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四川之旅補述

四川之旅補述
    「蜀道難,難如上青天」,可我從青天越過蜀道,卻是幾柱香的方便。然後,睜開雙眼,已經可從機艙的窗口俯瞰薄霧輕掩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了。所謂的雙流到底是哪兩條水道呢,經查雙流區内卻有金馬河、錦江、溫江、通江、府河、江安河、楊柳河、清水河、白河、黃龍溪和鹿溪河(這就是沒有專注聽導覽的困擾),自己追查古籍,得知雙流是以《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得名,但是仍不知二江為哪兩江。再細究其名,要查到任豫的《益州記》才追出:「二江者,郫江、流江也。」
    沒抵達前是滿心期待的,因這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的第四大國際機場,擁有雙跑道和兩個航廈,只是通道狹長旅客得徒步頗久始得出關,行李輸送帶的動線不順令入境旅客在此處匯聚壅塞,我們在外總是不免與自己的國際機場做比較,於是心裏盤點著,兩眼掃描著, 「這一處我們桃園的勝,那一個設備我們還不夠方便……」,便無一時空閑。
    僅僅從機場搭專車往飯店的短暫車程,沿途的天空雲彩就變化豐富,司機的雨刷也時用時停,應驗了導遊的有關成都氣候的敘述,她說「一天有四季,十里天不同。」這個俚語是很傳神的,可見雨具成為此地的必備品是一種常識。有一句成語「蜀犬吠日」符應在地的氣候,就是描寫此地70%陰天、15%晴天及15%雨天的,剛出生的小狗,有可能因打出生以來歷數月沒看過太陽而對日狂吠。
    2015年紐約時報評選世界52個最適合旅遊城市,在中國境內的第一個是周莊,第二個列名的就是成都了。聯合國世界旅遊组織(UNWTO2017年第22屆大會則選擇在成都召開,是該會自2003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之後,第二次在中國的城市舉辦,可見成都為了成為國際旅遊城市所做的努力是被認同的。名導演張藝謀也說了感覺是廣告的詞:「成都是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讓我做參訪功課時增添了許多信心與期待。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造訪成都的第一餐是在巴國布衣餐廳,餐廳並不是古蹟,卻也在廣場設置牌樓與大型石獸,紅瓦木窗,用來增添古意,還沒看到食物,用餐環境就已經打了好分數。餐桌上,導遊還繼續上課,導遊說,四川三椒:胡椒、花椒、辣椒,這第一餐就會跟我們見面。若問我結果如何,我多盛的白飯可以證實胡椒香、花椒麻、辣椒火熱的美味吸引力。
    我們學生物的,到四川最想看到的物種當然非貓熊莫屬,導遊沒看稿描述全中國有90%貓熊在四川,10%在陝西,10%分佈甘肅,所以參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我此行的指定行程。貓熊基地,是位於成都之北,這個景點於2006年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既獲此殊榮, 我更要求不能只有走馬看花了,約定好兩小時半後上車,這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在園區拍生態照、觀察行為與研究設施,加上帶回的摺頁與筆記,可以說是此次四川行的知識饗宴。走完開放區,我遭遇了十三隻大貓熊(Ailuropoda melanoleuca),加上保溫室的兩隻未開眼的大貓熊幼體,共十五隻。另外還有七隻同為瀕臨絕種的小貓熊(Ailurus fulgens,又名紅貓熊),與牠們正面遭遇時牠們正在取食木瓜,渾圓樸拙的身形一覽無遺,大概也是習慣大批觀光客駐足旁觀了吧。然而,到園區我才知道,大陸另有一處貓熊保育重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貓穀」,我們無緣造訪,這讓我埋下了再次踏上天府之國的伏筆。離開貓熊中心前,導遊分享了一個笑話:「貓熊一生有兩個心願,就是拍一張彩色照片以及去掉黑眼圈。」哈哈哈哈!
    風塵僕僕的來了千年古都,便不能放過具有歷史痕跡的寬窄巷子,這巷子不是普通的巷子,寬巷子擠起人來感覺一點也不寬,窄巷子容納的豐富店家便一點也不狹窄。我逛這裡不敢嘗試的就屬特殊的戶外掏耳朵服務和著名的麻辣兔頭。五感的刺激豐富多元,傳統與時尚無縫接軌的寬窄巷子,有許多跨域整合的創意。巷弄間座落收費昂貴且工藝頂級的特色餐廳,還有用心設置於藏酒地窖上的葡萄酒酒吧,同時,整條巷子也聚集了更多物美價實的傳統小舖,還有懷舊藤椅的平價食房,累了到處有樹蔭座椅,渴了剖一顆去殼椰子生津,可以說「寬窄巷子」不專屬於哪個階層的遊客,也可以說它就是它自己。
    參訪另一個名勝錦里古街,是西蜀時期留下的古街,有川西民風民俗特色的什物,但我實在不愛購物,磨蹭半小時後,我便自費購門票鑽進武侯祠了,在一尊尊蜀漢名將前駐足端詳,我想起我在學生時期嗜玩的電腦遊戲【三國志】,是KOEI株式會社光榮出品的策略遊戲,這些熟悉的名將以前都是在我指尖麾下對抗曹操最終協助我統一虛擬三國的愛將,而如今證實真有其人,時空錯置的因果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複雜感,以為參與卻未曾到達。
    不得說四川這裡絕對是女權受到重視的地方,從望江樓的設置就充分的明白。這樓與附屬的公園,是紀念唐朝女詩人薛濤(自幼父被罷官,她被充做官妓)的官方景點,導遊也很驕傲的細數蜀國兩大才女卓文君薛濤的歷史故事。
    「天上晴天少,地上茶館多!」成都的慢生活,往往一個下午,就點著一杯蓋碗茶,打發全局,到底是個悠閒之都。導遊在車上總是東指西讚的,卻也不落俗氣的說著成都的各種美好,但是在成都的地價方面,導遊也誠懇的坦承有所謂「東平、西貴、北亂、南什麼」的在地說法。這裡的耆老也傳「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口耳諺語,也許是四川全民運動,也就是俗稱的十三張麻將,讓川人悠遊桌遊浴血奮戰方桌,不知不覺時間就隨碰槓胡聲流轉了!
    「益州險塞,沃土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我喜讀的三國志描述的四川盆地現在就在我的腳下,左腳右腳一步一步踏實的漫步,四處看成都遍植市樹銀杏白果,這樹種也算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了。成都市市花則是芙蓉花,所以成都的別稱又稱蓉城。其實除了銀杏,人行道和安全島多數由小葉榕、法國梧桐和雪松綠化著,是成都的四大路樹。談到樹恕我嚴肅起來分析環境教育這件事。在我少數幾次的大陸行經驗裡,走過東莞、南京和成都,我看見此地政府對樹木的真實保護,每一棵樹的防蟲塗漆、每一株路樹的防風支架、每一棵樹專業的修剪,亦給足路樹生長空間,這些城市都綠化得很徹底。然後,垃圾很少、噪音奇低,連傳說中的隨意吐痰,這個我在公共區域刻意觀察的行為,都沒有出現。至於空氣汙染程度,因著汽機車全面電動化,並沒有感受到大都市的汙濁霾霧,人行道旁草地的土壤蚓糞稠密,黃鼠狼還閒散穿越馬路,樹上則是常見松鼠飛奔,河道上也少有垃圾漂浮,如果不是公民全體一起覺醒提升,很難看到所見所聞如此,這不就是我們該學習的嗎?愛護環境保護生態,不是普世價值嗎?
    古有「一年成邑,兩年成郡,三年成都。」的地名由來,而成都自成都以來未曾改名,且成都少有戰亂,所以古樓和老樹保留完整。巴山蜀水,巴山夜雨,都是形容四川好山清水的成語,除了大山大水,我們也造訪了古趣盎然的黃龍溪古鎮,這個色系偏灰黑的歷史舊城,有刻意保留的斷簷殘壁,古城的美饌是「一根麵」,我們倒沒有饗用,但是用視覺紀錄了一根麵的繁複作工,也算是另一種飽足。而口感軟嫩的手工石磨豆花,我們就沒有放過了,蓋石磨豆花是一道由黄豆、油辣子等食材制成的漢族農村食品,好入口也適合味蕾。我的旅遊習慣,就是不照導遊的安排走,才能得到其他人沒有的獨特樂趣。在古鎮中穿梭,我看到【四川省三都博物館黃龍溪分館】的門牌,就走進去參觀,展覽廳正在展出的,竟是俄羅斯當代畫家的油畫展,戰鬥民族畫風非常的特別,取材也甚新奇,跟我們熟悉的歐洲畫風有別,是我此站最大的收穫。有些旅遊網誌的撰寫人,批黃龍溪古鎮是偽古鎮,我認為是較偏激的說法,一個古鎮,雖經戰亂破壞,重建時若能依原址精神復原,商街販賣商品能延續古意古藝,那麼就算只有幾棟古寺是真古蹟,其他的建築只能說是仿古,稱之為古鎮又何妨。
    導遊小昭,大學學理工科出身的,看她安排時間與分配物品,條理分明邏輯清晰,是有學過科學的樣子。但她文學底子深厚,出口成章。經導遊一分析,我們才知曉從小拜讀的千古名文作者群中的漢賦大家司馬相如、唐詩名人李白和宋詞高手蘇軾原來都是四川人,這盆地孕育文人,高手薈萃是個福地。說司馬相如就會談到卓文君司馬相如被漢皇帝招募進宮數年,卓文君早聞夫君有兩意,但這川妹子仍日夜盼著丈夫的家書,沒料到盼來的家書連抬頭的客套話都省了,只寫著十三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聰慧的卓文君一看便明白司馬相如的意思,連續數字中就缺最後的「億」這單位,即表示丈夫對她已無情「意」了。卓文君便回信道:「一別之後,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卻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這信送到司馬相如手裡,悔與淚交織,倏忽轉變他的率爾背信,他便將卓文君迎到京城重聚了。關於川妹子的愛情,並非每局皆喜劇收場,像「曾經蒼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名句的作者元稹,是另一個四川才女薛濤的短暫情人,但是薛濤就沒有跟元稹白頭偕老的福分。各種悲歡離合就不細說了,當薛濤元稹不幸情傷回到成都浣花溪後,從此便潛心修道,深居簡出。晚年,她還鑽研造紙技術,採用木芙蓉樹皮作原料,滲入芙蓉花汁,製成深紅色的精美紙箋,為寫詩酬客專用,便是「薛濤箋」。我抬頭看薛濤的大理石雕像,撫竹細思量,旅遊若次次如此次,地景與人文深度汲取,就真是上品的旅遊了。
    我們短暫路過峨嵋山,峨嵋山腳下有數座百年佛寺,其中一座名報國寺,這寺是康熙皇帝取名的,聽說靈驗護生,看香客絡繹不絕應也不遠!想想人生而來世上報恩的,報甚麼恩?報國恩,報父母恩(親生父母、法身父母)、報佛恩、報師恩、報眾生恩。來報國寺也是個偶然,原來排定的伏虎寺整修中,暫停對外開放,領隊為了不讓旅行社的招牌掉漆,才補上了這個行程。
    其實人活著總是脫離不了食衣住行育樂,但是在細數四川六寶:川茶、川菜(宮保雞丁)、川劇(變臉、滾燈、吐火)、川妹子、川酒(分別是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沱牌麯酒、全興大麯及郎酒;其中郎酒屬醬香型白酒,其餘五種屬於濃香型白酒)和川藥(川三七、川貝母、川白芷、川芎、川牛膝)中,食的部分卻占了大半。川劇我們在蜀風雅韻看了經典的橋段,川酒於午晚餐席間淺嚐了五糧液,川藥在藥墩排骨湯中食用過,但這些都抵不過沙棘鮮果汁對我本身的吸引。此行我見過生鮮的沙棘果,也看過掛在樹枝上的金黃色沙棘果粒,沙棘果實中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C含量高達8001500mg/100g,是一切蔬菜、水果之冠,具有【維生素C之王】的稱號。這樣的濃度,是山楂的20倍,奇異果的8倍,柑橘的6倍,蘋果的200倍,番茄的80倍,葡萄的20倍,而且沙棘所含的維生素C相當穩定,這讓我帶上一整盒的沙棘濃縮片回台灣。
    如果說四川行是一趟科學之旅,就得等到我們參觀過都江堰才算數。都江堰是直至今日全世界歷史最久千年以來唯一留存的人造水利工程,以無壩引水為最大特徵的巨型灌溉系統。 2200多年至今連續使用未曾中斷,到目前仍發揮著巨大效益,灌溉萬頃良田。 都江堰渠首工程最主要的部份有「魚嘴分水堤」、 「飛沙堰溢洪道」及「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所構成,從科學術語來說,就是實現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及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在我來看,這個水利工程能夠永續利用,還是在它的科學管理上持續地落實,不分朝代地不間斷地執行著,才能創下歷史的記錄。在團隊步行通過都江堰離堆公園的「堰功道」上時,走道旁有兩列雕像,都是與都江堰有關的歷朝名人,其中一位,我在他的鑄像前駐足良久,我酷愛宮保雞丁,眼前的人像則是清朝的四川總督丁寶楨,他官封「太子太保」,他發明的料理就稱為宮保雞丁,用以紀念他對四川的貢獻,至今成為川菜的主力。
    俗諺有云:「去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去到了廣州,才知道錢少,去了四川,才知道結婚結得太早!」又是我們不熟悉的俗諺。導遊小昭又在讓我們長知識了,她數唸了一堆大清官名,我聽後全記不著全銜了。然後,這後半段的俗諺的趣味不言則明,皆是在誇讚川妹子的吸睛。
    岷江是長江的支流,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河與江接連錯排,俯瞰便像演化樹,演化樹?真是夠了,職業病。旅行的一部分運輸工具是靠著行在江上的大船,這趟入川唯一一次登船就為了大佛。到了樂山南部,岷江和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還有著世界最大的石刻大佛,即樂山大佛。在這裡,岩壁上密密麻麻的徒步訪勝的旅客成了最佳的比例尺,人渺小到似大佛的一個指節,回頭檢視在這裡請同船旅客拍的照片,不知為何全用了Live模式,檢視時看見每張照片都在晃動甚是不習慣。
    酒都宜賓,別稱萬里長江第一城,但要怪的是全團以教育旅行為名,即使我有超凡酒量,酒不是也不宜成為我們此行的重點。這裡地處金沙江、岷江和長江三江匯聚處,我們上青藏高原得經過這裡。這裡水質優良,還多甘冽地泉,土質、氣候和耕作的作物都適合釀酒,因此歷史上不同朝代皆有佳釀傳世,成為中國酒文化的博物館之一,等於是中國酒文化的縮影。宜賓氣候濕暖、雨熱同季、空氣溫潤、土壤肥沃,使得釀酒的微生物有最適宜的生長條件,導遊說了:「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邊介紹的同時,城裡高掛的酒牌,快速倒退在車窗之後。
    四川旅遊的後半段行程,我們進入了甘孜州自治區,這是藏族第二大分佈區,在文化上、地理上及生態環境上,稀薄的空氣和髦牛味,以及飽和的錦旗顏色,像是進入不同的時空。穿越二郎山隧道,髦牛就開始出現了。這隧道全長4.1公里,入口的海拔就已經2200公尺,長度雖不及雪山隧道的三分之一,但是隧道照明清晰,車道特別寬敞,隧道壁面粉刷亮滑,在高海拔地區要維持這種施工品質確實不易。行經二郎山,是3A級風景區,二郎山是川藏路上一座著名的山,由於山高路陡,終年車禍不斷,入川車流也不斷。它是川藏公路318線上的第一個咽喉,也是通往川西的第一個景點!
    追古溯史,當時漢族文成公主,嫁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不是孤身一人前往,還帶來茶葉和佛經,帶來隨從多人,帶來漢人習慣,在喇嘛寺內多有供俸她的塑像,顯見藏民對文成公主的深深懷念已融入宗教綿綿不絕。
    導遊有趣,沒有帶我們造訪「尼木」卻一直談尼木,原來尼木藏語的意義為「麥穗」。導遊談它,是因尼木縣有三絕,尼木藏香、藏紙和普松雕刻,是很推薦的紀念商品,但又不是她推銷的項目,純粹就是愛鄉的宣傳,說愛鄉也不是她的家鄉,是他大學同學的家鄉,她思及大三暑假到她同學尼木縣鄉下的過往情景而說的介紹,我心裡卻推測那是她的過往情緣。
    我們有一晚是住在海螺溝風景區,最有名的是溫泉及大冰川,八月仍有冰川,遠望貢葛神山,仍是雪白罩頭。夜晚八點了,跟孩子們跳進貢葛神湯溫泉大酒店的戶外大湯池,白煙騰水面,天降斗大冷雨,真是難得的畫面。
    在高原的另外兩個晚上,我們住在四姑娘山區風情大酒店,很感謝領隊體諒我們隊中多人高原反應嚴重,能提早跑完行程返回下榻飯店,讓我得以在天黑前真正的單獨地緩步走在不屬於觀光客的當地人真實生活空間中。這是很重要的,看見實際的面像是很重要的,常常我們觀光客都只能見聞皮毛或修飾後的光景。經過路邊燒烤、家庭水電行、郵局及幾家民房,我晃到真的很雜的雜貨店,開架式的乾料藥草單價非常便宜,還有剛上架的新鮮狼皮及貂皮,所有的民生用品品項與台灣一樣但廠牌新鮮,為了紀念此行,我買了一把未開鋒的藏刀和裝了濃度60%青稞酒的隨身腰間扁酒壺。
    上了高原後,我經常半睡半醒,連下車上廁所都有遺漏沒下車的。通過冷磧鎮,它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轄鎮。此鎮在二郎山西麓,屬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冷磧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19公里,在路邊看縣城,磚房街道已成芝麻小點。
    車子繞過牛背山,又一個只有遠觀的景點,牛背山位於四川的雅安市滎經縣境內,與瀘定縣交界,屬於二郎山分支,是青衣江及大渡河的分水嶺,牛背山標高海拔3660公尺,它原名野牛山,又名大礦山,被攝影界冠為大陸最大觀景台。追朔到2009年年底,國家地理雜誌派駐此地的名攝影家在瀘定縣內發現一處可以捕捉到眾多覆雪山峰的無名山坡,它四面環山中央壟起的絕佳位置,使得攝影者輕易進行360度全方位環景取鏡,於是在攝影界中「中國最大的觀景平台」的美稱不脛而走。
    已經慢走緩行了,血氧濃度仍持續低下,導遊賣力講白牡丹、土坡上的羊肚菌、鐵皮石槲(神仙草)、疏林下的金絲梅以及野生豆科植物補骨脂,說了我就忘,太陽穴持續又規律的抽痛,無法遠視秀麗景觀,也不能聚焦近物,真是難受。
    瀘定縣縣城有沒有走過經過我已經全然沒有印象,我專注的是每一口的深呼吸。紅景天口服液加高氧水仍然沒有減緩高原反應,我已經沒辦法專注在攝錄野生動植物了。
    遇見數個導遊說的康巴漢子,我們睜大眼瞧他們,他們張圓睛看我們,在這裡其實我們是少數是異類,尤其是不耐高原的我。關於康巴漢子,原來指的是特定區域的藏族男子,但時序遞移到現代,在川藏地區凡是見到容貌英武、厚肩寬膀、腳抬步闊、目光深邃、頭髮裡盤著紅絲穗、古銅色肌膚且健康而凝重的藏族人,不用問便將他們歸為康巴漢子。
     哲多山山頂海拔4300公尺最難熬,但我的血液缺氧,腦中闕詞,已經沒心情紀錄更多。
    想想我的通訊錄,或者我的人際地圖,似乎沒半個藏族朋友,我對藏文化的陌生可以想見。藏族是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風轉經幡,遍插藍白綠紅黃五色旗,這顏色約莫是指藍天空,白白雲,綠綠山,紅太陽,黃大地。綠色短草的山坡到處都有白色佛塔,新都橋據說是攝影家的天堂,但我看到天邊橫幅最寬廣的彩虹;塔公寺是迦薩派的寺廟,我親睹相傳文成公主帶往拉薩的釋迦摩尼佛塑像經過此地時留下的複製版!
    我隱約聽到,是的,是隱約,連導遊的身影看起來都是模糊的,聲音都是虛遠的,她說,似乎是她說,每年五月,康藏高原上有一個珍寶,又稱軟黃金,就是冬蟲夏草。而另一種珍寶叫貝母,長在土裏,和冬蟲夏草一樣,是公共財,是要政府允許核可才能定量開採。我還是頭疼,加上失眠的脹痛,也顧不得軟黃金的樣貌。

    從川南上西藏唯一的國道,318號國道上,在我們的巴士以時速八十公里仰角25度上攻,我的高山症迸發,預服的紅景天和猛喝的高氧水沒有發生效力,血氧僅百分之七十五,誰知我意念只在呼吸心跳是否穩定,我不再說話,也發誓不再上來高海拔受苦,如果能回得去的話。於是我終止了我的無時間序的旅遊紀錄,專心呼吸,賣力續命,停止思考,直到離境。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看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http://www.sdec.ntpc.edu.tw/epaper/10608/4.htm
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看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鍾兆晉1,2
1.  新北市立二國民中學校長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前言
    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甫通過的巴黎協定,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在2017年遭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協定,之後舉世譁然,巴黎協定重新佔據國際媒體版面。這個協定主要在促使全球升溫幅度不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值之攝氏2度,並以達到攝氏1.5度內變化之長期氣溫目標(long-term temperature goal)為努力方向。巴黎協定究竟因何而來?應如何具體化各締約國之減碳責任以成就長期氣溫目標?在分配之標準以及談判減量貢獻之程序等皆尚未確認之時,美國率爾退出協定後締約各國又該如何應變?台灣在非締約國的處境下,仍然應以國際社會之海角一隅善盡職責,在兼顧風俗民情(如圖一)、傳統生活行為(如圖二)及永續發展間取得平衡點。本文以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定有關碳排放減量目標之規範,進行比較,除分析巴黎協定前後國際局勢發展之脈絡外,將歸納分析目前台灣之溫室氣體排放之現況,期能探討最佳作法,藉以作為我國面對管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之有效策略。
兩者的因果關係
    巴黎協定與京都議定書並不是兩個毫不相關的國際公約,而是有密切的前後因果關係。根據京都議定書之規定,其約束UNFCCC附件一之已開發國家,必須共同或個別地確保議定書附件A中所列六項溫室氣體於20082012年削減至1990年標準5%之下,並於京都議定書之附件B中臚列各締約國之具體減量比例。然而,京都議定書下承擔具體減量承諾之締約國,僅限於已開發國家,故無法約束因經濟成長快速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之開發中國家,甚至身為經濟強權的美國,亦置身於京都議定書規範之事外。我們可於COP之歷屆會議過程中,發現參與國彼此鬥法及試圖約束非附件一締約國等開發中國家的痕跡。
    巴黎協定可以說是取代京都議定書而設的,因為京都議定書在第一期承諾時間2008-2012年內未達標,第二期承諾因俄羅斯等國撤簽無法執行,可以說是以失敗收場。這兩個國際公約目前都沒有包含所有的國家跟地區,但是解救全球暖化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責任,排除任何一個國家跟地區都會讓這個公約產生漏洞。
    剛開始一套「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善良概念,讓參與國達成了以下共識: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在來看,已開發國家都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開發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還是很低的;開發中國家的排放控制應該和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但這樣的共識維持不久,商人是無祖國的,於是擔心高汙染產業外移至開發中國家導致自身經濟衰退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自私的撇清和京都議定書的關係。
兩者內容的差異
    主要訂約國的改變。原本京都議定書僅限定已開發國家41國的減排責任,巴黎協定則把減排的重要義務擴及到印度和中國,簽署國也比京都議定書多。京都議定書是由上而下規範,每五年一期;巴黎協定則是由下而上,國家自訂預期貢獻(INDC),也是每五年一期檢討。巴黎協定提供氣候變遷資金,幫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訂定每年至少提供1000億美元的撥款,這項援助在2025年之前還會提高。而京都議定書僅在公約第12條籠統制定成立清潔發展機制:由工業國對開發中國家進行技術及財務協助其溫室氣體減量計畫,所減之數量由雙方分享。條文且並未落實。在巴黎協定中,納入損失及損害條款(京都議定書無類似條文),這個條款是受海平面上升威脅之小島國家贏得的正義(筆者不認為應以勝利形容),也是美國最反對的條文之一。
何者更有約束力?
    在國際法上,議定書(protocol)通常為某綱要公約的附件,蓋綱要公約一般僅就議題之原則達成協議,並未就具體行動計畫或數值目標作規範。為補充綱要公約之不足,再制定與國際公約同具約束力之議定書,如蒙特婁議定書乃是補充維也納公約之用。而協定(agreement)通常是較為技術性質(行政性、事務性)的具體條文, 可以從聯合國成立至今檢視,本次簽署協定之參與國數量遠遠大於其他議定書、宣言(statement)、聲明(declaration)(聯合)公報((joint) communiqué)等。這麼多個國家除了派代表簽署外,更須完成各國國內法定程序,因此,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是比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更具約束力的國際行動。
何國態度丕變?
    中國於1998年簽署京都議定書,在2002年核准,2005年正式生效。早先由於中國非訂約國家,所以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曾說:「已開發國家必須要先採取措施,然後發展中的國家如中國才須跟進。」但是2008年初的一場雪災及近幾年無所不在的霾害可能改變中國的態度,因為雪災和霾害很可能是全球暖化改變氣候的結果。而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於中國政府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可以轉換溫室氣體的排放權(碳交易),另一方面中國對綠能產業的前景也展現樂觀發展的企圖和信心。最後,就是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的展現,企欲取代美國成為引領世界各國的強權,由受轉為施的一種大國自信。

何國始終阻礙減碳?
    美國人口數僅佔全球人口的3%4%,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很諷刺的是,近年來一些大卡司的災難電影都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出品的,例如「2012」、「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或紀錄片「洪水來臨前」,顯示美國民間並非無遠見之士。對於自詡為世界警察的美國來說,美國對於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態度,是不符合他們在世界上的守護者地位的。在聯合國成員國中,僅敘利亞及尼加拉瓜未參與巴黎協定,美國若退出會是第三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敘利亞的年度碳排放量為77千噸,尼加拉瓜為16千噸,但美國卻達630萬千噸,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另兩個小國的數十萬倍,簡直不成比例。
誰立場前後一致努力有成?
    相較於美國,歐洲各國對於減少碳排放的共識,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過。他們相信科學家的警示,而且全球氣候變遷是跨領域跨國界的大計畫,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所有的人類都應該為地球以及自己來做努力。最近十幾年歐洲各國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太陽能與風力發電不僅成本滑落至已經可以和傳統發電形式相競爭,其發電穩定性已非昔日被詬病之情形可比擬。十多年前, 歐盟新興發電設施八成以上仰賴石化能源,到了2013年,新設發電裝置中七成以上已改為再生能源設備。德國、瑞典、蘇格蘭、芬蘭、丹麥與哥斯大黎加已開始證明百分之百再生能源並非昂貴或遙不可及。
環境議題還是泛政治化
    很可惜台灣身為世界碳排放量第23-24名大國,在巴黎協定中還是被中國概括代表,作為獨立政治實體卻仍被摒除在環境議題的努力之外,沒有簽約卻仍須遵守,仍然要提出自身對整體地球減碳的「自主貢獻」。何時才能盼到平等參與地球公民行動的希望?在面對沒有國界的極端氣候侵擾和汙染,人類有沒有集體智慧共同度過?還是持續泛政治化的把台灣排除在全人類的共同議題上?
台灣的現況及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很明顯的,目前台灣的電力還是以火力發電的79.9%為最高,再生能源(或者綠能)僅占5.1%,巴黎協定生效後,台灣自不能自外於減排碳之列。行政院要求交通、住商、農業等六大部門,提出初步溫室氣體減量對策,以目前的規劃預估,至2030年排碳量僅能減少23%,還達不到聯合國期待的標準。
政府部門未達共識、低電價、再生能源技術及推廣受阻、民眾環保意識提昇不足以及企業未能同心支持是現今台灣的困境。即使立法院在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乍看台灣似乎「邁入減碳時代」,但仔細審閱法條內容就會發現:第四條減量目標訂在2050, 碳排放量比2005年排放少一半, 不僅比政府早先提出的「達到2000年的一半」更寬鬆,更與巴黎協定內容有嚴重落差。
巴黎協定希望21世紀中期全球便能進入零碳排放時代,且科學界已證實地層中儲存的煤礦、石油與天然氣都該「留在原地」(Leave Fossils in the Ground),不開採不使用,才能穩定地層。許多先進國家的投資者開始拋售原本持有與石化燃料相關的股票,一些具指標性的電力公司也開始轉型,停止燃煤發電。但是台灣似乎對此無感,仍大量保留舊的能源規劃,仰賴石化燃料。興建或擴建火力發電廠(如圖三),焚化爐也不可能閒置不用(如圖四),這些高碳排放設施一旦蓋好就決定了未來數十年碳排放形式,台灣就被鎖在高碳能源經濟體系裡動彈不得。若想在帳面上減量,就不得不仰賴購買碳權之交易制度彌補,或依賴更昂貴、未成熟且未經證實可行的碳吸收技術。
關於減碳,台灣需要的是重要的概念翻轉。例如甲烷是溫室氣體之一,也是重要的碳排放監控目標,而水田的厭氧環境產生大量甲烷,使水稻耕作不符減碳期待,畜牧業(圖五)也是甲烷重要來源。因此,在農業政策上,鼓勵多樣性的雜糧旱作,減少水稻面積,及發展更先進的技術轉換畜牧業排泄物以減低甲烷生成,是前瞻性的策略。
筆者認為,主要解方藥引還是必須從環境教育著手,改變所有國人的基本觀念,然後擴充綠能科學研究,在能資源(熱汽電共生)整合、地熱發電、碳捕存等綠能低碳前瞻技術發展下,持續讓大眾運輸翻倍、電動汽機車提高普及率、廣設高效率之風力(如圖六)及太陽能發電設施、改變用電習慣、獎勵綠建築及落實環境相關法令,另外透過造林、推動畜牧沼氣利用等,來達到全面減碳的目標。
結語

    人類不只面臨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危險,空氣污染的問題也不僅是二氧化碳的上升而已,溫室氣體更不只是二氧化碳一類,還有甲烷等氣體,愈來愈棘手的問題還包括細懸浮微粒(PM 2.5)、酸雨、有毒物質、臭氧層破洞、環境荷爾蒙及其他各種空氣污染源,在在都威脅著全體人類和地球的其他生物之生存,假如我們還不採取行動,還在分個別宗教、種族及單一國家利益,我們會更快陷入集體的滅絕危機。