入魂,整個場面的氣氛就會拉到定位。

    我不善美言詞藻,我講求行動,我覺得對夥伴們好,就是定期舉辦員工旅遊。這個願望,三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未實施過,我希望可以在下學年實際操作。其實我在前一所學校八年帶全校出遊十六次,每學期都一次,這是個事實。舉辦員工旅遊的好處是結合環境教育研習,寓教於樂,更重要的是藉由旅遊拉近彼此距離,顯示團隊成員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同歡樂。

    我希望重啟國際教育交流。因為COVID-19的關係,幾個姊妹校已經多年未曾實質交流,我希望我們永和國中重新敞開大門,帶更多的學生走出去,讓更多的國際友人走進來。未來要申請SIEP計畫,引進教育部資源,結合雙語師資和外師,達成「永和情,自然心,國際觀。」的學校願景。

    最後,我希望完成力行館全館標租。大家共同研商,設計對學校有利的OT(Operate-Transfer)案,讓民間機構營運力行館,除增加學校自主財源,也可以讓力行館的空間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標租的單位,不但會讓力行館煥然一新,而且會引進現代設備,這些改善,都會讓我們白天學生教學的公益時段自由使用,就像涵詠樓的游泳池一樣,受益最大的是學生。

    我知道,我有我的願望,你們也有你們的願望,如果我們的某個願望一致,我們就讓它早日實現;如果我們的願望有一點點差別,我們就切磋琢磨,拉到平衡點,然後積極地進行折衷版;如果我們的願望是相反的,那就擱置吧,照著以前的走,也不必尷尬難堪。總之,既然我誠心誠意的許願了,也希望大家能夠清楚明白,完全不認同的,我們就鐘鼎山林,各自尊重了!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迎向AI時代的教育觀

 

        迎向AI時代的教育觀

親愛的家長們:

    現代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技術和創新的時代,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孩子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這意味著孩子們需要掌握不同的技能和知識,以應對這個日益自動化和數字化的世界。

    在這個新時代中,學習必須不斷地更新,學生們需要擁抱新技術並掌握如何使用它們。以下是一些學習改變,家長們可以鼓勵孩子們培養:

一、重視基礎學科:儘管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逐漸取代某些工作,但基礎學科知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這包括數學、科學、閱讀和寫作等。這些學科為學生提供了掌握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所需的基本技能。在這方面,家長可以在家中創造一個學習氛圍,提供學習資源和引導,鼓勵孩子們通過閱讀書籍、參加課外活動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基礎學科能力。

二、強調實踐: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孩子們需要通過編程、模擬、遊戲等方式進行實踐。讓孩子在課堂上進行編程、設計和構建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機器學習的運作方式。此外,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參加科技、數學、工程和數字藝術等方面的營隊或比賽,讓他們能夠實踐技能,並且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發現新興科技的樂趣。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現代學生不僅要從學校課堂中學習,還需要自己主動學習。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們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研究,參加在線課程或網上編程教學,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們加入學習社區或網上學習平台,進行互動和交流,與其他學生分享和學習。

四、培養創新思維:現代學生需要具備創新思維,能夠面對未知的挑戰和問題。家長可以通過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來培養創新思維,讓他們參與創造性的遊戲和活動,開展自己的專題研究,並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五、建立數字素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孩子們需要具備數字素養,包括數字思維、信息搜尋和分析能力、數據可視化和數字安全等方面的技能。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們熟練使用電腦和網路等工具,培養他們的訊息識別和分析能力,並教授他們數據保護和隱私等方面的知識。

    總之,現代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通過創造一個鼓勵學習的環境,提供學習資源和引導,幫助孩子們掌握這些技能,並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